韓徐
摘 要: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數學學習離不開閱讀,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升數學素養。通過數學閱讀,學生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數學世界,收獲不一樣的數學理解,從而促進數學素養的提升,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關鍵詞:數學閱讀;延伸拓展;深化積累;方法融合
一、“點—線—面”——數學閱讀的延伸與發展
數學本身是一門科學語言,許多學科需要用數學語言去解
讀,所以數學語感的培養、數學知識的獲取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以及廣闊的數學閱讀面。
開拓學生的數學閱讀視角,不僅要走進教材和教輔資料,還
要關注科普讀物,深入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學會數學閱讀,感受數學閱讀形式的多變性、閱讀內容的多面性、閱讀情感的多發性。在課外閱讀時,教師有針對性地推薦數學閱讀材料,提供數學學科前沿的科學名著和科普讀物,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數學閱讀興趣,豐富閱讀的內容,打破平時對數學閱讀認識上的局限性,實現數學閱讀在參與面和閱讀內容上“點—線—面”的連接。
二、“讀—寫—思”——數學閱讀的方法融合
數學閱讀是讀、寫、思相結合的過程。數學閱讀要求記憶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書寫可以加強理解、加快記憶。“寫”并不只是機械地抄寫,信息的提煉、思維的過程都需要適時的記錄和整理。數學學習需要通過探究、推理等思維活動為數學知識的獲得鋪路。學生必須感知閱讀教材中的數學術語和符號,理解其含義,并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之間的邏輯關系,最終理解教材的本真,形成知識結構。數學學科本身的抽象、嚴謹等特點,要求學生能把閱讀交流的內容轉化為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如把抽象的表達方式或者符號形式、圖表轉化為用直觀的語言或圖形表述的形式。
靈活地思維轉換方式是數學閱讀區別于其他閱讀最主要的方面。數學閱讀離不開思考,閱讀而不思考只不過是認字讀句、拾人牙慧罷了。
三、“薄—厚—薄”——數學閱讀的積累與深化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讀書首先是‘由薄到厚。比如一本書,每個生字都查過字典,每個不懂的句子都進行分析,不懂的環節加上注解。經過一番工夫之后,覺得懂得多了,同時覺得書已經變得厚了。”學生智力發展的診斷研究表明,構成一些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因素之一就是他們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書籍方面感到無力應對。按照認知學習論的說法,閱讀是一種知識的重新構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與文本發生相互作用,新舊知識產生遷移、同化并生產出新的意義。數學里的符號、公式、圖形、表格、文字等也同樣需要經過閱讀來理解,閱讀是數學學習活動的形式之一,是思維的基礎。不閱讀便無法開啟由“薄”到“厚”的轉變之門。
數學教材不同于其他學科,數學教材精煉、邏輯性突出,給予學生思考、推理、探究的空間。但是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而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當從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出發,充分引導學生理清教材中知識點的關系,解讀數學邏輯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把看似簡單的學習內容變得豐富厚重而不單薄孤立。例如,“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記憶簡單明了,但是對原型的分析、理解、探究、結論卻是解讀課本的精髓之一。
然而,數學學習并不僅僅是停留在書本和思維中。“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活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應該算得上是對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的完美闡述了吧!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應作用于生活。當我們通過知識的鏈接、思維的發散等方式把數學教材變得厚實后,要再次把它變得簡單而精煉。在不斷地分析、思考和研究后,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得出普遍性的數學真理,使得學科中的定理、推論、公式等能夠快速、有效地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才是最終的目標。
數學閱讀就是這樣一個神奇而美妙的循環,在閱讀材料的精煉中留下分析、思考、推理、操作、探究的痕跡,接著用結論、定理、公式等詮釋著數學的嚴謹與精確,再用生活的豐富多彩演繹出數學在生活中簡單而實用的功能。
數學閱讀是嚴謹的、理性的,甚至枯燥的,教師要將數學教材與科普材料適當融合,數學學科與社會生活無縫對接,學生要將眼、口、手、腦等器官充分協同,在數學閱讀中經歷理解、分析、推理、探究的過程,感受數學的理性之美、邏輯之美、應用之美,讓數學閱讀普及而精細,讓數學學科的魅力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楊茜.數學也需要閱讀[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7).
[2]陳燕華.數學渴望閱讀[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