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摘 要:習慣能主宰一個人的一生。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更為重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培養閱讀習慣、書寫習慣、課堂學習習慣以及課后觀察的習慣著手。從教學的點滴抓起,要善于捕捉教學中的細節,善于發現每位孩子的“閃光點”,激發其潛能,習慣成自然,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語文素養,讓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學習習慣;書寫;課堂習慣;課外觀察
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能主宰一個人的一生。對于我這個工作在一線的語文老師來說,我深刻體會到:教書不難,育人才是關鍵。然而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教學中,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低年級的學生才剛剛進入小學校園,一切都比較陌生,以至于很多一年級的新生在入學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對于學生來說,一切都是新的;對于老師來說,學生就是一張張白紙,想讓他們成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我們必須注重習慣的培養,還要注重細節。那么,就語文學習而言,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教師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對于新課中的每一個生字的書寫,教師都應該重視。對于作業的書寫情況,教師要經常講評,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揚為主,并且選出優秀作業張貼在班上的學習欄里。語文作業還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規范,有些文體有特殊的格式要求如日記、留言條等等。低年級小學生在做課堂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師應要求小組同學互相督促,讓每位學生都能認真地完成作業。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低年級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會發生聽課“走神”的現象;還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聽老師講,同學發言時卻漫不經心。教師如果不加注意,不及時提醒,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仔細聽講上,既不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也會使學生逐漸養成不認真聽課的壞習慣。所以教師應該首先培養學生好的聽課習慣。這就要做到:
1.做好課前準備
課堂40分鐘的教學時間非常有限,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課前的準備非常重要。通過上課我發現:經常有學生忘記帶課本、文具盒、記錄本等語文課上必不可少的學具,不僅影響自己的學習,還會耽誤大家的時間。有的學生下了課不收拾自己桌子上的書本、文具就跑出去玩,等到上課鈴響了,才慢吞吞回到教室收拾、準備上課用品。針對這些問題,我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由當天的值日生負責,課前檢查學生的書本、筆、橡皮等擺放情況。并且給學生做示范,每種學具擺放的位置也做嚴格要求。下課后,必須收拾自己的桌面,并且準備下節課需要用的東西,同桌檢查后才能出去玩。教師每節課都檢查學生的準備情況,對表現好的同學發小星星,以示獎勵。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
語文是體現學生閱讀力和理解力的重要學科,它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讀”書,在于理解,也就是說要在“懂”字上下工夫。遇到不懂的字詞,不要輕易放過,要認認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詞要聯系上下文體會意思。低年級的學生要讀懂課文寫什么、怎樣寫,養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對于學生的每一個回答都給予肯定,只做適當的引導。如學生在造句和看圖說話時,每個學生的表達都是不一樣的,其中有些學生可能會出現病句或是語句不夠完整,教師可以先表揚學生的勇氣,然后糾正學生的錯誤。課堂教學中的有些問題需要小組討論,共同解決的,教師應充分發揮小組的力量,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三、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著名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兒童雖然生活在現實生活里,但往往對周圍的事物不大關心。比如看見“彎彎的月亮”并不覺得“像小船似的”;聽到小鳥叫,也不感到“清脆婉轉,悅耳動聽”……教師要鼓勵學生細心觀察事物的特征,發現生活中的美,邊看邊想。沒有細心的觀察,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是空洞的,很難寫出真情實感。學生觀察時,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觀察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最近我在指導學生制作書簽時,讓他們仔細觀察老師的動作,說清每一個步驟,再自己制作一張喜歡的書簽,效果非常不錯。
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師需要持之以恒,注重細節。我們要從教學的點滴抓起,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細節,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使其成為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受益人。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并且當這種習慣趨于穩定而形成性格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陳淑華.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
[2]曾慶慶.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幾點思考[J].職教論壇,2002(16).
[3]王軍虎.淺談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