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周 粟
(1.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2.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875)
從舞蹈藝術教育與批評看舞蹈美育的深入可能性
王 杰1,周 粟2
(1.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2.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875)
舞蹈批評針對舞蹈藝術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以提升舞蹈藝術教育的功能。當下的舞蹈教育在功利性層面需要實現素質教育的任務,但從幼兒園到中小學舞蹈教育均存在需要改進之處。比照美國的舞蹈教育之人文素養教育經驗,中國舞蹈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藝術批評。
舞蹈教育;舞蹈藝術批評;舞蹈美育;素質教育
當今,舞蹈美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可以說教育是恒久的工作,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在今日快速變遷的世界,影響更是空前深遠,隨著通訊科技發達,藝術對當代生活與文化的影響力,也達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然而許多國家未能意識到,在兒童青少年們的日常生活中,藝術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我們需要在對比中加強對于中國舞蹈教育認識,也要改變對于舞蹈藝術批評的認知。從和美國舞蹈教育與批評的比照角度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啟示。
在全美舞蹈協會看來,藝術教育不應局限于少數有天賦的職業人群,藝術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是一種培養人能力的方式和途徑。對于孩子而言,藝術以及舞蹈教育都是審美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藝術給予孩子自由暢想的天地,鼓勵超越現實的創造性,讓孩子的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而其審美的意義尤為重要。在舞蹈教育中,對于人格培養而不是簡單的技能培育,在技能教化中注重人格的培育提升,已經是一種共識。其實在世界范疇,大學的舞蹈教育早已不僅是技術教育,更不是技巧規范,而根據不同素養的身形和條件的學生,給予人文精神的培育才是第一要務。我們的舞蹈教育堅守著技能技巧的重要性自然無可厚非,但舞蹈批評不看到世界趨勢,不能從技巧表現中更多地倡導人文精神灌注的含義,則認識就不到位,批評也不能深入。對于大學體制而言,已經處在更多綜合性大學開設舞蹈專業的大環境,但批評依然固守專業到位和科班與否的陳舊觀念,批評的視野顯然狹窄。同理,美國的舞蹈教師自身也不能拘泥于課堂,需要走出去,以藝術家的生活和創作來豐富課堂教學,這也是人文的豐厚性培育,舞蹈的生活和藝術趣味能夠大大擴展。尊重創造性的教師,尊重走出去施展藝術再反過來帶領孩子去創造自己觀察和體驗到的藝術,舞蹈的天地就更為寬廣。簡而言之,中國的舞蹈教育在堅守好傳統的同時,也應該有向外學習擴大視野的境界,而舞蹈批評則需要不斷給予超越舞蹈技能的人文精神的光照。
深究起來,我們的舞蹈批評的引導既有自身狹隘的觀念限制,也有舞蹈素質教育認識還不到位的局限。舞蹈素質教育面臨著比較嚴重的脫節問題,是因為體制傳統和習慣所然,也有舞蹈批評透射度不足的原因。在基礎教育層面尤其是中小學舞蹈素質教育缺憾明顯。一般而言,升學壓力越大的環節,局限就越明顯。比如,大部分幼兒園教育由于近年來國家不斷倡導和沒有中國式升學競爭的直接壓力,開放的舞蹈素質教育就有較好的開展空間,還可以看到孩子們在幼兒園又唱又跳的局面。這一觀察對于舞蹈批評家而言,應當給予理性的分析,并且可以延伸總結推廣。這一方面包括倡導素質教育的意義,讓舞蹈這一適合幼稚階段孩子身心的藝術對象更為擴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證明對于年齡更大的孩子而言,舞蹈素質教育從小做起具有積極的意義,從而研討小學階段的孩子舞蹈素質教育的規律如何延伸。實際上,中小學對于文化和知識的學習在某些階段并不是十分繁重,即使有“小升初”等階段,但在學期間的舞蹈素質教育課程,可以作為一個緩解學習壓力、疏散身心、陶冶情懷從而健康成長的要素來普及。
批評家要支持中小學生的舞蹈素質教育,指出并非是功利性的舞蹈表演才能成為舞蹈教育的目標,向校長、老師、家長指出舞蹈藝術對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價值,強化舞蹈不僅是一門課程,其實更是一種精神情感的培育,并具有提升自身素質的意義。但顯然,我們看到不少中小學校還存在缺乏認知的觀念,學校忽視舞蹈素質教育,是因為暗中比較著課程的功利性,比起與升學考試直接相關的課程,舞蹈看似沒有什么價值,故而片面地認為舞蹈教學只是業余排幾個精彩的節目獲獎出名而不是提升學校的文化氛圍,在整體的觀念上不可能將舞蹈以及藝術素質教育作為提升人格精神舒展身心的對象。這些學校認為:舞蹈就是被動地完成某種宣傳或應酬任務,故有局限于少數人的舞蹈團隊即可;舞蹈只要可以裝點門面或供人欣賞,故只要培養少數舞蹈尖子即可。舞蹈批評在認知中小學其實是培育觀念的關鍵階段上也需要新的認識,將視線下移,將舞蹈批評從專業批評放到更為基礎的中小學舞蹈教育的基點上來,才能破除自身的局限性。是否認識到中小學舞蹈教育是素質基礎教育,不僅是學校老師也是舞蹈批評要關注的事情。往大處說,青少年的素質決定著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中小學舞蹈素質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具體的舞蹈金字塔而言又是高塔的底座,基座的人文精神對于長遠而言極其重要。
關于大學階段的舞蹈教育,更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視對象。由于專業性展示、專業課程的表現等成為一種范式,不少學校趨之若鶩,卻影響了大學生的舞蹈素質教育深入。顯然,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而飛速發展的舞蹈教育,有明顯地屈就展示而不是素養的走向。近年將舞蹈教育從專業教育轉向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中,一些高校設立了藝術教研室或藝術教育中心等,使舞蹈教育具備了一定數量的師資隊伍。大學生不同專業的舞蹈團是吸納愛好者的素質教育展示的基地,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院校組建學生舞蹈團,配備專門的舞蹈排練室,更為寬泛地實現舞蹈素質教育,開始落實國家對美育的倡導。
由此而言,中國舞蹈素質教育的認知發展相對較慢,舞蹈批評正是要施展自身力量,不斷關注、分析、批評、引導,促發舞蹈界的專家領導不斷研究討論,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校園舞蹈教育方法和模式。針對現實,如何正確有效地由上至下引導并推行,由下至上配合并反應,研究中最受關注的問題如下。
比賽功利性和展演廣泛性是需要辨析的問題。目前,絕大多數的舞蹈類比賽均按照國家下達的改革制度有關意見取消評獎,改為展演活動。全國舞蹈比賽創辦于1980年,此后的比賽應當說不僅推出了一大批優秀舞蹈作品,也在推動舞蹈教育上取得成績,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創作、表演人才,的確為促進我國舞蹈藝術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歷史需要不斷適應現實,根據國家文化部落實中央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有關意見精神,持續多年的全國舞蹈比賽,將自第十一屆起取消評獎改為展演活動,這一改變適應素質教育,一定程度上對于改變功利性會起著引導作用。
在全國舞蹈展演期間,新的舉措將出臺,包括首次開展“一場一評”,即為每一臺節目舉辦一次研討會,這是在觀念和落實上真正推動舞蹈素養和批評認知的好舉措。屆時相關藝術界的知名專家、藝術家將圍繞舞蹈創作的觀念和方法進行集中研討。顯然,這一改變的意義需要舞蹈批評給予更為強力的鼓勵認知。因為對于舞蹈創作表演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而言,批評的介入和研究的深入,都有益于提升舞蹈素養表現,包括對于舞蹈藝術從結構方式、人物塑造,到燈光運用、服裝穿法、設計風格等多方面程式化或僵化的弊端進行分析批評,改變趨于雷同的走向,大力促進對創造性的作品的支持。藝術本身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但比賽制度的建立,導致自然會用幾近相同的眼光去看待藝術。通過這次改革制度的執行,將“比賽”改為“展演”,我們能夠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明確指出,幫助我們更快地做出有效調整,使此次活動既能夠充分展示舞蹈人才的個人能力以及專業水平,又能夠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進行溝通和交流、相互促進,由上至下逐步完成舞蹈教育的轉型及發展。
對于青少年而言如雷貫耳的“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比賽,從第六屆起將名稱由“比賽”改為“展演”,不再設置等級獎項,但將展演中創作表演比較好的團隊稱為“小荷之星”,其他的團隊則稱“小荷新秀”,這也許讓老師和孩子都輕松了許多,減少了競爭性而更看重參與性,由此參加展演的隊伍和人數更多。第十一屆“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學成果展示經歷了一次停賽推遲,最終以展演的形式在山東省首次亮相。此次的“桃李杯”更加注重交流、切磋和研討,更加凸顯引領、規范舞蹈教學的初衷和本質。與此同時,還有第四屆“荷花少年”全國舞蹈展演活動、北京現代舞展演、廣東現代舞周——青年舞展等活動都在運行模式上做出了相應調整。
盡管有些活動依然存在“換湯不換藥”的現象,但是至少從活動名稱的確定上轉變了一些人對于舞蹈的看法,使絕大多數的參與者更加積極熱情,也使一部分對于舞蹈敬而遠之的人開始關注舞蹈的展演,去接近舞蹈、欣賞舞蹈、參與舞蹈。剔除了人們對于舞蹈藝術的“功利心”,也使家長、專業舞者、編導,甚至是評委專家們都能更加單純地投入展演活動中。
舞蹈事業不斷地發展并漸漸走向成熟,一定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從專業的舞蹈教育只停留在少數人的教育中,到逐漸普及推廣,希望將舞蹈藝術帶給更多人,使他們通過更加全面的方向和視野在接觸舞蹈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欣賞藝術,提高審美修養。這必定需要我們在原有的模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改變才能繼續發展,我們先不去評價現在的調整方法是與否,至少我們作為舞蹈人應該積極去響應,發揮我們的力量融入這場改革當中,積極推動舞蹈事業的發展。
隨著近年來中小學舞蹈教育工作的推進和普及,逐漸顯現出一些教育成果,從中小學普及舞蹈課到培養中小學學生舞蹈興趣組建藝術團,再到一些校園舞蹈展演活動。我們力求不斷將青少年兒童舞蹈從相對狹隘的認識拉入到素質教育的范疇,通過對廣大的幼兒、青少年進行啟蒙教育,注重培育良好的個性、高尚的品德,同時還啟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加強他們的團隊精神與美好情商,并且創造出更好更開放的中國青少年兒童舞蹈創作與教育環境。
實踐在深入,2017年4月的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8月的第四屆“荷花少年”全國舞蹈展演活動,以及2016年“小荷風采”精品劇目全國巡演活動等,推動開展了更多有利于中小學生藝術培養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進行,一方面能夠激發更多中小學生對于舞蹈的興趣以及參與度,另一方面也在檢驗我們舞蹈素質教育實施的程度及教學成果,得到了全國各省市舞協和學校、老師的大力支持,使活動在規模和表演的藝術品質上都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可以說,校園舞蹈展演活動已經成為推進舞蹈教育的一個有利途徑。
中小學舞蹈的創作題材相比專業的舞蹈作品創作,在題材和形式上表現得更加新穎,擁有豐富的內容價值和民族文化傳承意義,使兒童舞蹈的特點和藝術符號更加鮮明和立體,并在舞蹈的大體系中漸漸凸現區別出來,呈現出以下特征:首先,地方風格濃郁,強化了民族風情,蒙古族、傣族、藏族、苗族、彝族等民族舞蹈均充滿濃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次,中小學生表演者在表演時的狀態,既能實現專業表現還能呈現細膩,尤其在情感的表達上更為真實和投入,發自內心的舞動更容易打動觀眾;第三,有專業訓練準備,舞蹈能力和素質以及藝術品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第四,在創作中融入多種藝術形式,大膽運用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將科技、戲劇、表演等元素融會貫通,人物、情節上的塑造也不斷進行嘗試。
通往舞蹈藝術教育的道路和方法有很多,舞蹈批評也要不斷總結經驗,在不斷探索中慢慢發現適合我國舞蹈美育發展的途徑,并且嘗試如何更加有效地實施和推進。我們對于舞蹈藝術教育的期望和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更多舞蹈專門人才,而是希望通過舞蹈教育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更加全面,在增強舞蹈興趣的同時能夠積極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無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創造出更適合中國發展的舞蹈新模式,使得中國舞蹈之路能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劉 晨)
OnthePossibilityofDeepeningAestheticEducationbyDancefromthePerspectiveofDanceEducationandCriticism
WANG Jie1, ZHOU Su2
(1. College of Arts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100875, China)
Dance criticism aims at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rt and education of d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by dance. On the utilitarian level, the current dance education needs to realize the task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danc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mul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by d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rt criticism must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ance education.
dance education; criticism of the art of dance;aesthetic education by dance; quality education
2017-08-19
王杰(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舞蹈教育研究;周粟(1988—),男,北京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藝術策劃編輯,主要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
J705
A
2095-0012(2017)06-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