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音樂批評的當代性命題
張 璐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音樂批評的當代性命題是針對現實的音樂認知的重要觀念,從當代音樂批評的導向性、類型性、主體性以及意義性等方面來看待當代性命題,有利于適應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我國當代音樂批評的類型性分析,能使我們進一步加深對于音樂批評的當代性命題的理解。音樂批評既是一種創作,也是一種引導大眾的態度與方向,在新的藝術生態環境下,我國當代音樂批評呈現出時代性、內容性、引導性等特點。
音樂批評;當代性;導向性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文學藝術必須具有一種精神導向性,文藝創作的目的是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文藝工作者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習總書記的講話高度概括了當代藝術批評的內容性及導向性,給予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結合習總書記的講話,綜觀近期我國音樂批評現狀,呈現出以下幾方面較為顯著的特點:
第一,當代的音樂批評,更加明確了其主旨性與導向性。所謂音樂批評,即是指音樂評論、觀察與研究。從古至今,音樂批評始終堅持緊密地聯系人民的生活,以音樂作品、音樂事像、音樂活動等為研究對象,但同時,它本身也擔負著為廣大人民提供鑒賞、體驗、評論音樂的視角與窗口,促使人們更加直截了當地關注音樂現狀、發展及未來思考。
正如習總書記提到的“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這正是對音樂批評的方向指引。應當說,音樂批評的內容原本就是來源于歷史、社會、時代、生活,因此,想要做好音樂批評,首先應該把握住音樂批評是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主旨性及導向性特征。
今天的時代,已經不再“酒香不怕巷子深”,藝術走下神壇,面對受眾,是這個時代的標示與特征。今天的音樂批評亦如此,它所要兼具的音樂導向性不僅代表一個人的觀點和態度,還要擔負著對受眾群體的方向指引。除此之外,音樂批評也拉近了音樂藝術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無論是流行音樂,還是民族音樂,或者是外來的古典音樂、世界音樂,音樂批評的存在,使得當下這些音樂基本形態都能夠為眾人接受,它的橋梁、連帶作用不可小覷。
第二,從具體類型來看,音樂批評的內容可從幾方面來談。
1.音樂本體批評。這類批評更多地將目光集中于當下音樂動態現狀與變化、音樂作品的創作與創新等方面。如熱點話題——我國的西化道路還能走多遠?在這個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背后,實則關乎對我國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問題的反思。近年來,我國民族音樂大有回歸本土文化的態勢,更加體現出了文化自信。2015年末,當代搖滾樂新生力量譚維維一曲《給你一點顏色》出彩亮相,將國家級藝術瑰寶——華陰老腔融入搖滾樂。此作品的創新不僅體現了音樂本體的跨界性創作特點,還從側面反映出當下社會大眾關注的音樂視角有所變化,樂評人也將重點放在人們的文化自覺性與認同感等方面。
2.音樂藝術批評。這類批評關注于將音樂作為藝術的子門類或者將音樂與其他門類藝術進行跨界融合,在整體藝術框架中去探討音樂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近年來,藝術跨界一直處于火熱狀態。音樂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其他藝術門類中。2015年,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在影評界引來諸多討論,其中,我國傳統嗩吶曲作品《百鳥朝鳳》這部音樂作品的前世今生也引來了樂評界的一片熱議,跨界樂評隨之而來。影片所代表的民族藝術、中國文化,諸如傳承與發展、文化自覺與他覺等話題,被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引人發省。正如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所說:“《百鳥朝鳳》從表層看是寫的吹嗩吶,但從深層次看,表現的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應持有的正確態度。如何對待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包括根植于民眾的民間文化,這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百鳥朝鳳》堅守的正是一條與《人生》《老井》《變臉》《首席執行官》等一脈相承并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深化現實主義的電影發展道路。這正是在東西方文化八面來風的現實背景下,面對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東施效顰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定力的體現。”*《〈百鳥朝鳳〉:你的記憶文化的傳承》,見http://www.doc88.com/p-5714542637075.html。不得不說,《百鳥朝鳳》雖然是一部影視作品,但主體內容以民族器樂為主,能夠通過“電影”這樣一個大眾消費的平臺,傳達“民間音樂”這樣一個相對小眾的藝術內容,二者大膽結合,值得稱贊。
3.音樂文化(市場)批評。音樂批評素來有大格局、大意識,不只是關注音樂本體,而是站在時代背景下、文化生態環境中去看待當代的音樂發展,做出時代性的音樂批評。當下,我國音樂批評的話題十分廣泛,既有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思考,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也有對中西音樂的評論,如再探索古典音樂的親民化道路;同時,還有兼具新趨勢下的音樂跨界融合性問題的展望……這些之所以能夠成為熱點批評話題,主要原因是音樂批評關注國際性、宏觀性。在當下文化產業鏈條的迅速發展下,音樂藝術如何乘風破浪,形成更具發展力的產業化道路,確實是音樂文化市場批評的主要關注點。
4.音樂現狀與未來批評。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這在音樂批評界也引起軒然大波。網絡環境建立了新的音樂批評格局:一方面,隨著移動社交的興起,人們的興趣社交的垂直需求會越來越細分;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諸如VR(虛擬現實)科技的運用、交互技術等開發與使用,對未來的音樂產品產生不可想象的改變和驚喜。諸如手機音樂用戶的井噴式增長,讓樂評人感覺到這不僅僅只是一個APP(移動應用程序),而是以“分享”為切入點,集圖片、話題、評論為一體,打造新生態環境下的音樂社交圈,音樂批評在當下,甚至成了一種社交方法,構建了音樂人脈圈。
第三,在新的生態環境下,音樂批評的主體者已經被逐漸地界限化。不同的批評主體者,面對的音樂受眾以及音樂對象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應高度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深刻理解音樂批評者的使命與責任,“文藝工作者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
1.學院派樂評。很長時間以來,我國其實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樂評人,大多數所談及的樂評人都是兼職而為,而且往往以學者居多,因此學院派樂評一直以來都是樂評界的主力之一。由于其專業背景,學院派樂評總是被冠以權威性的最高評價。學院派樂評面對的音樂本體較多以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為主,理論層面居多,分析深刻犀利,大多從音樂本體的創作、作品的內涵及曲式樣式等多方位入手,落腳點在文化價值及時代特征等方面。
2.網絡樂評(在野樂評)。網絡樂評成為互聯網時代培養出來的新興的較為專業的音樂批評隊伍。如尚音愛樂公眾號、道略音樂產業、道客巴巴、音樂周報(既有紙質媒體,也有網絡版)等,定期發表“網絡樂評手”的文章,通過點擊率達到音樂批評的意義,同時,“上網看樂評”也成為廣大音樂欣賞者在欣賞之前的必做功課之一。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意味著樂評本身成為一種“躍然紙上”的音樂欣賞。同時,網絡樂評也大力促進了網絡音樂體裁的發展,二者相互補充、相濡以沫。
3.全民樂評。“全民樂評”應該說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滋生的直接形式。如果沒有互聯網,如果沒有自媒體,那么,今天熱議的“全民樂評”就無從談起。全民樂評確實是當下不可不提的音樂批評方式之一。它的內容豐富多樣,評論范圍極其廣泛,沒有約束,沒有范圍,既可以是對某一個歌手、某一檔音樂綜藝節目的看法,也可以是對某一場音樂會的具體感受,對某一次音樂旅行的肺腑之言……這樣的全民樂評雖然專業性、準確性不夠高,但人人參與的體驗感卻明顯加深,讓音樂成為人們生活的談資之一,也為整體樂評的發展作出貢獻。
4.媒介樂評。媒介作為現在的主要傳播平臺,也在音樂批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更注重網絡平臺的運用與對接,搭建起諸多平臺供創作者與欣賞者選擇。最為重要的是,媒介樂評推動了音樂傳播性的快速性、更替性、廣泛性。
總而言之,我們能夠感覺到今天音樂批評組成部分的多樣性,雖偶有交叉,但各自在評論對象、評論風格、關注熱點等方面都還是有所傾向。正是由于不同的音樂批評者,才構成了包羅萬象音樂評論基地,音樂批評者搭建起來音樂創作者與音樂受眾者之間的橋梁。
第四,反思當下新音樂批評的意義與價值。廣義而言,所謂音樂批評是指對音樂的歷史及現實活動的評判;狹義而論,則主要是對當代音樂創作、現象及作品的評論。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與其說音樂批評是一個學科,倒不如說它是一個視角、一個認知的態度。因此,音樂批評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一,音樂批評本就是一種創作,它推動了音樂作品的創作與推廣。音樂創作中本就有二度創作(多指音樂表演者)、三度創作(多指音樂受眾者)等多重角色,其實不止如此,音樂批評本身也是創作之一。樂評的存在,本就是獨立于音樂作品之外的文學新作品,它不只是起補充作用,還能夠積極影響到音樂的創作與推廣。其二,對于社會音樂現象起到引領作用。正如習總書記指示所言“文學藝術必須具有一種精神導向性,文藝創作的目的是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孰好孰壞、孰優孰劣,樂評能夠直接呈現。其三,對于音樂的普泛性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批評在某種意義上承擔了社會的藝術導向、藝術教育作用,人們似乎更愿意通過權威人的話語,通過大眾親身體會的話語,來選擇自己欣賞音樂的內容、途徑,甚至是音樂態度,因此,充滿正能量且通俗易懂的音樂批評在當下往往顯得彌足珍貴。
誠然,今天我們看中國當下的音樂批評,呈現出時代性、內容性、話題性、引導性的特點,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必然趨勢。我們必須承認,音樂批評的重要性、創作性以及引導性,在音樂藝術快速更替的今天,如果說還有一些力量隱形約束著這個市場的話,那么,音樂批評功不可沒。只是,如何能夠使得我國的音樂批評更全面、更深遠、更具話語權與影響力,這是在未來道路上需要探索的動力與方向。
(責任編輯:劉 晨)
TheContemporaryPropositionofMusicCriticism
ZHANG Lu
(School of Arts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contemporary proposition of music criticism,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view of the reality of music cognition, can be addressed from the angles of the direction, typology, subjectivity and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music criticism to facilitate its adaptation to the times. More than other perspectives, a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criticism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proposition of music criticism. Music criticism is not only a kind of creation, but also an attitude and direction to guide the masses. Under the new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rt, the contemporary music criticism of our country manifests characteristics of timeliness, rich content, guiding capability and so on.
music criticism; contemporaneity; direction
2017-08-19
張璐(1983—),女,河南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學研究。
J605
A
2095-0012(2017)06-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