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趙國華 關伯陽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

趙國華趙國華:滿族,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美術師、政工師、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遼金暨契丹女真史學會會員、黑龍江省收藏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關伯陽滿族,中國遼金契丹女真研究會理事,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金源文化研究所所長,特邀研究員。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延川南大街兩公里處,東依金上京故城“上京會寧府”遺址,南鄰金代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陵園,三者呈鼎足之勢,連綴巧妙,形成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有機組合的文物群體。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000平方米。建筑總體布局采用“口”字形,利用建筑圍合形成庭院,庭院四周建筑以實為主,顯得堅固穩重,給人以戰時要塞的感覺。庭院西側中間為高達18米的主體建筑——中軍帳。庭院西側和北側為八個主展廳,展覽內容依次為女真的崛起、金上京的輝煌、金源文化與金源人物、女真后裔、金上京與金中都、金源緒余、金源遺風、民國文物。東側為辦公樓,南側為晁楣藝術館、粘氏石器館、中華龍紋銅鏡館、舒群紀念館四個副館。

序言大廳序言大廳

女真的崛起

金上京的輝煌

金源緒余

金源遺風

金源文化與金源人物

鎏金鏤雕銀質熏香爐外觀

鎏金鏤雕銀質熏香爐各部件

鎏金鏤雕銀質首飾盒盒體及外蓋、襯蓋

鎏金鏤雕銀質首飾盒襯蓋
現有館藏文物2358件(套),一級文物26件,二級文物36件,三級文物204件。本期介紹兩件特色藏品:豆形鎏金鏤雕銀質薰香爐和鎏金鏨刻銀質首飾盒。
2009年4月,在金上京故地阿城東北的鄰縣賓縣,發現了兩件鎏金銀器,讓見到它的專家們滿懷激動和驚羨。這兩件鎏金銀器,一為豆形鎏金鏤雕銀質薰香爐,一為鎏金鏨刻銀質首飾盒。經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原館長關伯陽先生、阿城收藏家協會會長陶相助先生和秘書長伊少玉先生、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文物鑒定負責人趙國華先生等專家的綜合鑒定,初步認定這兩件鎏金銀器應屬于金代中早期之物。其年代約在太宗年間靖康之變至海陵王遷都燕京之間,其上限不早于1122年太祖攻下燕京城。因毗鄰金上京故地阿城的賓縣,在金初屬于金都城的京畿地區,這兩件銀器在賓縣發現并不奇怪。至于這兩件文物的背景和主人,有待進一步考證。

鎏金首飾盒外蓋(A:后花園夜舞)

鎏金首飾盒盒體側面(B:送夫出征)
(一)豆形鎏金鏤雕銀質薰香爐
我們先賞析一下豆形鎏金鏤雕銀質薰香爐。該薰爐通高15.5厘米,底座高6.5厘米,爐外直徑11厘米。全爐由底座、兩個半球形外殼、撐條和香盒四部分組成。合成后造型即為底座上托一網狀銀球,非常像放在球撐座上的高爾夫球。底座下部為實心銀片,周邊刻有二方連續花草紋。底座上部縷成網狀空隙,坐頂成托盤狀。因直接托住球體而設計、保證香氣從球底仍能正常溢出。主體兩個半球一下一上,合口嚴密。兩個半球均鏤空透雕,使全球呈花枝網狀,實空相間,鏤孔均勻。香盒放在下半球里面的中心位置,上有兩個發卡狀半圓撐條,中心用卯孔,將兩撐條連接成十字形,置于香盒之上,防止意外重力將上半球壓塌。整個爐體各件無殘,基本完好,金光燦燦,明亮如初。金上京地區也曾經出土過幾個薰香爐,但是像這個豆形鎏金鏤雕銀質薰香爐,設計之科學、質地之高貴、工藝之精巧、造型之精美,實所未見,令人驚嘆。說明使用它的主人地位很高。
2.鎏金鏨刻首飾銀盒
我們重點賞析一下鎏金鏨刻首飾銀盒。該盒由盒體、襯蓋和外蓋三部分組成,通高10.4厘米、外直徑12.5厘米、內直徑12厘米。該盒外蓋邊緣附近有近1平方厘米殘缺,蓋頂缺失處邊緣有2.5厘米裂口,相對一側邊緣處有2厘米裂口,盒底邊緣處有三點撞擊坑痕。此盒雖然有殘缺之處,但是最可貴的是外蓋一幅、盒體四幅共五幅的鏨刻畫(襯蓋的荷葉刻畫略去)。因為這五幅畫承載了較為豐富的文化信息。
讓我們來共同賞析一下這五幅畫。
此畫(外盒上面)暫命名為A“后花園夜舞”畫面所反映的場景,顯然是個皇宮后花園。院墻和門扉都是木刻的,似籬似墻,籬笆邊種了一些花草,簡單卻不失優雅,具有典型的北方庭院性質。畫的左上方為一亭,亭基不是用玉石而是用磚砌的。如果這場景描繪的是皇宮后花園,那也說明是新修宮苑,透出很明顯的簡樸性質,這與金初宮殿比較簡樸的情況是相符的。庭院中有一株柳樹和兩株榆樹(這也是北方典型的樹種)。畫面上共有11個人。右手在龍椅端坐者應為皇帝。因為他是唯一一個坐著的人,從氣質裝束上看也像。皇帝左側立一侍者,似在持著燈籠而不是武器。偏左側共前后兩排并立著樂隊,共7人,有吹笙者、吹排簫者、吹笛者、吹篪者、打鼓者(其余兩者辨不清)。場地中間有2人,其中之一正在鋪地毯,他似乎是整個活動的主持人,是個傳達皇帝旨意的傳令官、組織者;另一人站在剛鋪好的地毯中間,是舞者,顯然是當晚節目表演的主角。女真族本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金太宗剛剛登基不久,宋朝派使節許亢宗前往祝賀。在《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中,曾記載當時金朝宮廷樂舞演奏的情況:“有腰鼓、蘆管、笛、琵琶、箏、笙、箜篌、大鼓、拍板。”但是注意,許大使所記錄的情況是宮廷樂舞,是16個人跳舞的大場面,主要在迎賓、宮廷慶典和大型祭祀時才有這樣的大場面。而我們看到盒上的畫面,應是皇帝在晚飯后,就寢前提議在御花園里舉辦的一種消遣式的小型舞蹈表演,樂隊的陣容自然不會那么大。但是即使這樣不太大的場面,也出現了金代經常使用的樂器笛、笙、排簫、篪、大鼓等。1968年,黑龍江省伊春市金山屯金墓中出土的一塊八面樂舞浮雕石幢,表現了女真人熱烈歌舞的場面。石幢每面各雕一人,或起舞或奏樂。從所使用的樂器看,吹奏樂有笙、笛、簫、篪;打擊樂有鼓、彈撥樂有箜篌、琵琶等。這些樂器,與首飾盒畫中出現的樂器可以互相印證。既證明了金代常用樂器的種類,同時也證明了盒上的畫反映的場景是金代的。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上的16個人都是男性,無一女性。其中舞蹈表演者體型近于武士,這說明金初女真人(包括皇帝)的尚武精神正在高揚,還沒有沉醉于柔糜的聲色之中。庭院中的設置,還有一處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就是在畫面中上方庭院里的幾案上,放著一只玉壺春瓶、一只細頸闊唇瓶和一只酒碗。玉壺春瓶是比較典型的金代酒瓶,這也許是皇帝在表演結束后賞賜表演者所用。這一點進一步證實了畫面描寫的是金代的場景,也證實了女真人嗜酒的習俗。
下面我們分別賞析盒立面的四幅畫,暫分別代號為畫B、C、D、E。

鎏金首飾盒盒體側面(C:不期而至)

鎏金首飾盒盒體側面(D:睦鄰)

鎏金首飾盒盒體側面(E:報喜)
畫B:暫命名為“送夫出征”。畫面上一騎在馬上武將裝束者剛從家出來,看來要奔赴戰場。嬌妻登上角樓,向漸行漸遠的丈夫揮手告別,既有不舍,又有無奈,更多的是祝福丈夫盡早平安歸來。丈夫也回首相囑,意為等著我勝利的消息。門前楊柳依依,上雙鳥纏綿,風吹動著角樓上年輕婦人揮別的長袖,好一幅感人的眷眷惜別畫面。金朝自1115年建國開始,至1141年與南宋達成紹興和議,二十多年間伐遼滅北宋,與南宋逐鹿中原,爭奪陜隴,戰爭未曾間斷。夫妻間相聚是短暫的,離別是經常的。這種送夫出征夫妻間依依惜別的場景,當是金初比較普遍的現象。從騎馬者裝束,有侍從和其走出的府宅來看,此人級別應在猛安(300戶為一謀克、10謀克為一猛安)以上。以前我們只在史書及一些資料上看到過“太子莊”“元帥府”“王府”,但其建筑究竟什么樣?不得而知,遺存完整的金代建筑又非常罕見。現在畫面上的府邸高墻大院,墻上鑲有琉璃瓦檐,墻角砌有自上自下越來越寬的加固層,院內年輕夫人站的位置應為平時瞭望的哨位。這些,都可以作為金代(特別是金初)武將們宅弟的參考。另外,畫面的主人騎兩匹馬,這也符合史料中關于女真人騎馬習慣的記載。女真人在趕稍遠一點路時一般都備兩匹馬,一匹馬累了就騎乘另一匹馬,不讓馬過于疲勞。
畫C:暫命名為“不期而至”。畫面上一個打獵裝束的人,肩上扛著一獵物,懷里抱著酒罈,左手拿著酒碗走進院來。書生或文官裝束的男主人(墻院上的八卦窗說明他不是普通的勞動者),對突然而至的來人很吃驚,有些不知所措的樣子。兩孩子一看有客人來了,表現得非常興奮,拉袖扯衣地告訴母親(這個客人一定是熟人,不然孩子應表現驚異而不能表現出興奮的動作)。這樣一個畫面說明什么呢?我們分析,女真人是個漁獵民族,素有共享獵物的習慣。畫中之獵人與男主人應該是故交,用北方話說是好哥們,但是我這個哥哥(男主人)由于身份變化,很長時間不打獵,當然也很長時間沒食野味了。今天我得一野物,有勞嫂子做一下,我們哥倆喝兩杯,敘敘舊。從這個畫面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為漁獵民族的女真人豪放豁達、講感情重義氣的性格。
畫D:暫命名為“睦鄰”。圖中左側是一個院落,有起脊的大門、整齊的木柵欄(這與史料中記載的女真人“聯木為柵”的居住習俗又十分吻合)。大門下鋪了五六級臺階,院內院外都種了樹,看起來是一個生活不錯的人家。大門外不遠處有個婦人雙手捧著一些食物(看來數量不少且不止一樣食物),正給對面的一個婦人,這個婦人表現欲接未接的樣子。要想理解這么一個畫面,就必須了解女真人的一些習俗。女真人有了好東西,總想和朋友共享,決不自己獨吞。就連金太宗吳乞買當了皇帝后,在政務不忙時也把幾個不錯的朋友請到宮中,當時宮內還有火炕,就在炕上和幾個哥們兒喝起來,平時鄰居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哪怕殺只雞,也把皇帝請去。皇帝也不客氣(實際上是與民同樂的平等思想和作風),上炕盤腿而坐,與好友共飲,喝高興了就扯耳摩腮、拍肩推背或劃拳或高歌,了無拘束。鄰居之間更是如此,自家做了一頓好吃的,唯恐鄰居吃不到,做好了自己沒吃之前先給鄰居送去,我們畫面上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場面。女真人這種分享的精神、團結互助親如一家的作風,也是其迅速崛起壯大的重要原因。
畫E:暫命名為“報喜”。畫面上一女子拉木輪車,車形似轎,有靠背,看來是專門拉有身份人的專用車。車上坐一男子,裝束像個書生,手持一公文,表情很興奮,看樣子像個新中舉或新及弟的書生,正跟拉車的女子說著什么。理解這幅畫,需要有較深的歷史背景知識。金初,女真人接觸漢文化之后,對高雅深厚的漢文化心向往之。為了迅速改變女真民族缺少文化的落后狀態,盡快提高女真民族的文化素質,于是掀起了一股幾乎是全民族學習漢文化的熱潮。女真貴族羈留宋朝訪金的使節,讓他們教貴族子弟漢文化。最典型的就是洪皓的“樺頁四書”。洪皓本是宋朝訪金的使節,到了金朝后,金朝就不讓他回宋朝了。西路軍監軍完顏希尹(女真文字的創制者),責令其教自己子弟漢文化。洪皓說:對不起,沒有教材。希尹說:我不管,你自己想辦法。把洪皓逼的沒辦法,他憑著驚人的記憶,硬是把《中庸》《大學》《論語》《孟子》四部經典背著寫在樺樹皮上,給希尹的孩子做教材,成為金史中的文化佳話。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女真貴族子弟紛紛學習漢文化。到了熙宗、海陵少年時,讀經典、下圍棋、品名茶、好書法、結交漢族文人,“盡失女真故態、宛然一漢家少年子”。女真人這種學習漢文化的精神,推動了科舉制度建立和改革,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出臺了著名的“南北選”制度和三級考試制度。南北選即南人北人分考,南人考經義、詞賦、策論,北人只考詞賦(這有些不平等)。三級考即“初鄉薦、次府解、次省試乃曰及第”。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南北人均都考經義、詞賦(取消了不平等)。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在京師(金上京)設教育宗室子弟的國子監,因經義中有“華貴夷賤”的思想而罷經義科,鄉試地點由縣改為州。將原來的三級考試改為四級(增加了皇帝最后御試)。在官方科舉制的推動下,女真人學習漢文化形成空前的熱潮。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再回頭看一看畫,我們假定這是一對戀人或年輕的夫妻,妻子在丈夫迎考前百般侍奉,甚至許下愿:你真的中舉了我親自用車拉你!這不,丈夫真的把官方發的舉人證書拿回來了!那就拉吧,上哪去呢?丈夫說,去咱祖塋,我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祖上,咱家也出了個舉人,孩兒沒有辱沒祖宗!這難道不可能嗎?
這是兩件彌足珍貴的金代文物。其中鎏金鏤空銀質薰香爐是金初戰爭從中原掠來之物,還是掠到金源內地的工匠在金源地區制造的,很難考證。但是其精致、精巧、精美實不多見,這可以證明當年使用者較高的身份。更為重要的是鎏金刻花首飾盒,本身的精美且不論,難能可貴的是盒上的五幅畫。這五幅畫再現了金初女真人的部分生活場景,洋溢著女真人的民族性格,使我們對女真人和金源文化的了解走出書本,變得生動、豐滿鮮活起來。這件文物,應該是金朝在戰爭中從中原掠來的工匠在金源內地制造的,否則不可能有這么生活化的內容。這五幅畫,對研究女真民族和金初宮廷活動、民俗民居等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證,這就是它的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