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生態系統不僅給予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諸多原材料,同時也具有自然氣候以及環境調節的重要功能。我國臨海面積廣闊,有效做好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高效利用海洋資源,是實現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保障。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預防和處置威脅海洋生態環境的突發性事件,并為各級政府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提供決策依據。基于此,文章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可持續發展
引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國土”面積達320多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為我國海洋經濟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食物、航運、旅游等海洋產業發展訊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但與此同時,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海洋資源的攫取范圍也大幅擴大,此外,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采用粗放式的海洋產業運行管理模式,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的危害:一方面,過度的運用海洋資源造成近海水產資源的枯竭,破壞了海洋中的生物鏈,進而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各類工業、農業、生活污染物排入海洋,導致海洋水體惡化,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減弱,從而引發赤潮等一系列環境災害。最終對海洋經濟的長期有效利用造成不利影響,并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帶來嚴重危害。
近年來,我國提出了“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也為未來我國海洋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但當前海洋生態系統的污染問題已經成為限制海洋強國之路建設的難點問題。而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的建立,對于有效預防和處置海洋環境污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各級政府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風險的基礎上,對如何我國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進行了相關探討。
1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風險分析
1.1 海上溢油污染風險分析
海洋溢油事故被稱為海洋生態環境的超級殺手,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極大。一旦發生溢油事故,會對事發海域的鳥類、浮游生物、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岸線灘涂造成嚴重危害,進而破壞整個生態系統,且經溢油事故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重新恢復。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因各種原因排入海洋中的石油及石油產品約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千分之五,這其中以油輪燃料泄露居多。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油進口量不斷增加,石油海運業務也不斷擴大,同時,海上石油勘探業務逐步擴大,從而導致海上溢油事故發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通常海上溢油污染主要分為船舶溢油污染和海上油氣田溢油污染兩類。
1.1.1 船舶溢油污染。這類污染主要源于海上運輸船舶的艙底污水、洗艙污水、海難事故及裝卸事故等,通常發生在大噸位船舶途徑的海域,并且受到海域水文氣象條件及該區域船舶密度等因素有關。長期以來,我國的船舶運輸管理水平、船舶通信水平以及污染預警機制都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因此,在中國海域發生重大船舶溢油事故的概率也比西方國家大。
1.1.2 海上油氣田溢油污染。海上油氣田的開發工藝及其復雜,在此過程中若技術支持和管理不到位極易造成溢油事故的發生,事故源可能是井噴、輸油管破裂、儲油罐破裂等,海上油氣田發生溢油事故時,由于溢油量一般較大,通常會對周邊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1.2 海水養殖污染風險分析
海水養殖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體現在:(1)大規模、高密度的海水養殖會產生大量的殘餌和排泄物,從而改變海洋水體原有的化學平衡,并降低水體的透明度。(2)目前海水養殖過程中,為防止病蟲害對水產產量的影響,通常會使用大量的化學藥物,這些化學藥物可能會對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產生危害,此外還能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進而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3)海水養殖會破壞原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惡化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而影響原有物種的基因和遺傳多樣性。(4)海水養殖會對臨海地區的旅游業造成負面影響。
2 建立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的措施
2.1 建立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的必要性
建立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是為了在可能發生的海洋生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之前,對通過儀器或人為觀測到的海洋環境數據進行分析,并與建立的預警體系指標值做對比,當污染事件可性能存在時,向相關部門發出緊急預警信息,實時報告污染事件的情況,以便在污染事件發生前,相關部門能夠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對環境以及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
2.2 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的預警機制還非常落后,多采用人工現場調查的方式實現。由于臨海面積較大,因此采用這一方法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覆蓋范圍有限,還缺乏時效性和準確性。此外,各級地方政府還沒有建立起健全的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均較低,無法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2.3 建立我國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的基本措施和建議
2.3.1確定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預警的重點區域。根據各個海域的實際情況和污染程度,對污染風險等級高的區域進行重點監測,確保相關預警機制在高風險地區的良好運作。
2.3.2 建立科學的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是評估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的直接參考對象,因此,需要各級職能機構積極學習研究國內外有關生態預警的研究案例,切實根據不同海域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生態預警指標體系。
2.3.3 建立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預警數據庫。通過對各海域進行實地調查,掌握各海域的生態環境及水溫、氣候條件,同時對該海域內潛在污染源的情況進行管理造冊,并實時追蹤相關數據,實現對數據的有效管理。
2.3.4 建立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預警數學模型。基于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和海洋生態環境預警知識庫,采用科學的評判方法,構建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預警數學模型,在構建過程中應進行數據模擬和實例論證,確保預警數學模型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3 結束語
高效、健康地利用海洋資源,是實現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采用的粗放式海洋經營管理模式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影響,在這種形勢下,建立健全有效的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刻不容緩,同時,各級行政部門應當基于該機制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相關污染事故從重從嚴處理,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鄒和平,牟林,崔曉健,等.論建立溢油對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預警機制的必要性[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9):80-83.
[2]葛海祥.建設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為海洋經濟發展護航[N].中國海洋報,2006-03-21(2).
[3]施冬菊,陸建紅.建設海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為海洋經濟發展護航[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5(9):37-38.
[4]穆麗娟.我國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估及風險預管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
作者簡介:許婷婷(1986-),女,海南人,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