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摘 要】本文從提升學生工藝美術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美術作品創新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四個層面闡述中職美術傳承和發展民間工藝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引入民間工藝美術,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民間工藝美術 中職美術 教學 意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167-02
民間工藝美術是人們實際生活的縮影,其作品是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出于審美的視角對生活進行的藝術創作。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鄉土氣息、風俗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給人一種親切感。如織染、陶瓷、木器、剪紙、竹編、蠟染等都是在生活實用的基礎上形成的天然作品,發揮著藝術性和實用性兩種功能。然而,民間工藝美術具有傳播范圍小、家族傳承、藝術工藝難保存等缺陷,導致很多的工藝美術技術失傳,因此,傳承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尤為重要。教師應該發揮中職美術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學中引入民間工藝美術,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揚,同時實現多學科的有機融合等方面分析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美術教學中的滲透,以改善中職美術教學成效。
一、激發學生掌握工藝美術制作流程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工藝美術保護意識
中職美術教學中工藝部分主要涉及剪紙、漆畫、蠟染、陶藝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美與技術的融合,引導學生把對美的認識和理解滲透到作品中。民間工藝美術在這些方面有很多的優秀作品,教師通過作品的展示不僅能開拓學生的審美視野,還能在技術上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制作經驗。然而,有很多的工藝制作流程存在難保存的問題,導致工藝技術的失傳,不禁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傳承而惋惜,因此,保護工藝美術文化的意識油然而生。據此,教師應激發學生掌握工藝美術制作流程的積極性。
例如,顧繡,其半繡半繪,繪繡結合,以繡帶繪的工藝特色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這種技藝已經失傳,盡管后人盡量彌補和修復,也難以與之相媲美。教師只能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方式來讓學生欣賞精美的作品,把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并與創作者進行靈魂上的溝通,從而提升學生審美層次。
又如在《群仙祝壽圖軸》中,人物所穿錦裳,都是先上底色,后在底色上進行刺繡,人物的面部的處理則是先繡后畫的,云霧只用畫筆著色,而不加繡。這種大膽創新的技法,表現山水、人物尤為生動。這種技法的突破性給予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啟迪,有助于學生形成不拘一格的美術創作思維,從而收獲技法上的經驗。
二、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精進工藝美術技法,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中職學校以培養技術型和實用型的人才為目標,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中職美術教學的重點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精進工藝美術技法。民間工藝美術具有獨特鄉土氣息,不僅能夠豐富學生技藝的操作經驗,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剪紙工藝制作中,教師首先通過視頻播放的方式來展示剪紙工藝的操作和技巧,便于學生模仿并操作。剪紙的技法中有剪、貼、熏、點等,其中熏紙技法已經不多見,視頻中展示了點色剪紙、銅鑿剪紙等的技法,同時也對熏紙技法進行了介紹和演示:首先,用剪刀在紙上剪出需要的圖案,并將其附在鋪平的宣紙上(宣紙預先被放在木板上,并用噴壺均勻打濕)打濕。然后,手持油燈先從最底部逐漸往上移。在熏紙的過程中,注意木板不能離火太近,否則很容易將宣紙點燃,也不要將木板平放,否則熏出的圖案顯得不均勻。熏后,用熨斗將其燙干,撕下剪紙,一幅黑白相間的熏紙作品就算完成了。這種制作流程得到的作品在效果上與前人一樣,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進行創作,一邊創作一邊思考,從而在創作中獲取實際操作的經驗,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剪紙技藝,提高學生的綜合操作能力。
三、拓寬藝術審美視野,提高學生美術作品創新能力
中職學生的學習比較緊張,管理也比較嚴,在接受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學生容易出現逃課、開小差等現象,不利于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參加各種工藝品大賽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豐富學生的審美層次和思維想象力,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組織陶藝工藝品比賽,就可以邀請民間工藝藝人來課堂傳授經驗,講解陶藝制作的要點和技術,并輔助學生進行陶藝作品的制作,為學生常規的課堂學習增添新鮮的元素,幫助學生挖掘藝術創作的潛能。學生采用泥條成型法制作陶藝品時,經常會出現由于泥條之間的粘合不牢固而出現裂胚的情況,還有的學生在泥條盤筑到一定高度時,急于看到成品,等不到泥條稍干時就繼續操作,以致于影響到后面的操作。因此,學生可以選擇模具成型法更容易制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在制作工藝品的同時,學生還有機會對自己不懂的和難以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在與大師的互動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從另一個層面講,主動提問也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能夠激起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比賽中,學生采用不同的成型方式塑造陶藝品,并在裝飾上體現出個性化和新穎性,有的通過刻畫來表達主題,有的通過鏤空來體現意圖等,形成風格迥異的作品。最后,由教師和民間藝人共同來為學生進行點評打分,讓學生在點評中明確自己的不足,為學生技法的提升指明方向。
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多學科的有機融合
民間工藝美術源于生活,是實際生活的藝術縮影,其中飽含著多種文化內涵。美術的教育不僅僅是對美的藝術教育,而是從整體教育理念出發融合多種學科的教育。如剪紙工藝中除了藝術的創作外,還有歷史知識以及本土化的文化特色在里面,學習剪紙工藝就能了解剪紙藝術的歷史淵源,豐富了學習的內容。其中的戲曲剪紙,就融合了色彩藝術、剪紙技藝和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化等內容。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引入相應的民間工藝美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教師在教授《色彩靜物寫生》時,教師選擇彩繪瓷作為學生靜物寫生的對象。首先學生要對瓷器進行整體的構圖,將瓷器的大致輪廓勾畫出來,并確定物體的主要特征。之后通過著色突出物體的明暗關系,最后通過深入刻畫突出物體的重點,并結合適當的調整從而完成一副臨摹的作品。學生在寫生的過程中對瓷器上的色彩、花紋、線條等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些圖案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每一個階段的瓷器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意義,瓷器圖案演化發展的歷程也就是歷史文化變革的過程,這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也學習了歷史知識,實現了多種學科交叉學習。
綜上所述,民間工藝美術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凝聚了當地歷史文化、風俗以及民族情感,我們應該繼承好、保護好和發揚好。中職學校應該承擔弘揚和傳承民間工藝美術的責任,將其引入美術課程教學中,力求從強化工藝美術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美術作品創新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多學科的有機融合等方面實現民間工藝美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使其成為中職美術課程中的一部分,以培養優秀的工藝美術人才,為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和傳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佩姬.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教學中的意義[J].學園,2015(7)
[2]李雅日.民間工藝美術的教學利用價值探析——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3]金彥均.淺談中職工藝美術教學改革[J].神州,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