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黃伊聰++李因霞++張慈軍
摘 要:民族地方高校轉型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創新性人才服務。其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發展,須結合民族地區發展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而進行綜合性的改革,從而提高社會競爭力,構建和諧、新型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以適應地方社會發展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立足地方性、民族性、師范性的特點,堅持實踐能力提升理念,為培養服務中小學校、特殊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專門人才服務,促進學校的整體轉型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方高校 體育教育專業 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1(a)-0000-00
當前,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和主動力,是新興產業的催生濟。可以說“新技術革命不僅促成了各個時期主導產業的變化,使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發生變動,而且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盵1]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在社會文化建設的推進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在我國推行實施。由此,高等教育的結構性矛盾突顯出來:“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仍未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盵2]為此,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頒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文件)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增強對轉型發展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擺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積極推進轉型發展?!覝兽D型發展的著力點、突破口,真正增強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為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盵3]2014年6月24日,教育部又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建立高等學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加快建立分類設置、評價、指導、撥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傾斜?!盵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明確指出:“引導一批民族地區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就業為導向,調整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學科專業結構,重點提高工、農、醫、管理等學科比例,支持辦好師范類專業,提升民族特色學科水平?!盵5]為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將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的600所地方高校作為第一批應用轉型的學校,從而拉開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
1 關于民族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轉型的認識與思考
1.1 民族地方高校轉型
民族地方高校轉型是時代發展需求而迎來的變革,這一變革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概念,它涉及到學校結構調整、制度建設、人才培養、運行模式、思想觀念等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改革與全方位的變革,所涉及內容包括辦學思想與定位,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制度重建,管理與運行模式等,正如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原校長詹姆斯·杜德斯達將之稱為“重建大學,甚至是徹底改造大學”[6]。由此可見,民族地方高校轉型涉及方方面面,面臨全方位的變革。
民族地方高校如何轉型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中,已經指明了民族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方向:一是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二是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三是轉變發展理念,增強改革動力。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
1.2 民族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轉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關于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的“高等教育整個體制以及每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對社會的作用以及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待”[7]的思想,依據教育部“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高等教育實行分類管理,科學定位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類型、科學研究任務、主要服務面向、質量標準要求和國家、社會責任”[8]總體思想的基本原則要求,民族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轉型發展,必須找準切入點,務必明確學科專業發展定位,辦出特色。
2 民族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轉型的探索
2.1 立足服務面向,明確發展目標定位
民族地區體育教育專業轉型,必須要面向民族地區特殊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探索,同時要依據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綜合考慮。使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能符合高校轉型時期通識教育的精神,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培養成為道德品質優良,文化知識豐厚,運動技能良好,運動素質過硬,教學能力突出,人文素養較高的專門人才,在適應職業教育大發展,民族文化大繁榮的同時,培養具備特殊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的,并具有一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的高級體育教育專業人才。
2.2 立足應用轉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民族地區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發展,在滿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技之長并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高校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必須在學校“立足當地,面向全省,輻射國內”的服務面向定位的基礎上,立足少數民族地區,面對民族地區學校的實際,面對地處西、貧、老、少、邊、窮的山區實際,面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實際,來培養“下得去、留得住、能干事”的體育教育專業教師。對此,我們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上應以加強對學生的政治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的有效培育與提高。緊緊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對課程內容體系及學分進行重新修訂。除滿足通識教育平臺板塊安排的必修與選修課程外;要注重專業教育平臺板塊上的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的必修與選修課程的安排;重在實踐性教育平臺板塊上的基礎性實踐、專業性實踐、創新性實踐、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必修與選修安排。
與健康教育教學的專門人才。
2.3 立足學生實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學校的轉型發展,必須要以學生為本,因此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尊重、包容的理念,激勵學生個性發展。同時堅持以提高學生的運動實踐能力為主,不斷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應用型人才而建立課程引領、實踐礪煉、自我塑造的培養體系,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培養與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與知識文化的感知能力、運動技術與技能能力、教學實踐能力。
轉型發展要求教師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注學生的生活訴求,引導和鼓勵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工作,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教學,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體育教育專業理論知識,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思維能力、運動能力和創造能力,不斷夯實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從而提高學生在社會轉型發展中的適應能力。
參考資料
[1] 產業結構,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
[2]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教發[2015]7號文件,log.sina.com.
[4]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
[5]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5]46號.
[6] 詹姆斯·杜德斯達[美]著.21世紀的大學[M].劉彤主譯.王定華審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221.
[7] 王曉輝主編.全球教育治理:國際教育改革文獻匯編[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3.
[8] 百度文庫-wenku.baidu.com/v...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