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婷
隨著“學講”的不斷推進,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兼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文本的編排意圖,實現學生和教材的自然對接,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新形勢下,教師在組織備課和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充分把握教材內容及其精神實質,在考量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探析生活化的教學路徑,從而實現生本與文本的自然銜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此,要實現生本與文本有效的對接,教師必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要對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充分分析,找到與文本接軌的契合點,順利實現生本與文本的自然對接.
一、科學解讀文本,優化教材資源
在新課程中,教材文本是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載體和有效資源.對此,廣大教師要在立足課堂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經過系統化的整合,探析文本教學的路徑,從而有效引導學生進入數理學習的氛圍中,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數理知識體系,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現實來看,當小學數學教材難度呈現梯級分布,要實現與生本的有效銜接,數學教師在解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分解這些知識的梯度,切實有效地降低認識困難,集中突出問題,使學生對相關概念能更加輕松地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是實現文本與生本自然接軌的必要前提.
一般而言,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長度單位是厘米和米,然而對千米和公里等度量概念就相對陌生.對此,在課堂的教學實際中,數學教師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結合相關案例,讓學生的思維由米到千米進行具體的感知.例如,我們常聽人說從哪里到哪里有多少公里.這“公里”到底是多長的距離呢?這1公里就是1千米.再如,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長度是400米.如果你順著跑道跑1千米,需要跑幾圈呢?
總之,學生要對千米、公里等概念實現完全的理解,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來考量.通過與學生相貼近的一系列生活案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構建新知識體系,更為學生進一步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解讀教材文本的同時,也要適當地增加一些視角,并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全方位、多層次地解析課程內容.
二、生本主導教學,突出學習主體
在新課程教學中,數學教師要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授予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空間.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析教材文本,并在課堂學習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期被侵占,自主學習的空間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擠壓,學習的實效性不強,學生甚至處于被動.基于這些問題,新課改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但從現實來看,教師強勢主導課堂教學節奏,這在一定的時間內無法實現根本性的改變,要實現角色的有效轉變,也應當循序漸進地進行,但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學習引導工作,盡可能地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時間,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數學學習氛圍,這也是在新形勢下廣大數學教師應當著重考量的現實問題.
例如,在講授“加、減法的驗算”這節課時,學生一般對于驗算方式能夠較為快速的理解,但對實際的分析與解決運用還不夠熟練,在認知上也存在短板.對此,教師應在結合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將驗算搬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加深對驗算方式的理解與應用.
師:明明爸爸到超市買了兩件東西,一件是備件包,單價是78元;一件是運動服,單價是114元.明明爸爸給營業員200元錢,營業員應該找回多少錢呢?
生:營業員應該找回8元.
師:這個結果對不對呢?你怎樣對結果進行驗算呢?
生:這個結果是正確的,我用減法來驗算,192-78=114.
生:我用加法來驗算,67+125=192,還可以這樣,78+114+8=200.
生:我也用減法來驗算,192-114=78,說明這個計算是對的.
師:同學們為什么要用不同驗算方法來操作呢?
生:為保證驗算的正確.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探索不同的驗算方法,不僅引導學生自己探析數學學習規律,還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文本、生本對接,構建高效課堂
結合上述分析可知,教材文本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學生是課堂學習主體,二者之間結合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實效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讓教材文本和學生生本實現自然對接,是新時期數學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進一步來說,教材文本是外部因素,學生屬于內部因素,只有內外有效結合,才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發揮強有力的引導作用.對此,數學教師需要在結合課堂教學實際的基礎上,找到二者接口,并采用多維度對內外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實現文本、生本自然對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四邊形”這節課時,為讓學生和教材實現認知對接,強化學生對四邊形更為清晰和理性的認識,教師應引導學生自行地閱讀教材中四邊形的相關內容,然后結合教材文本提示找出生活中的四邊形案例,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探討這些四邊形的特征.這個教學活動中,將教材文本和學生學習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
從現實來看,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學習情況有一定必要的了解,還要從課程教學實際出發,這也是實現文本與生本有效結合的必要條件.文本是教學重要物質載體,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多維度地形成認知點,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實現認知的升級.總之,教師是文本與生本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應當切實有效地促進生本與文本共生共息,逐步培養學生良好思維認知習慣,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