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王林
摘要: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人們身體健康易出問題,各種慢性病、糖尿病、心理疾病等呈現出上升之勢。知識-信念-行為的經典理論能為人們獲得健康知識,督促大眾去積極的體育鍛煉,最終獲得身體。本文首先闡述了知-信-行理論內容,然后分析提升大眾身體健康素質重要意義,最后從知識傳播、信念培育、行為形成三個階段提出了知-信-行理論實施健康素質培養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知信行理論;身體健康;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a)-0000-00
人們生活在快節奏的工業化社會里,面對著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最終導致人們的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因此我們面臨著如何提升大眾身體健康素質的社會問題。本文以知信行理論為切入口,探討提升大眾身體健康策略,以提升人們的身體健康,最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國家建設服務。
1知-信-行理論概述
知識—信念—行動(知信行)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一開始是用于提升教學效率的行為模式,80年代用于與健康相關的行為模式,這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健康問題獲得了人們的熱切關注。這一模式整體上劃分為三階段:知識、信念和行動。這三個階段是一個有機體,呈遞增的狀態,前一個階段是后一個階段的積淀,其中知識是基礎,信念是動力,行為是目標[ ]。
概念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越是簡單的概念概括起來越不容易,因為這些概念的外延廣泛,就如對“物質”這一名詞下概念一樣,可以延展到經濟學的層面上去。本文知-信-行理論中就有三個概念需要界定,包括:知識、信念、行為。為了研究的需要,這三個概念將結合本文的主要內容進行界定。通常來說知識是指一個人對某件事物的內容知道的數量,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結果,最后是以以概念或命題的形式出現,往往揭示自然和社會的一般規律。信念是經過個人加工后而形成的,表示某個人對所將要認知事物的觀點和看法,具有個體特征的產物。另外信念的顯性的表現是態度,共同結合成了知信行中的信。行為描述人們身體特征的一個概念,一般來說人們采取某種行為是利己的,是人們為了生存采取的方式、方法。能夠使行為發生改變的因素主要有內外環境,如自然條件、傳統文化、社會經濟等。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的豐富,然而健康狀況卻沒有隨著物質水平的發展而同步提高。知信行模式應用于干預人們的行為以增進人們健康,主要以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來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理論。知信行的應用到身體健康促進、改善的實施中,主要有三步:第一,讓人們熟悉某一知識的概念,使其明白現有的行為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第二,采取合理的方式、手段,反轉人們的某種原有信念,使其認同新的行為能夠真實有效;第三,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使認知變為行動,如運用鼓勵的方式來改變其舊有的行為方式,并且使其戰勝該過程中出現的障礙,并且對評估預期的成果[ ]。
2提高大眾身體健康素質現實價值
2.1推動國家建設
國家的存在基礎是單個的人民,因此只有人民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實現國家經濟、文化、社會的大發展。國民的身體素質是一個國家的潛在財富,被稱為國家的軟實力,人民身體健康,是實現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由此可斷定,增強全民身體健康素質勢在必行、迫在眉睫。體育運動是一種天然無害易被大眾接受的保持健康的方法。尤其是現代化的社會,體育鍛煉能夠增進健康被廣大的觀眾所認同,如“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一輩子”的口號,體育運動的價值正不斷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如何才能將這種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才是關鍵,如人們只知道體育運動有多好多好,而不曾邁開腿去實施,那么再好的東西也發揮不了其作用。我們希望借用知信行理論這一知識,能夠促使大眾真實的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切實增強人民體質。
2.2建設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代表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具體到可操作化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以為人的健康服務。現今為之,我國健康城市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的計劃并不完善,對人本身的關注更是不足。我們要不斷的進行摸索,在必要的時候國外健康城市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并按照健康城市的標準來實施。健康城市的建設時一個長期的發展目標,涉及的面比較廣,本文所取健康之意主要為身體健康一面。體育鍛煉是最直接,也是最易開展的活動,運用知信行理念深化大眾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改變行為,提升身體素質,推動健康城市建設。
3應用知-信-行理論提升大眾身體健康素質策略
3.1利用新媒體傳播健康知識
在知-信-行理論的第一階段是向目標群體傳播有關的知識,即向大眾傳播相關的健康知識,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當前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發展迅速,因其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逐漸演變成社會交往的新工具、娛樂生活的新空間及文化傳播的新途徑。在向大眾宣傳有關身體健康素質的信息和知識時,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巨大作用,并且選擇合適的、有效的和便捷的健康信息,以生動形象和互動交流的形式向大眾發布和傳播,協助大眾了解健康知識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提升身體健康素質。
在健康信息內容的選擇上,應選擇符合不同人群的身體和心理特征的信息,應盡可能選擇科學的、針對的、適用的健康信息,不同人群在獲取相關健康信息之后,能夠馬上讀懂、理解并加以實施,如亞健康、肥胖、頸椎病、抑郁癥等。選擇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作為信息的發表方式,目前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目前應著重選擇利用。
3.2 構建新格局培養健康信念
知-信-行理論第二階段是培養大眾形成健康信念,即培養大眾形成體育鍛煉有利于身體健康的價值認同。
終身體育應首選的信念,因為我們知道體育活動對健康的影響不是短期的行為能夠起到作用的,而應是貫穿人生的始終[ ]。終身體育意識的字面意思為人們對終身體育的認知和態度[ ]。大眾只有將終身體育的信念進行徹底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的發揮體育鍛煉的效果,使身體健康素質保持充電狀態。擁有終身體育意識,能夠使大眾了解到體育運動對身體健康素質提升的作用,并且堅持不懈地鍛煉身體,影響其一生。
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以社區為例,說明如何組織健康教育活動,如在居民常聚集的地方放置健康知識展板,指出不同體育鍛煉的不同作用或不同人群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在此階段,社區及家庭應表現出細心、真誠、耐心,將為社區人們的健康做到實處。
3.3 加大培植體育氣氛轉變行為
在知-信-行理論的第三階段,即在大眾獲取健康知識和培養信念后,能夠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提升自身的健康素質水平。為了能夠為大眾創造良好的環境以便其更多地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社會可以通過建造活動場所及開展多樣活動來促進大眾的體育鍛煉活動。
適合大眾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較少,沒有合適的場所進行體育鍛煉,就降低大眾參與體育運動的意愿。為了加強大眾體育教育,應當加大對體育活動場所的建設,如建設籃球館、游泳館、體育文化中心等活動場所,向大眾開放現有體育活動場所,進而為大眾營造一個良好的健身環境。
體育部門應與城市建設、園林規劃等部門合作,根據不同地區的現有條件,建造符合當地情況的體育活動場所。城市內的體育活動場所等公共設施建設,應做到切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并且能夠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得已建設好的體育活動設施,真正地能夠被大眾利用起來,進行體育鍛煉。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積極的引導大眾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我們所說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包括兩個方面:不信息網絡、基礎設施[ ]。信息網絡在給大眾提供健康知識方面作用巨大,但是其作用是有限的。關鍵是基礎設施的建造與使用,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癥結。如在社區人們經常聚集的地方,提供齊全的配套設施與器材,為大眾營造一個體育鍛煉的實體空間,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畢竟眼見為實,人們最初的認知來源于具體的經驗積累[ ]。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大眾在互聯網上將獲取到的健康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合二為一,使知識得到有效的轉化,真正做到為人們的健康做事。
4 結論
本文以知-信-行理論為研究視角,歸納總結了增促大眾身體健康素質的策略,對實現大眾身體健康的目標具有現實價值。當前社會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不少人忽視了健康問題,使得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應用知-信-行理論,首先加強大眾對健康知識的認同,進而自覺的進行體育鍛煉,最終取得身體的健康。同時,政府應當在提升大眾身體健康素質方面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建成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有效促進社會形成良性機制,提高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蔡萬華,陳瑜. 強化健康教育“知信行”提高公民健康素養[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2):58-159.
[2]宋軍,肖瓅, 靳雪征等.我國50家大型企業員工健康相關知信行及健康現狀調查[J]. 中國健康教育,2012,8(2):131-134.
[3]徐珊,彭曉琳,張春惠等.持續開展健康社區創建活動對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0):125-128.
[4]黃佩貞,鐘微,肖青等.廣州市海珠區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調查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14(27):161-162.
[5]胡佳,顧春華,蔡鳳珠等. 上海市浦東新區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調查[J]. 中外健康文摘,2012, 09(2).
[6]李豐湉. 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研究[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 2013(4):6-6.
作者簡介:姓名:王艷艷,出生年:1989年,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省安陽市,學歷:碩士,職稱:,研究方向:體育人力資語開發與管理;姓名:王林,出生年:1973年,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湖北省隨州市,學歷:博士,職稱:教授,研究方向:武術傳播、傳承以及傳統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