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蕙芳
一、案例背景
2015年10月我參加了市優質課在本區的選拔,當時沒有規定哪一年級,哪一課,發揮的空間很大,我選取了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泥土的歌》(一)進行設計。本課是在初中音樂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先從我國漢族民歌入手,了解漢族民歌中的三大主要體裁:山歌、小調、勞動號子,這三類體裁對于我們生活在城鎮的孩子是非常陌生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接受中國漢族民歌,怎樣讓他們喜歡這些民歌,以及怎樣用一節課時間讓學生清晰分辨漢族民歌的三大體裁,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201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就從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入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會與實踐了解和掌握中國漢族民歌的三大體裁。
二、案例描述
課前,我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先要為大家唱一首歌,如果老師唱得還不錯,請大家用掌聲鼓勵一下老師。”學生聽到老師要唱歌,還要讓他們當“裁判”來評判老師的歌聲,大家都興致勃勃認真聆聽。接著我用江蘇方言演唱了江蘇民歌《茉莉花》,因為是江蘇方言演唱,學生饒有興趣,并報以熱烈的掌聲。
“同學們,老師剛才唱得歌曲你們熟悉嗎?歌曲名是什么?”
“《茉莉花》。”同學們齊聲、自信地回答。
“同學們看來真的很熟悉這首歌曲,老師剛才是用江蘇方言唱了江蘇民歌《茉莉花》,既然這么熟悉誰能告訴我,這首歌曲是哪個類型的歌曲?”
同學們剛剛還自信滿滿,突然收起了剛才的自信,這是一首什么類型的歌曲?大家開始小聲嘀咕,但卻也回答不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料到學生會在這個問題卡殼,緊接著引導“這首歌曲它是流行歌曲嗎?”
學生一下恍然大悟:“不是,它是民歌。”
接著便引出今天的內容,一起來學習第四單元——《泥土的歌》(一),出示課件。拋出本課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民歌?今天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民歌,而是鼓勵學生小組思考四個問題:(1)民歌是在什么時候創作的?(2)民歌有沒有作者,它的作者是誰?(3)民歌是怎樣流傳下來的?(4)怎么區分不同地區的民歌?這四個問題一拋出,大家開始積極思考,有的學生說:“民歌是在勞動的時候創作的。”也有的學生反駁:“平時生活中也可以創作民歌啊!”大家的討論結果:民歌是在生活勞動中創作出來的;有的學生說:“民歌有詞曲作者,討論了半天竟然沒有找出一首民歌的詞曲作者,總不可能沒有作者吧,它是在平時的生活勞動中創作,那作者就有很多了。”有學生突然頓悟:作者就是廣大的人民;有的學生說:“民歌是通過記譜法流傳下來。”又有人有異議:“不認識曲譜的人怎么可能流傳下來?不同地區的民歌怎么區分?”有的學生很聰明:老師剛才不是用江蘇方言唱了《茉莉花》嗎?就從方言區分啊!就這樣民歌的概念與特點在他們一次次成立與推翻中形成了,民歌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口耳相傳、不斷加工而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舒了一口氣,微笑地體驗著自己梳理總結的知識點,體會著成功的小小喜悅,這個過程中的我只是在他們思考遇到困難時,提出有利的建議與問題,幫助他們提煉知識。
三、案例反思
這是音樂課堂中兩個普通的案例,卻始終圍繞著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而進行,我為學生積極、努力探索知識,尋求問題根源的精神所感動,為學生勇于實踐、親身體會、產生共鳴而高興,在這堂課中,更多的是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掌握課堂,把自己當做課堂的主人所體會到的快樂。
1.小組合作,共同進步
俗話說,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課堂中學生積極實踐,與同學相互配合,共同探討,積極思考,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本課中對什么是民歌這一問題,展開小組討論,進行激烈的討論,得出結論,推翻結論,提煉精華,正是這樣一步步的過程,讓學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點。
2.做課堂的主人翁
新課程標準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見解,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們現在的音樂課堂,教師常常為了表現自我專業素質,在課堂中安排豐富的內容,自己講得滔滔不絕,有時提出問題,等不到學生回答就說出答案,根本不允許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學生也就懶得思考,經常處于張著嘴等著吃的狀態,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教師要逐漸轉向幕后,讓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與同學合作學習、交流,獲得知識,真正體會做課堂主人翁的愉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