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日格勒
摘 要:幼兒園小班孩子剛離開家庭環境,較多都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愛哭鬧、不合群、學習習慣沒有養成、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問題,因此,對于這階段的幼兒進行學習生活常規培養具有極大的必要性。老師在常規培養過程中要全力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及生活,慢慢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常規,下面對小班幼兒學習生活常規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幼兒;小班;生活常規;培養
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不僅有利于幼兒園的管理,還能進一步引導幼兒逐步實現自我管理,對幼兒的全面成長及學習都有著重要意義。建立良好的學習生活常規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環境,而且自身消極情緒也能得到排解,逐漸減少焦慮情緒的發生,最終使幼兒入園質量顯著提升。
一、常規培養概述
常規,簡單來說是指需要幼兒遵守班級的學習生活規則及規律,是幼兒在幼兒園一天內多種生活及學習的最基本行為規范。其中包含三方面內容:
(1)遵守活動時間和順序規定。在幼兒園生活后應逐漸讓幼兒按照季節及其年齡段特點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和規律的作息行為,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對日后幼兒的成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2)遵守活動規定要求。學習生活常規不同環節都有著相對應的具體要求,比如,活動開展的要求、游戲進行的要求、進食的要求等,在堅持規定、準則的前提下進行行為活動,才能使幼兒活動質量提高。(3)遵守幼兒常規行為規定。比如,大小便、進食前洗手等。
二、常規培養內容
以小班幼兒年齡段特點為基礎,從其實際生活出發,對常規培養內容進行梳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個體”規則培養。其內容體現在自己辨認自己的毛巾、小被套、水杯等用具;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將散開的玩具收回到自己收納柜等。(2)“群體”規則培養。入園后慢慢能和老師打招呼,說“老師早上好”“老師,再見”等;能和同學打招呼,并逐漸記住同學們的名字,懂得自己是小班的一員;能和其他小朋友很好地參與到活動中。(3)社交規則培養。幼兒能慢慢記住自己所在班級;能和老師、其他小朋友友好交流;能和同學和諧玩游戲等等。
三、小班幼兒學習生活常規的培養策略
1.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小班幼兒學習生活常規培養的基礎條件
小班幼兒正處于家庭環境剛剛步入社會環境的適應階段,幼兒對周圍環境、伙伴、老師都有程度不同的陌生感,基于此他們可能會出現哭鬧、焦躁等情緒,整體表現出多種不適應。而這時他們對大人依賴性會更強,作為老師(幼兒園內接觸頻率最高的大人)應以尊重幼兒為基礎,多給予人情關懷,多愛護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幼兒信任老師,老師采用適宜的方式逐漸引導,使幼兒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
2.創設擬人化情境,迎合幼兒心理需求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尤其喜歡模仿,在他們眼中萬物皆有生命,幼兒在生活及游戲環節,教師應恰當地參與其中,方可得到更理想的效果。
案例:活動結束后,老師一直提醒孩子將道具放回原位,但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這時老師蹲坐在地上“哭”起來,孩子們會好奇地問道:“老師哭什么呢?”“老師沒哭,是地上的公主在哭,她說小伙伴都走了,自己不能回家很傷心。”幼兒內心會認同,然后將公主娃娃放回柜子,這時老師緊接著抓住機會繼續說:“那小鳥會不會傷心呢?鳥媽媽在等它回家吃飯了。”……以此類推,直到幼兒完全將道具收納好。
3.老師多鼓勵,并給予良好的引導
常規培養從生活行為為基礎內容,小班幼兒年齡偏小,自我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情緒及行為控制能力較低、思維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因此,在培養時必然是一個較困難過程,基于生理、心理特點,老師應多給予鼓勵和贊賞。
4.老師善于使用榜樣作用
模仿階段的小班幼兒,更適合善用榜樣的作用來對其他孩子進行教育,比如吃中午飯時,萌萌滿桌子掉的是米粒,童童正好相反,不僅吃得干凈,還不掉米粒,這時老師可借助這個機會面對其他小朋友表揚童童:“童童真棒!蔬菜、米飯、肉兒通通吃進肚子啦,小朋友們童童以后身體棒棒,會長更高了哦!”隨后萌萌進食時會特別小心,注意不將米粒灑出來,也不怎么挑食了。
5.家長積極配合
周中孩子在幼兒園養成較好的習慣后,周末回家家長應和教師同步,堅持對幼兒進行家庭同步常規教育,老師可通過家長聯系冊、網上QQ群等形式來和家長溝通,爭取得到家長配合,以取得更好的常規培養效果。
綜上所述,幼兒入園后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生活常規是后期成長的必由之路,是小班老師工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常規教學及生活中將各個環節細化,使用創設擬人化情境、多鼓勵、老師給予良好的引導、善于使用榜樣作用等對策后,逐漸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元永姬.淺談小班幼兒常規的培養[J].新課程(教師),2011(11):38.
[2]伍海虹.加強小班幼兒生活常規習慣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16):23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