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棟
摘 要:德育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地理教師要利用初中豐富的地理資源,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思維和良好的品德。
關鍵詞:地理教學;德育;初中地理
一、用地理國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展示我國地理國情的優勢, 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來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中,分析我國地理位置,說出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通過與島國、內陸國家、高緯度國家的比較,以及我國位置的優勢,和我國擁有多樣的豐富的自然環境。映射出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奮斗下,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分析地理規律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初中地理自然也不例外。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聯系的觀點,教育學生認識對立統一規律和樹立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地理環境是由各個地理要素構成的,地形地勢、河流、植被、土壤等,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地理教學中,分析問題就要注重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既要認識相互依賴,又要認識到相互斗爭,認識到對立統一的規律。在分析地理問題時,還要樹立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形地勢一節內容中分析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樹立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既要看到優勢,也要找出劣勢。
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1.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想象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也可促進感性知識向理性知識轉化,可很好地促進學生科學觀念的形成。例如:學習水資源一節內容是播放《節水公益廣告》,通過視頻讓學生心靈產生觸動,深刻理解水的價值,了解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樹立學生的節水意識。
2.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地理知識貼近生活,將課堂搬到課外又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我們該怎樣在人教版八上土地資源一節展開一次實地調查,了解校內的土地利用類型。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學以致用,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實際聯系起來,鞏固課本知識;同時運用地理學習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實地調查法。在實際調查的過程中還可以發現土地利用浪費現象,校園環境等問題。還可以思考如何付諸實踐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此類實踐活動以點帶面樹立學生科學的資源觀。
3.開展地理故事會或知識競賽活動
地理教學同樣可以采用開展故事會或知識競答的形式,課前明確主題,分組搜集資料,課堂進行展示或小組競賽。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巴西一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最典型的是對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可以在課堂中開展講一講雨林的故事活動,說一說雨林保護的措施。還可以組織關于環保的知識競賽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同時了解熱帶雨林對巴西以及全球環境的重要意義。
四、以學生為主體,學習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課標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營造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地理。例如:講解氣溫時就可引入飲食、水果、農作物熟制等,近距離感受氣溫的差異;降水一節則可以用屋頂坡度的差異反映降水的差異。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基本的地理技能。例如:能看懂天氣預報,會觀測氣溫、降水,會讀會用地圖。最后,將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例如:在恰當的場合選取相適應的地圖為我所用;可以自主設計旅游線路,若是據此乘火車外出旅游能選取合適的鐵路干線;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可以簡單地解釋常見的地理問題等現象。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是實施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德育的融入,能夠更好地彰顯立德樹人的思想。在大變革的時代下,讓我們做學生的引路人,將傳道和授業有機融合,培養出更多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好青年。
參考文獻:
李瑞軍.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