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小學生的知識鏈接能力較差。大多數孩子學習了后面的課文,就忘記了前面課文的內容。特別是對知識結構性強的單元的學習,學生的掌握就更差,一些分散性的知識在孩子腦海中不能形成整體印象,也容易被遺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大量文獻,做了許多嘗試。前兩年有專家提出群文閱讀這一新的教學理念,使我眼前一亮。群文閱讀是指把一組文章結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對這組文章的理解深度,最后師生達成共識。迎著這股東風,我在教學中進行了相應的嘗試,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做好課前預習
(1)定主題。讓孩子抓住一個知識點或一條繩去尋找有關文章或圖片進行了解學習,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在小組交流或班上學習時和同學、老師分享。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窮人》《別餓壞了那匹馬》《唯一的聽眾》《用心靈去感受》等文章奏出了愛的旋律,唱出了人間真情。孩子們預習課文要收集表達這種主題的文章,可以是古代的,可以是現代的,還可以是外國的。(2)掃清文字障礙。預習時以課本為主體或主導,利用工具書通讀教材,熟讀教材,初步理解教材,課文中要有孩子們對生字的注音和對詞語的批注。為了培養孩子自查自糾的能力,讓他們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對課文預習情況進行分析,這樣孩子們不但有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有了展示成果的機會,上課時干勁十足。(3)從人文內涵中分析人物。孩子們學習時要分析文章中主人翁的性格、品質、愛好等,并在文中相應部分進行標注,和同學老師分享時要說得有理有據。教材中有的單元是寫一個人物,有的單元是寫一類人物,都要對他們進行一一分析說明。
二、創造性的課堂教學
(1)對一個單元的字詞及難以理解的句子進行教學。(2)抓住人物特點進行分析。孩子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用準備好的文字、圖片進行講解說明,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討論,爭辯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此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聽,被動地答,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深入思考,比較歸納,綜合分析,最后融會貫通。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孩子多樣化的閱讀方式,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文章中的人物也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3)抓作者的表達方式。小學語文教材以四篇課文為一個單元。它們不但圍繞一個主題,而且表達方式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樣的單元有利于指導孩子們寫作。比如,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描寫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講述了動物也和人一樣,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懷。特別是《老人與海鷗》一文,在表達方式上很有特色,我引導學生抓住關于老人與海鷗動作、神態的語言描寫,理解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再讓孩子們以同樣的方法學習《最后一頭戰象》一文沈石溪的表達方式,孩子們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筆下那頭戰象的濃濃真情。最后,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表達方式結合到我們的寫作中。當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時,必須抓住重點入木三分地進行刻畫,這樣孩子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為寫作積累了素材。
三、課后展示
(1)制作手抄報。積累是知識的源泉,為了讓孩子們豐富知識、鞏固知識,我要求他們學習一個單元辦一份手抄報,文章體裁自由,有詩歌、散文、說明文……同時可以配上五彩繽紛的圖畫。(2)展示手抄報。展示成果最能激發孩子們制作的欲望和靈感。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通過半個月的努力,孩子們的成果也出來了。那真是秋天的果園,豐富多彩,碩果累累。比如,成語王國那個單元的手抄報,有寫詩歌的,有畫連環畫的,有文字中插畫的,也有畫中含詩的……孩子們把一個個書中的人物請到了他們的筆下,好像彼此成為不可或缺的朋友。
通過對“群文閱讀”教學方式的嘗試,首先孩子們能接觸到更多優秀文章,這些文章都有相似之處,要么主題相同,要么表達方式相似,要么情感抒發相似。孩子們通過對一類文章的學習,會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對教材中課文本身的理解也會更深更透。同時,在做課前預習收集相關材料的過程中,孩子們增加了課外閱讀量,這個過程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去發現、去探究,培養了他們總結分析的能力。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收集到的素材更容易運用在孩子們的寫作當中,也會提高孩子們的寫作能力。之后,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的交流分享,更是對傳統課文教學的一種改變,從之前老師作為主角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發展成學生老師共同探討交流,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老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這是一個讓學生去求知、去表達、去拓展知識面的過程,同時也激發孩子們學習的熱情,課堂也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我想這才符合小學語文的奠基性原則。
參考文獻:
[1]曹姍.淺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5(13).
[2]王素月.關于小學語文的高效閱讀法[J].新課程(小學),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