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平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新理念正日益影響著學校教學實踐的變革,尤其是教學方式的轉變給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在執教品德與生活課的幾年教學實踐中,在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同時,不斷探索如何在新課程下進行教學方式的變革。接下來,我就談一談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方式變革,開展有效活動的具體思考。
一、營造教育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教師要注意營造相對寬松的教育氛圍和形成多樣化的渠道,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如在執教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一課時,學生課前根據水在家庭生活、工農業、城市建設等方面的用途分組采用不同方式進行了調查。課上,學生展示了上網查找的資料、圖片,拍攝的照片、展示了圖書資料,還有的通過畫一畫、寫一寫、演一演的多種方式進行了匯報交流,師生在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欣賞了各組精彩的匯報展示,使大家對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很深的認識。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學中要有十分豐富的內容——足夠學生進行挑選的內容。當然,這種豐富還應包括教師課程實施上的多樣化;包括課程內容呈現的多樣化和教學輔助手段的多樣化。雖然,學生興趣的多樣性不是教師能夠充分預料到的,但在組織核心的課程內容時,應該讓學生挑選適量的內容;應該挑選那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重視目標任務,讓學生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模式很多,但總的來說教學組織上不外乎以下幾個環節:異質合作學習小組的構建;小組及個人學習任務的確定;小組內的合作交流、互教互學;小組成果的評價。其中,小組及個人學習任務的確定是從傳統教學組織形式轉向合作學習教學組織形式過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環節。教師往往在布置完班級學習目標后,就直接引導學生進入小組的討論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在提出班級目標后,要善于引導學生認識到怎樣把班級目標有效地轉化為小組和個人目標。
三、轉變教學行為,讓學生探究學習
學生是整個探究學習的自主研究者,而教師是探究學習的指導者,也是探究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在面對探究學習這一方式和課程形態時,該如何轉變自身的角色和行為呢?
要迎接探究學習的挑戰,教師就要在觀念上進行轉變,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在轉變觀念的同時,也要在自身的能力角色上有所突破。首先是在處理教材的能力上,教師應從更高的層次和更寬的視野來把握教材,并根據探究學習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對教材所傳遞的內容進行再構思和再處理。其次是在指導能力上,教師應該成為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時富有藝術性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探究和發現的真實情境,并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加工。再次,教師要從教法和學法指導上實現這一轉換,要不斷改進教法,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與學生合作中,指導學生積極地自我反思,不斷增強其行為意識。
四、采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
新課程改革對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教學中要注意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等。其中課堂上經常使用的典型模式有兩個,即“情境教學”“隨機訪問教學”等。
1.情境教學指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創設情境,使教學活動更具實效性。
參與是體驗的前提,情境則是體驗的磁場。例如:在執教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紙與環保》的第二課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學生的主見、情感完全碰撞、融匯,學生活動活躍、熱烈。這樣的情境,浸潤了每一顆參與的童心,激活了每一份靈動的童真,使“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體驗深刻而雋永。
2.隨機訪問教學是指對同一教學內容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著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現,以使學習者對同一內容或問題進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獲得多種意義的建構。例如:在執教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保護水,節約水》一課時,教師為了使學生感受水資源的稀少和寶貴,初步養成關心周圍水資源的環保意識。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圍繞“水”這一主題,從地球上水資源的基本組成、水對人類的重要性、水資源現狀、自來水凈化過程及世界缺水地區人們生活的狀況等不同方面創設不同情境,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重刺激,從而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已經成為這次教學方式變革的重頭戲。只要我們把握課改精神,把新理念運用于課堂實踐中,堅持改革創新,課堂一定會成為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場所,讓先進的理念在課堂中得到生動的體現,讓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飛濺智慧火花的舞臺,真正做到“潤物無聲,德育無痕”。
參考文獻:
[1]楊軼娟.小學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探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4).
[2]黃惠琴.對小學品德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成功(教育),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