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鈺倩
摘 要:春馬鈴薯作為糧食、大宗蔬菜和加工原料,在我鎮農民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過對該鎮近年來春馬鈴薯生產現狀、主要問題的調查分析,提出今后該鎮春馬鈴薯生產發展對策。
關鍵詞:春馬鈴薯;生產現狀;問題;對策
達川區河市鎮是一個農業大鎮,由于地理特殊,距城區近,具有生產無公害春馬鈴薯得天獨厚優勢。
一、春馬鈴薯生產現狀
1.種植面積和單產穩中有升。據資料統計, 2010年全鎮春馬鈴薯種植面積為2630畝,鮮薯平均單產1553千克/畝,2013年全鎮春馬鈴薯種植面積為2650畝,鮮薯平均單產1560千克/畝,2015年全鎮春馬鈴薯種植面積為2760畝,鮮薯平均單產1565千克/畝。近年來春馬鈴薯產量一直處于徘徊之中,年際之間差異不大。
2.種植技術不斷改進,科技含量較大提高。在面積擴大的同時,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推廣了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提高了春馬鈴薯生產的科技含量。一是引進推廣脫毒種薯,如費烏瑞它、大西洋、壩薯10號、川芋56等播種面積已占春馬鈴薯總面積的40―65%;二是總結推廣了起壟種植、地膜覆蓋栽培、薯豆套種等高產栽培種植技術,使春馬鈴薯栽培技術有了較大提高。
3.品種布局不斷優化,種植效益有所提高 。近年來,我鎮積極探索春馬鈴薯生產技術,改變了多年老品種單一種植同一地塊的局面。并集成了高壟雙行、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等高產栽培技術,促進春馬鈴薯單產的提高。致使春馬鈴薯每畝種植效益增加500元左右。
二、存在問題
1.財力緊張,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我鎮財力緊張,投入嚴重不足,馬鈴薯基地基礎設施薄弱、物質裝備水平低,糧食生產“靠天吃飯”現象嚴重,限制了春馬鈴薯生產的發展。
2.品種單一,種薯退化嚴重。雖然近年農業推廣部門引入多個春馬鈴薯品種進行試驗、示范,但由于價格較高等因素,致使目前品種類型較為單一。主要為鮮食菜用、飼用品種,高產、高淀粉加工型專用品種尚未形成規模種植。并且,由于當地財政困難,對春馬鈴薯良種引進推廣投入不夠。因此,農民的種薯以當地串換,自留為主,導致同一品種多年種植,種薯代數過長,種性退化,抗性減弱,品質變劣,產量下降。
3.觀念落后,種植粗放。當地大部分農戶受傳統栽培習慣的影響,接受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比較慢,對春馬鈴薯科學種植、標準化生產意識淡漠,生產過程大多是手工操作、肩挑背磨。由于栽培技術落后,耕作管理粗放,防病措施不到位、中耕管理不力等,致使春馬鈴薯病毒病、晚疫病等連年加重,品質下降。加之缺乏市場化、商品化運作,盡管種植面積較大,但效益不高。
4.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產、供、銷產業鏈不完善。在春馬鈴薯生產過程中,自然災害常伴有:春、夏干旱;低溫陰雨等,嚴重影響出苗與正常生長。加之我鎮缺乏馬鈴薯的龍頭加工企業,馬鈴薯產品主要以鮮薯銷售為主,缺乏精深加工企業,產品的附加值低下。同時經營戶由于對于市場認識不夠,信息閉塞,對于春馬鈴薯生產、銷售起不到調控作用,受市場擺布大,經營風險較高。
5.防治病蟲害意識低,產量影響大。春馬鈴薯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等,特別是雨水較多時,晚疫病發生快,引起春馬鈴薯苗死掉,常造成毀滅性損失,輕者減產2-3成,重者減產達50%-70%,挫傷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三、春馬鈴薯生產發展對策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要充分利用目前國家加大對糧食作物產業化發展的大好契機,采取政府和群眾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完善溝渠配套排灌設施,機耕道路、土地整理等,提高水利化程度,確保春馬鈴薯生產旱澇保收,突出抓好春馬鈴薯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做到良壤、良制、良種、良法、良灌“五良”配套,建成春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000余畝,使示范區農民種植效益較大提升。
2.加大新品種引進、示范、推廣,提高良種貢獻率。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40%左右。一批特別優良的新品種可以帶動一個產業。尤其是春馬鈴薯加工專用型品種,更是發展春馬鈴薯加工業的關鍵。我鎮采取多渠道籌集資金,到省內、外科研院所和種業集團,積極引進春馬鈴薯新品種,創建新品種展示田,讓農民更直觀的看到新品種的優勢,達到認識新品種,選擇新品種的目的。近年來,引進淀粉含量高的品種,如秦芋30、費烏瑞它、川芋早、大西洋等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種植,并加速推廣,提高良種普及率和貢獻率。
3.加強技術指導,抓好示范推廣工作。通過現場培訓會、廣播電視、簡報等形式,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引導農民樹立科學種植意識。針對春馬鈴薯病毒病、晚疫病等病害特點,采用預防為主,播種前對種薯和土壤消毒處理,盡量減少各種病菌,降低各種病害的發生率。加強春馬鈴薯技術指導,使農民掌握脫毒春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解決春馬鈴薯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抓好春馬鈴薯高產示范片,推廣種植免耕稻草覆蓋種植一季秋洋芋,實現畝增產值1000元以上,輻射帶動全區春馬鈴薯的規模化生產。
4.樹立綠色理念,推廣優質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春馬鈴薯種植是以收獲地下莖為主,適合生產綠色產品。抓好整薯或切塊消毒播種、配方施足底肥、前期地膜覆蓋、起壟栽培、中耕培土、增施磷鉀肥、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加強田間管理,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促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通過土地流轉,推行綠色安全、優質高效規模化種植和生物農藥防控技術,實現春馬鈴薯標準化生產。
5.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滿足春馬鈴薯生長需要。春馬鈴薯是喜鉀忌氯的高產作物,生育期短,應以底肥為主,底肥的施用量占總施肥量的70%以上,在施肥時要做到有機與無機配合,并適量增施磷鉀肥。一般畝施生物有機肥100千克,45%復合肥25千克,腐熟農家肥1000—1500千克。
6.加速農機推廣運用,提高經濟效益。要充分利用目前國家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的有關惠農政策,加大在春馬鈴薯生產中中型機具、微型機具的推廣運用,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種植春馬鈴薯效益。
7.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讓農民放心種植春馬鈴薯。進一步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發揮農業保險在馬鈴薯生產中的風險保障作用,一旦發生特大病害及自然災害,農民不至于顆粒無收,農業保險相當于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放心大膽地種植春馬鈴薯。
8.引進培植龍頭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為促進馬鈴薯產品銷售暢通,政府應加快引進和培植馬鈴薯中型龍頭加工企業,建設馬鈴薯基地和批發市場,加強信息物資流通,形成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實現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參與市場和抵御市場風險的雙重能力。同時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馬鈴薯的精深加工業,延伸產業鏈,實現產品多次增值,提高馬鈴薯產值和經濟效益,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陸進恒 淺析云南廣南縣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中國農業推廣網 2010,6,7.
[2]趙思毅、王亞軍等 四川省達州市馬鈴薯生產特點及產業化對策 中國馬鈴薯》2007年第2期.
[3]溫亞麗.河南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種業導刊,2010(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