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品
摘 要:林下經濟是我國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林下經濟要把主題放在生態和民生上,將市場需求作為發展動力、政策機制作為發展導向、先進科技作為發展支撐,創新機制,提升其發展優勢,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文章分析了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思考;建議
一、前言
林業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家對林下經濟的發展也愈加的重視。林下經濟是將市場需求作為導向,將林地資源再利用作為方法,將增加林地產出作為目的,將自然環境、土地資源以及林蔭空間作為依托,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栽培、采集以及景觀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復合、立體經營活動。林下經濟突破傳統單一的生產方式,形成一個以林為基礎的開放性、整體效應強的生產系統。發展林下經濟要把主題放在生態和民生上,將市場需求作為發展動力、政策機制作為發展導向、先進科技作為發展支撐,創新機制,提升其發展優勢,加快發展林下經濟。
二、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開發森林的非消耗性使用價值和消耗性使用價值中那些比較效益高的非木質資源,巧用社會力量和自然力量,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 和森林旅游業,包括林下、林中、林上產業;是一種嶄新的林業生產方式,是一項新興的富民產業,是通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新型生態農業模式;是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綠色增長、壯大綠色福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確保農民不砍樹也能致富,能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改革目標。
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展林下經濟可有效維持生態建設的成果,自從我國改革集體林權制度之后農戶有了林地的經營權和收益權,提高了農戶從事林業活動的積極性,為發展林下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擴大和鞏固了集體林改的成果,有效發展及保護了森林資源;第二,發展林下經濟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集體林權制度進行改革后,參與主體與受益者都是農民,成為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力量,林下經濟的發展使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的就業率,得農民的收入大大增加;第三,發展林下經濟可有效緩解我國土地資源緊缺的不利現狀,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非常的緊缺,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特點,綜合發展林下養殖業、種植業,還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開展森林旅游業,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經濟,大大緩解了我國土地資源緊缺的現狀。
三、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當前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生產的規模比較小,產業化的程度不高,現在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各個區域自行發展,并沒有形成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形式,其行業的規范化、組織化比較缺乏,導致其生產缺乏合理的操作,產量比較低,深加工的產品也較少,經濟效益達不到顯著的效果;第二,科技含量低,整體效益不高,大部分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屬于起步階段,對于一些生產模式的經驗總結不夠全面,缺少系統化、科學化、深入化的研究,對于相關技術的運用缺乏規范化與標準化,許多生產方式還是運用傳統落后的種養形式,產品產量、質量較低,種養成本高,整體效益低下;第三,缺乏先進的基礎條件以及充裕的資金,大部分農業的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后,抗災、防火等能力嚴重不足,水、電以及交通等基礎設施不配套、不完善,對一些先進種養技術的推廣比較困難,一些農戶有著很高的熱情發展林下經濟,但是缺乏資金,發展受到的限制較大,現有的種養農戶缺乏充裕的資金支持,難以將林下經濟發展成為大規模、拉長產業鏈條的生產模式;第四,國家的支持以及扶持的力度不夠,盡管我國早已發布相關文件明確國家對于發展林下經濟的低利息、長期限等信貸扶持政策,但是其林下經濟的發展卻只是集中在偏遠的地區,缺少一些大型龍頭企業的領導和帶動,經營戶們單槍匹馬的自行制種、擴繁、銷售等,對于林下經濟的規模化、健康化的發展非常不利。
四、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
1.提高規劃建設的標準。發展林下經濟不僅需要進行統籌規劃,還要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產業。在林下經濟發展的布局上,要掌握總體發展趨勢,進行分區規劃,突出特色性質,將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實效性。要防止出現“一刀切”,不能盲目跟進以及一哄而上。堅持生態第一,在開發和保護并重的基礎上發展林下經濟,將林業產業建設、扶貧開發、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進行相結合,依托優勢,科學規劃其發展方向以及開發模式,適合種植的地區則發展種植業,適合養殖的地區則發展養殖業。將林下經濟的立項審批標準進行適當的提高,鼓勵發展規模較大的實力組織及種養大戶進行上檔升級,逐漸將技術落后的零散、粗放種養戶進行淘汰。把培育的重點放在集觀光、休閑、采摘、餐飲等為一體的林下經濟發展示范區,突出綠色有機的先進理念,體現出農家特色,將林下經濟的發展水平及其綜合效益進行全方面的提高。
2.強化技術支撐。有效發展林下經濟,少不了林業、農業、規劃設計、生態保護及市場營銷等科學技術的支撐。發展林下經濟時,要將技術資源進行統一整合,成立專業的技術服務以及課題攻關小組,重點研究發展林下經濟的關鍵技術,結合實際的發展情況,總結出科學實用的技術規程和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定期對種養農戶進行相關知識的講授及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戶的專業技術水平。此外,要加強與各大科研單位及高校的合作,有效開展林下種養植的技術研究,引進先進的林下種養殖技術及經營模式,加強發展林下經濟的技術支撐。
3.發展壯大龍頭組織。有效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是培育壯大產業龍頭,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一些實力強大的種養大戶發展深加工,將產業鏈條進行有效拉長。大力推廣品牌戰略,將市場競爭力進行有效提高,建立先進的電商平臺,減少流通成本,有效促進貿易便利化、網絡化。對于一些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基地或是示范點實施重點培養,將其發展成為大規模、上檔次、實力強的龍頭組織。建立科學、完善的利益或風險共享發展機制,將林下經濟的發展往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的方向進行推動,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
4.加大扶持政策。發展林下經濟有著巨大的潛力,前景非常廣闊,當地政府應該將其作為發展重點,加強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地建設、技術投入、產品加工等方面的發展速度。相關的部門應該積極策劃、包裝有關項目,大力爭取上級政策及資金的支持,將政策作為引導和支持,將資金及技術作為發展紐帶,全方面、深層次的對林下經濟的發展潛力進行挖掘,逐步將林下經濟發展培育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新型產業。
五、結語
山區林地的資源非常豐富,有著優越的自然發展優勢,應該充分有效的運用這些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將市場需求作為發展動力、政策機制作為發展導向、先進科技作為發展支撐,提高其產業效益,擴大其發展規模,加快發展林下經濟。
參考文獻:
[1]王建. 中部地區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及分析[J]. 農學學報,2015,14(08):115-118.
[2]張宗海. 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和建議[J]. 現代農村科技,2015,06(19):9-10.
[3]魏吳琴,支玲. 我國林下經濟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 中國林業經濟,2015,15(05):31-33.
[4]張秀宏. 淺談林下參經濟發展現狀、存在的困難與建議分析[J]. 現代農業,2015,06(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