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東+茆仁忠

摘 要:中職學校對接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3+4”中職—本科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模式,搭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立交橋,將職業教育向本科層次延伸,貫通中職學生繼續學習提高的通道,可以豐富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融合中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理念,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該文結合淮安中專校工藝美術專業試點項目中職學段的實踐,對人才培養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3+4培養 中職學段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b)-0177-03
2014年起,經聯合申報并獲省教育廳批準,筆者學校三年制中專工藝美術專業與淮陰師范學院四年制本科環境設計專業試行“3+4”分段培養,架起了中職通向應用型本科的新通道。應該說這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分段培養的“3”與“4”與傳統的中職及本科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知與應會要求、課程體系等方面不盡相同,表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要更加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而不以單純掌握傳統的學科知識為標準;更注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而不以單純提升學術發展能力為標準;素質方面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為此,該校注重項目頂層設計,加大保障力度,扎實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現將該校具體做法和學生培養情況總結如下。
1 做好項目頂層設計
1.1 銜接人才培養方案
項目開展以來,依據省教育廳文件精神,在該校和高校教務處的牽頭下,兩校對口專業院系負責人及專業教師會同企業、行業的相關人員,先后多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與修改,從中職與本科兩階段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規格要求、課程體系內容、職業技能考核等方面整體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職業素質分層、職業知識銜接、職業能力對接、職業拓展延續”的7年無縫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較好地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貫通一體的理念。
1.2 聯合開發課程體系
在充分調研和論證基礎上,形成了試點項目中職與本科7年銜接的課程體系(具體見表1)。中職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和專業方向課三大類,專業課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按照工作任務的邏輯關系和生產或服務的演進規律進行設計,構建了以典型工作項目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該校還與淮陰師院、企業合作,制定了《素描》《色彩》《設計基礎》《3DSMAX室內效果圖表現》等8門核心專業課程標準,體現了專業面對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并嚴格實施。
1.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學校有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匯編,正常開展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教學大檢查,每天進行巡課檢查。針對3+4試點項目學校又專項出臺《“3+4”班管理辦法》,具體規定了試點項目管理機構和職責、師資配備和培養、教學要求與教材使用、月考組織與安排、工作量計劃等內容,從制度上保障項目的高效運行。
2 扎實推進人才培養
2.1 “夯基礎”,文化與專業基礎雙提升
2.1.1 注重夯實文化基礎
為了給學生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我們加大語數英等文化基礎課教學力度,語數英每周均按6課時開設,在人培方案中,公共基礎必修和限選課程學時約占總課時45%,比一般中職教育提升了15%。參照對口單招班的管理模式實施教學管理,實行早、晚自習輔導制度,既及時解決學生課堂學習疑難問題,又可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加強學習過程監控,建立了考教分離的月考制度,通過月考及時了解學生階段性知識掌握情況,及時反饋教學信息,使教學工作更加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并為教師進一步的教學安排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時促使學生鞏固和復習所學知識,及時發現問題,總結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積極推進評價模式改革,比如,歷史課程終結性評價改為學生歷史劇表演,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和表達能力。
2.1.2 注重夯實專業基礎
通過對從普通高中升學的學生專業基礎能力調研中我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藝考生到了高二、高三階段因為文化課成績較差而選擇學習美術,培訓班或培訓機構為了應付專業統考均采取了急功近利式的應試培訓,出現了“蘋果亮部顏色等于檸檬黃加白加果綠”的“背畫”現象,嚴重違背了藝術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個人感知和創造能力的原則。為此,筆者在專業基礎教學實施中,嚴格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循序漸進,由簡到難,深入淺出,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大量的寫生培養學生對形體、空間、色彩的感知能力,并配合優秀作品欣賞、組織觀摩、第二課堂、專業社團、戶外風景寫生以及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牢牢抓住“夯實專業基礎”的中職學段培養要素,為后續專業學習墊底扎實基礎。同時,加強與高校討論交流教學方法及手段,注意吸收引進高校的教學模式,以利于學生進入高校后更快地適應高校學習生活。
2.2 “強技能”,多舉措強化專業技能訓練
2.2.1 發揮教師專業優勢,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專業系部精心挑選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負責3+4班級的專業技能課教學,把工程項目帶入課堂,通過“主題+項目”教學法,實施“項目+主題+真實場景+團隊教學”的教學改革,以“項目課程包+優質教學團隊+真實企業環境——實戰型”的方法實施教學。由真實項目或虛擬項目組織課程包,將原先的單元制課程運用項目進行重新整合,從課程設計、教學方式,到教學團隊成員之間的配合,均由課程負責人組織,使課程在項目的框架內根據需要分階段授課,提高教學效率,課程的系統性更加突現,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創造條件。目前2014級學生均能熟練運用“3DMAX\PS\CAD”等設計軟件,初步達到崗位要求,在升入本科階段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節省大量精力用于專業后續拓展提升。
2.2.2 依靠教學團隊,實施項目化教學
積極推行教學團隊實施教學的模式,發揮教師主導性的作用。根據項目課程的要求組織多元化的教學團隊,運用好教學團隊成員的特點。教學團隊有行業企業的專家,也有校內外的教師與系內專任教師共同組成。運用專家了解企業用人要求的優勢,大力推進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先后與淮安市正點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江蘇神工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淮安市朗藝裝飾設計中心、華天裝飾有限公司開展了藝術專業的教學試驗,大大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除了正常的教學安排,學校還在每天安排2個半小時晚輔導、2014級學生雙周輪休、專業教師全程指導等措施,有力保障專業訓練的實效。
2.2.3 以大賽促進技能訓練
以“省、市、校”三級技能大賽為平臺,促進學生的學習技能熱情。其中,校賽全員參與,個人制定目標,對照大賽方案要求開展訓練,省、市賽選手以點帶面,促進全員專業技能水平提高。
2.3 “提素質”,多平臺培養綜合素養
2.3.1 開展體驗育人
該校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積極拓寬德育工作渠道,豐富德育活動形式,利用學校“體驗式”德育基地,積極開展體驗式教育,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3+4”班學生進校后,有序安排素質拓展、心理團輔等體驗活動,增強了團隊意識和信心,并促使學生認識到中-本銜接的學習生涯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安排有序的過程,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項挑戰,順利完成學習生涯。學校、專業系和班級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比如趣味比賽、班級博客、班歌大賽、中華經典誦讀、演講、征文等比賽,既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又提升了學生綜合文化素養。
2.3.2 建設書香班級
為了促進學生素養提升,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工藝美術班在班主任帶領下,積極建設書香班級。一是每周開展班級讀書活動,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二是撰寫讀書筆記,既摘錄一些優美的句子,又可提升書面表達能力。三是開展好書推薦活動,既要簡明概況精彩內容,又能闡述出自己閱讀后的思考,著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實施來看,同學們均能堅持每天閱讀書籍、每周撰寫周記,逐漸享受到了書籍帶來的美的熏陶和感染。
2.3.3 創建優秀集體
“3+4”班級均能秉承“自勝者強”的校訓,積極開展優秀班集體、文明宿舍等建設。同學們在思想上快馬揚鞭、執著追求、永不言棄;在學習上刻苦鉆研、嚴謹求實、比學趕幫;在生活上和睦相處、互相謙讓、友愛互助。2014級工藝美術“3+4”班先后獲得校級優秀班集體、市級“周恩來班”,在2016年4月獲得“江蘇省先進班集體”,這些成績是對該校“3+4”項目學生綜合素質的最好的評價和說明。
3 項目實施保障條件
3.1 師資隊伍
該校為試點項目配備了優質師資,為后續學習和學生職業發展夯實文化基礎。自2014級以來,工藝美術“3+4”分段培養試點項目課程配備教師共計17名,其中取得碩士學位或學歷教師數6人,占配備教師總數比例為35%。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2人,中高級職稱教師數占配備教師總數比例為70%。專業“雙師”教師(中級職稱、高級工以上)人數為5人,占配備專業教師比例為80%。授課的人員中,有省特級教師、省先進教育工作者、省技能大賽一等獎等一大批優秀教師,他們為學生的培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2 實訓條件
學校建有設備先進、規模相當、數量適中的校內藝術專業實訓基地,總面積達3 000 m2,設備總值168.79萬元,滿足實踐教學、職業資格鑒定、技能競賽、服務社會培訓等方面的需要。另外,本專業建有江蘇鴻升裝飾、淮安市正點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江蘇名軒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淮安朗藝裝飾設計中心、江蘇神工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淮安市共享空間室內設計工作室、淮安市精工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等9個校外企業實訓基地,均為本市知名企業,管理人員、研發人員多次走進課堂,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接觸,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3.3 研究平臺
學校每學期舉行兩次“3+4”專項教學例會,由教務處、專業系主要工作人員參與會議,針對現階段的教育教學和下階段重點工作進行交流。在交流中,不斷總結經驗,并及時歸納提煉。此外,學校還組織開展專項課題研究,筆者學校藝術系與淮陰師院聯合開展省級課題“3+4”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并主持立項一項市級課題。學校參與市教育局招辦牽頭組織的省級課題“3+4”人才培養質量研究。
總之,面對這樣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鼓勵試點學校開展試點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也需要對接院校密切合作,切實重視試點項目的建設,在經費、師資、條件、管理等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持,促進試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真正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運奇.中職與本科銜接 “3+4”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4(12):141-144.
[2] 蔣學華.關于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臨沂大學學報,2015,37(6):106-111.
[3] 馬松.“3+4”分段培養的“2 平臺 +2 模塊”課程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5(35):47-50.
[4] 周向東,蔣英杰.中職與應用型本科 “3+4”分段銜接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