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竹
摘 要: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后發展地區的人才資源無論在質量、結構和數量上都與發達地區相去甚遠。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理念深入人心,“互聯網+人才引進”逐漸被重視起來。基于以上兩點,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促進人才引進工作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以此來提升人才水平,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該文簡要分析了人才引進對于后發展地區的重要意義,重點研究了互聯網+背景下,后發展地區的人才引進策略,旨在以人才來促進后發展地區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后發展地區 人才引進 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b)-0190-02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嚴重制約了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人才是發展的動力,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創新人才引進策略,以此來促進其經濟發展。信息和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時代正向我們走來,其核心在于利用互聯網來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創新人才引進策略,以此來促進區域內的經濟發展。
1 人才引進對于后發展地區的意義
對于后發展地區來說,人才引進不僅能夠促進科技進步、社會發展,還能夠提升經濟發展速度,提升勞動者素質,具體來說如下。
1.1 促進后發展地區發展
對于后發展地區來說,要想縮小與先發展地區之間的差距,首要任務就是引進人才,人才的引進代表著先進科學技術、先進文化思想的引進,能夠促進后發展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的發展,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從而緩解后發展地區的資源劣勢,提升后發展地區的發展速度,實現共同進步、共同富裕的目標。
1.2 推動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許多后發展地區以農業為主,但由于科技水平的制約,其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農業現代化實現腳步較慢,這就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而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對科學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1]。從本質上來說,后發展地區發展較慢的原因是資源劣勢和科技水平不高。先進的人才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因此,后發展地區引進人才就能夠更快的吸收和運用科學技術,促進科技進步,從而帶動農、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了后發展地區的經濟發展。
1.3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知識的載體,是創新發展的主體,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才的發展,只有人才才能夠促進創新,才能夠實現發展。對于后發展地區來說,要想縮小與發達地區在各個方面的差距,首要的任務就是建設一支符合后發展地區實際情況的優秀人才隊伍。因此,后發展地區引進滿足其需求的人才,補充人才缺口,提升整體的人才素質,這對于強化后發展地區的人才隊伍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后發展地區順利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
1.4 促進文化傳承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民間有許多傳統的藝術和文化,例如剪紙藝術、刺繡藝術、民間舞蹈文化等等。對與后發展地區來說,有著許多的文化遺產需要保護,引進人才能夠運用其先進的管理知識和經驗,對文化遺產進行專業化的保護,能夠發掘后發展地區的文化價值,從而促進后發展地區文化、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2 互聯網+背景下后發展地區人才引進策略研究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人才引進對于后發展地區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借助互聯網+的東風來引進人才,促進發展。
2.1 互聯網+ 后發展地區企業獲取人才的策略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企業引進人才的策略是后發展地區人才引進策略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的企業招聘中,從開始招聘、人員培訓到上崗需要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影響了企業的運轉,在互聯網+背景下,企業應當積極創新人才引進的策略。
首先,后發展地區企業應當以戰略需求為導向進行動態的人才儲備。企業應當根據公司的人力資源規劃及戰略目標來選擇合適的人才招聘渠道,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公司招聘的職位進行動態分析,同時還應對市場上的人才形勢進行分析,對于一些市場需求緊張的人才職位應當進行適當的人才儲備,對人才進行動態化的管理,以此來縮短人才招聘的周期,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2]。
第二,后發展地區企業應當以發展戰略為中心制定標準的素質考核。后發展地區資源存在劣勢,因此,企業應當積極明確自身的戰略目標,以其組織結構和業務內容為導向,制定標準的素質考核,因地制宜,選取符合后發展地區及其企業特點的人才,提升人才引進質量。
2.2 建立人才招聘系統
對于后發展地區而言,區域內的企業大多處于起步階段,其對于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因此應鼓勵企業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來建立人才招聘系統,以此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招聘系統中,企業可以在網站上來發布個性化的招聘信息,還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實時的進行修改,滿足企業的個性化人才需求。此外,招聘系統還可以根據求職者的注冊信息來建立面向整個市場的人才數據庫,企業可以很容易的根據簡歷、分類、專業等信息,對數據庫中的人才進行篩選,這樣無疑會提升企業的招聘效率和招聘質量。
2.3 互聯網+背景下獲取優秀畢業生策略
高校是人才的重要集中地,也是企業獲取人才的重要渠道,在互聯網+背景下,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制定獲取優秀畢業生的策略。后發展地區企業在發布校園招聘廣告時,不要局限于區域之內,應當打破區域的界限,面向全國發布招聘廣告,以此來引進更多的人才[3]。此外,后發展地區企業還應當與各大高校積極合作,在各大高校網站及論壇上發布信息,吸引畢業生的注意力,與校園宣講相結合,以此來引進優秀畢業生。
2.4 利用網絡平臺與發達地區共享人才
互聯網+時代形成了020的人才流動模式,這就為后發展地區與發達地區共享人才提供了可能,因此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與發達地區共享人才,以縮小與發達地區發展的差距。首先,后發展地區鼓勵區域內各個企業要以產業和項目為依托來吸引人才,制定柔性的人才引進策略,通過與發達地區之間的產業合作來借才借智,用才用智,打通與發達地區的人才共享之路;第二,后發展地區應當堅持按需取才的原則,與自身的實際相結合,選好人才,用好人才,提升人才的引進效率和利用效率;第三,后發展地區應當堅持以才聚力的原則,以此來提升人才的附加價值,例如可以建立“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博士服務團等人才項目,提升對人才的服務,以此來提升人才的引進和利用的效果。
2.5 建立大數據思維
在上文中的招聘系統建立中簡要提到人才數據庫,這就是大數據思維的一種重要體現。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和數據的流通加快,對于人才引進而言,可以說誰掌握了人才信息和人才數據,誰就掌握了人才,因此,應當樹立大數據思維,加強人力資源的數據化建設,為后發展地區與發達地區的人才共享奠定基礎。首先,應當保證數據采集的全覆蓋,對不同學歷、不同年齡、不同工作經驗、不同地區的人才設定個性化的人才數據采集標準,擴大數據采集的覆蓋面,以此來形成客觀、全面、系統、完善的“人才數據金庫”,以此來為后發展地區的人才引進奠定基礎;其次,要保證數據聯通的暢通性,當今人才信息系統的建設分門別類,有干部檔案系統、公務員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統計系統、兩新組織人才信息系統等,這些人才數據的流通很不利,后發展地區應當打破各個系統之間的信息流通壁壘,將系統內外的人才整合到一起,以此來促進人才的引進[4];第三,根據國家人才信息數據開放標準和政策來積極解放人才數據價值,平衡后發展區域與發達區域之間的人才差距。辦好門戶網站、開設區域公眾號,促進人才信息的高速傳遞,提升后發展地區人才的引進效率。
2.6 樹立跨界思維,加強后發展地區產業發展與人才引進的融合
在互聯網+背景下,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人才圈和產業鏈形成,這也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樹立跨界思維,加強產業發展與人才引進的融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復合型人才的引進:互聯網+背景下強調融合發展,因此,后發展地區應當以此為導向,鼓勵各級政府重視互聯網+人才的培訓;(2)發揮人才團隊作用: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推行產業專家服務團、名師工作室等新模式,以此來充分發揮人才團隊的聚集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后發展地區。同時,后發展地區應當將人才引進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對于產業發展的緊缺人才要及時引進,保證其能及時的發揮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5];(3)以產業融合來吸引人才:后發展地區產業融合度不高,因此應當加強產業融合,推進傳統產的轉型發展,隨著產業的興起而吸引一批人才,以產業鏈來吸引人才,以人才圈來發展產業。
3 結語
綜上所述,后發展地區引進人才對于其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文化發展、人才建設、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優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互聯網+背景下,后發展地區應當積極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創新人才引進策略,以開放的思想來廣納人才,以產業的發展來吸引人才,以先進的技術來打造人才,以大數據思維來發現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縮小后發展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才能夠促進我國各個區域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謝磊.落后地區人才引進的系統反思[J].廣西社會科學,2004(9):170-171.
[2] 荊煒.調整落后地區人才結構問題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J].英語廣場,2015(8):112-113.
[3] 闕偉賢.“互聯網+”時代下廣東高職農村金融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10):86-89,94.
[4] 游忠惠.邁進“人才大數據”時代,開啟“互聯網+人才”元年[J].國際人才交流,2016(2):46-47.
[5] 蘭君毅.后發展地區高技能人才主體地位與培養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信息,2011(8):22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