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召球
陽新縣經濟開發區白楊中學湖北黃石435200
立足三本構建學校管理哲學
黃召球
陽新縣經濟開發區白楊中學湖北黃石435200
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習近平同北師大師生座談講話)。學校肩負著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使命光榮而艱巨,如何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水平,辦人民滿意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校之長面臨的第一課題。通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構建了立足“三本”辦學思想(即以校為本、以師為本、以生為本),依托“四校”的辦學方針(即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文化強校),以“三風”(即干風、教風、學風)建設為切入點,以“三名”工程(即創名校、出名師、育名生)和“三高”追求(即校園高品味、教育高質量、辦學高效益)為目標,圍繞樹品牌創特色的發展戰略,有力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創新辦學體制,理順管理機制,健全各項制度,完善學校管理的頂層設計。
1、著眼長遠發展,規劃未來愿景,樹創百年名校的信念。
希望是心靈的燈塔,有夢就有希望,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我們也有自己的白中夢。2010年,我們制訂了2010—2014年五年發展規劃,隨著城區的迅速擴張,原來一個邊緣化的城郊型學校,現在已是雞鳴三鎮的城市中心,根據新形勢我們又制訂了2016—2020年學校新一個五年發展規劃,讓全校師生看見未來。
2、立足校本校情,不斷創新開拓,探索適合校情的發展之路。
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我校的生源結構非常復雜,大致由轄區學生(城郊)、城區學生、進城務工農民子弟三部分組成,1600多名學生中有近600人住讀,從2011年秋開始學校嚴格按住讀、走讀平行分班,均衡教師資源配置,打破千校一面的窘境,實行普遍的小班化管理,讓學生充分享受均衡的優質教育。
3、理順管理機制,強化責任意識,確保正常教學秩序有序運作。
學校實行分級分區管理,推行處室指導下的年級負責制。實行三級例會制度,行政周例會,每周一行政會議,總結上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并以清單形式下發各職能部門;每月校務例會,各基層分管干部述職;每月教師學習例會,表彰先進,警示落后。實行校務公開,政務公開,財務公開,落實民主管理,學校充分發揮教代會作用,期初審議學校各項工作計劃,財經預決算,通過重大改革方案,聽取代表提案,期末審議各項制度的落實情況。實行校務、年級、班主任三位一體的值日制度,值日校長為學校一天工作的總責任人。
4、健全各項制度,確保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制度是學校管理的基石,制度既要接地氣,符合校情,從群眾中來,又要不斷與時俱進,我們先后出臺了《白楊中學教師考勤制度》、《白楊中學教師崗位量化管理制度》、《白楊中學教學質量評估制度》、《白楊中學績效工資發放方案》、《白楊中學教科研促進條例》、《白楊中學班級管理量化制度》……一整套學校管理制度,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5、完善學校管理的頂層設計。
辦學理念:為“小白楊”的茁壯成長
辦學思想:以校為本(基礎與土壤,提供水分與養料)
以師為本(關鍵與牧者,提供陽光與空氣)
以生為本(宗旨,成長、成人、成才)
辦學方針: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文化強校
辦學目標:三名工程(創名校、出名師、育名生)
三高追求(校園高品味、教育高質量、辦學高效益)
發展戰略:樹品牌、創特色、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優質教育
校訓:尚德、厚能、博學、創新
干風:公正廉潔、務實高效
教風:博學善教、愛生奉獻
學風:篤學勵志、陽光仁愛
校園文化:潔潤、文明、和諧、向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學校成功的關鍵,第一是教師,第二是教師,第三還是教師。如何激發全體教師的積極性,調動教師全員參與學校管理與教學是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營造溫馨的人文環境
建立教師生日祝福計劃,校辦建立教師生日檔案,每逢這天,學校廣播室送上祝福的歌曲,學校送去鮮花、蛋糕等小禮品;建立教師關懷計劃,每逢教師子女升學、結婚、搬遷、生病,校工會第一時間送去祝福與慰問;建立教師溫暖計劃,每到歲末年初,校黨支部、工會、總務、校辦等部門為老教師、老干部、困難教師送去溫暖與祝福,讓教師體驗單位的歸宿感。
(二)構建幸福的校園文化
學校不僅是教師工作的崗位,更應是教師生活的家園。為了豐富教師業余文化生活,學校成立了羽毛球、乒乓球、太極拳、自行車、廣場舞等社團,每天清晨,大課間時間,晚飯后,太極場上行云流水,羽毛球場生龍活虎,乒乓球室揮汗如雨,校園廣場舞輕歌曼舞。支部、工會不定期舉辦社團競賽活動,有計劃有目的組織老教師夕陽紅旅游、黨員紅色旅游,豐富的活動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三)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平臺
有人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是學校給教師的最大福利,追求成功肯定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傾向。學校一方面通過集體備課,合作備課,一人一課的常規教學活動,一人一題的課題活動月等常規教學教研活動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一方面制訂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發展規劃,通過青年教師沙龍,青藍工程……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另一方面堅持“請進來,走出去”開拓視野,磨煉意志。讓教師體驗成功的快樂,職業的幸福感。
(四)建立鮮明的導向與激勵機制
學校從2010年開始連續三年開展“感動白中十大教師”及特別提名獎評選活動,這是最草根的表彰,許多默默無聞的教師職工走上領獎臺。2013年開始,我們又設立了特別貢獻獎及十佳先進工作者、十佳黨員、十佳教學能手、十佳教科研積極分子、十佳備課、十佳批改等十個十佳評選活動。為學校管理的各個領域樹桿立標,為全體教師營造公平、公正、暖心的工作環境,同時學校設立了教科研促進基金、課題研究基金、青年教師成長基金,給想做事的教師機會、能做事的教師以平臺,讓教師感受到平時被關注、努力被認同、需求被理解、成績被肯定,努力讓教師在提升個人價值的同時體驗到職業帶來的幸福感。
(一)優化育人環境
學校不僅是學生求學的校園,還應該是他們活動的樂園,生活的家園。努力改造學校環境,打造綠色校園、書香校園、、溫馨校園,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
(二)創新德育管理
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理想前途教育為突破口,以習慣養成教育為抓手,努力打造篤學礪志,陽光仁愛的良好學風校風。以年級為單位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舉行座談會,加強家校聯系,傾聽家長心聲,尋求社會對教育的理解與支持。每年邀請知名專家,開展以“感恩、勵志、心理健康”為主題的大型報告會,從小培養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懷,充分利用各類節日,重大紀念日活動(文明禮貌月,清明節,教師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元旦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傳統文化認同的良好品德,充分發揮校學生會、團支部、班干部的作用,大力提倡學生的自我管理。
(三)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學校已形成了序列化的各種課外活動,春季的詩歌朗誦比賽、田徑運動會、五四文化匯演、書畫展;秋季的新生軍事訓練營、演講比賽、乒乓球賽、拔河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開發了學生潛質,活躍了校園氣氛。
(四)建立學生成長、成才激勵機制
學校每年設立了3萬元的小白楊勵志獎學金,獎勵期中、期末考試總分前二十名,單科第一名的學生;每年設立1萬元的特困生救助基金,幫扶天災人禍,父母雙殘的特困家庭;設立小白楊成長基金,獎勵一中選拔考試優勝者,中考總分列前十名;設立進步獎,鼓勵學困生,力爭上游。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教育的生命,只有敢為人先,勇于創新,開拓進取,才能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