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池
湖北大學附屬小學湖北武漢430062
“少教樂學”理念下課堂文化建設與實踐
盧玉池
湖北大學附屬小學湖北武漢430062
課程改革的成敗取決于課堂的變革,課堂變革的根本在于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中課堂文化的變革,筆者從當今課堂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培育以“少教樂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文化建設以及實施少教樂學的教學實踐,給出了實施這一課堂文化的建設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少教樂學;課堂文化;建設與實踐
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之時,教師們迫不得已希望通過多教讓學生多學,以便讓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但事實上,當眾多教師的想法形成合力之時,學生的負擔一天天增加,學生學習疲于應付,學習熱情每況愈下,甚至不少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成績更是一瀉千里,教師幸福、學生快樂就成為一句空話。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的職業倦怠和學生的學業倦怠,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學校的教學氛圍和學生的生存狀態和學習狀態,怎樣才能改變這樣的教學狀態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呢?為此,我們提出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教師享受職業的幸福”的辦學理念,學校始終圍繞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通過搭建多樣化平臺,實行了“少教樂學”新型課堂文化的再造,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校的課堂文化建設就是以學校辦學理念為依托,以師生的教學實踐行為為主要表現形式,構建以科學的教學觀為前提、以課堂為主要空間、以行為實踐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課堂文化就成為我們的一種追求。
孔老夫子有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想學、好學、樂學,顯然,樂學是“學”這一狀態的最高境界。夸美紐斯也說:“尋找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卻可以因此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那么怎樣讓學生樂學呢?在我們看來,學生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體驗學習成功的幸福、成長的快樂就是樂學。要讓學生樂學,我們教師必然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必須有效講授。學生看書能得到的知識,我們要少講,甚至不講;學生通過網絡能搜索得到的知識,我們要鼓勵其探索;學生自己能講清楚的,我們要把講臺讓給他們展示;學生有疑惑的重難點,我們要給他們思考激辯的空間和時間……當學生覺得自己通過努力,能受到尊重,能展示自我時,成就感會油然而生,學習的熱情就會被重新點燃,這也就是達到樂學的標準了。
因此,“少教樂學”是一種最高境界,是教師綜合素質和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少教強調的是精講,多學強調的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親生經歷的學習過程。
“少教樂學”課堂文化的實施者是教師,教師處于課堂文化建設的主導地位,應該成為課堂文化建設的領導者,我們的做法是:
(一)倡導個性化的教學方式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智能組合,并且由于遺傳和環境的差異,每個人在一生的某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狀態也不相同。因此,應考慮、尊重不同學生智能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實施最大程度的個別化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以自己的認知方式與學習風格學習,從而使學生強項得到加強,弱項得到彌補,保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獲得個人最優化的發展空間,即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因此,教師首先要打破陳舊的教育觀和智力觀,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改變教學實施過程中主體與客體、權威與服從的師生關系,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將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的能力結合起來。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教學內容和教法,更要研究學生。要善于在教學活動中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智力差異及其在學習風格、學習策略上的獨特性,選擇與此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靈活采用課堂討論、演講辯論、學生自學、課堂交流等形式,使其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能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學習,在各自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其次,教師要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幫助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學會思維方法,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不斷訓練以實現課堂的高效。當教師的思維高于學生的思維時會造成課堂的“冷場”,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教師的思維低于學生的思維時,表面上課堂熱熱鬧鬧,實質上在做重復的“無效功”。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思維出發,了解學生思維發展的現狀,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水準和生活經驗,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從教學的整體要求上考慮整個教學過程,考慮學生思維的發展趨向。
(二)教師要善于變“舞者”為“觀眾”
教師要敢于退到幕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活躍他們的思維。因此,民主就成了數學課堂文化的重要準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探索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將知識強行灌輸的過程。教師要把自己當作探索知識過程中的“領頭羊”、“指引者”和“學習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教師要從臺前走到幕后成為“導演”和“觀眾”,引導學生開口說、動手做,給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通過小組的合作討論、解決引伸問題、談解決問題的體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課堂信息交流暢通,在教師對學生及時的指導、幫助、支持中形成充滿親情、寬松、和諧的課堂活動景象,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念,使其在內心產生一種歸屬感,共同塑造一種符合自身需要的課堂文化。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強化知識的形成與自我構架,及時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樣做雖然要多花一點時間,但日積月累,有利于形成愉快和諧的群體生活,并引發學生的成就動機與進取心,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必定能得到強化和提高。
(三)教師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
多元智能強調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學校里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為此,不能以整齊劃一的標準化、單一性的測試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應該采用多樣性的評價,為每一個學生展示個人才華提供機會,使學生在不同的方面體現個人價值,獲得發展。在課堂評價中,要充分調動不同評價主體的參與,積極開展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和小組評價等的方式;評價內容上,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應注重學生在情感態度、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方面的發展;評價方式上,應更多地采取觀察、調查、作品展示、學習日記、成長記錄袋、專題作業等開放型、多樣化的方式,從多角度、多側面發現每個學生的認識與個性特點,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校開展了課題《小學生學習方式及選擇研究》研究,確立了“少教樂學”的課堂教學新思路,讓教師在追求一種“教師選擇地教和學生快樂地學”的同時,達到幸福課堂教學的新境界。為提升師生的幸福指數,我們秉承學校的教學理念,圍繞教學的“三維”目標,努力營造“尊重、信任、關懷”的師生關系,逐步形成了“四環四步一目標”的教學模式和四類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構建了一個開放、多元的生活化課堂。
“四環四步一目標四策略”的教學模式,“四環”就是情境導入、問題質疑、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四步”就是:“明確目標——體驗自學——教師點撥——訓練拓展”;“一目標”就是讓師生達成目標、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最終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教師享受職業的幸福。
四類策略為:策略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四個“多一些”(尊重、平等、允許、鼓勵),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策略二: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教學情景。即:創設五大情境(問題、趣味、游戲、生活、反思)。策略三:運用四大教學方式(探索發現、類比遷移、動手操作、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策略四:整合知識,提煉學法,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教學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學習由已知到探究,由簡單到復雜,由解疑到質疑,循序漸進,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課堂的靈魂,我們每位教師都要把課堂文化的構建作為研究課題,不斷實踐,不斷豐富,逐步建立起我們自己的富有教學魅力和個性風格的課堂文化。
盧玉池(1963-),女,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現擔任湖北大學附屬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