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臟激酶B1(LKB1)在冠心病中的臨床表達及意義。方法 選取20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100例, 冠狀動脈狹窄100例)和20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術前30 min抽取4 ml外周血, LKB1血清濃度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進行測定, 并比較各組血清LKB1水平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水平。結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KB1水平為(3.03±1.05)ng/ml, 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為(3.31±0.78)ng/ml, 健康體檢者為(4.33±1.69)ng/ml, 冠心病患者LKB1水平低于健康體檢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DL-C、HDL-C、甘油三酯水平分別為(2.79±0.84)、(1.48±0.34)、(1.74±0.77)mmol/L, 冠狀動脈狹窄患者分別為(2.76±0.81)、(1.50±0.33)、(1.58±0.70)mmol/L, 健康體檢者分別為(2.63±0.79)、(1.52±0.85)、(1.60±0.82)mmol/L。冠心病患者LDL-C、HDL-C、甘油三酯水平與健康體檢者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患者LKB1水平較健康者低, 在冠心病檢測中具重要意義。
【關鍵詞】 冠狀動脈狹窄;急性心肌梗死;肝臟激酶B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5.028
冠心病多指患者冠狀動脈出現粥樣性硬化而使管腔阻塞或狹窄而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性心臟病, 炎性反應與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發展以及發生的主要環節, 目前冠心病預防多用他汀類藥物, 該類藥物具有抗炎的藥理作用[1]。為明確LKB1在冠心病中的意義與臨床表達, 本院對2015年6月~
2016年8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與200例健康體檢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告以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于本院接受醫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與20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2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00例, 冠狀動脈狹窄100例。冠心病患者中女103例, 男97例, 年齡41~75歲, 平均年齡(58.44±6.21)歲, 身高152~179 cm, 平均身高(169.33±4.86)cm;并發糖尿病34例、高血壓45例;健康體檢者中女95例, 男105例, 年齡41~76歲, 平均年齡(57.24±7.19)歲, 身高151~180 cm, 平均身高(167.84±5.01)cm。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次研究的方案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冠心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行支架植入或藥物保守醫治, 無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以及血液疾病, 肌鈣蛋白(cTnI)為陽性, 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射血分數<35%, 臨床表現需外科干預, 腎肝功能異常, 惡性高血壓, 凝血功能障礙, 資料殘缺。
1. 3 方法 所有研究者均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安排兩位醫師獨立評判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于術前30 min抽取4 ml
外周血, 待血液凝固后, 離心抽取血清, 將其放置在-80℃冰箱內儲存。應用R&D公司的LKB1試劑盒, 血清LKB1 濃度采取ELISA進行測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冠心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血清LKB1水平比較 經檢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KB1水平為(3.03±1.05)ng/ml, 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為(3.31±0.78)ng/ml, 健康體檢者為(4.33±1.69)ng/ml;冠心病患者LKB1水平低于健康體檢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冠心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 LDL-C、HDL-C、甘油三酯水平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DL-C、HDL-C、甘油三酯水平分別為(2.79±0.84)、(1.48±0.34)、(1.74±0.77)mmol/L, 冠狀動脈狹窄患者分別為(2.76±0.81)、(1.50±0.33)、(1.58±0.70)mmol/L, 健康體檢者分別為(2.63±0.79)、(1.52±0.85)、(1.60±0.82)mmol/L。冠心病患者LDL-C、HDL-C、甘油三酯水平與健康體檢者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心病患者常出現心肌壞死或急性缺血, 為常見性危急重癥, 該病并發心律失常后可導致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 致使疾病預后不良且病情惡化[4]。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標準方法, 其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能改善患者冠狀動脈狹窄與臨床癥狀、增加心肌供血量[5-7]。為研究LKB1在冠心病中的意義與臨床表達, 針對本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與200例健康體檢者臨床資料進行充分分析。
血清LKB1是用于冠心病檢測的生物標記, 在臨床檢驗中具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KB1水平為(3.03±1.05)ng/ml, 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為(3.31±0.78)ng/ml,
健康體檢者為(4.33±1.69)ng/ml, 冠心病患者LKB1水平低于健康體檢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DL-C、HDL-C、甘油三酯水平分別為(2.79±0.84)、(1.48±0.34)、(1.74±0.77)mmol/L, 冠狀動脈狹窄患者分別為(2.76±0.81)、(1.50±0.33)、(1.58±0.70)mmol/L, 健康體檢者
分別為(2.63±0.79)、(1.52±0.85)、(1.60±0.82)mmol/L。冠
心病患者LDL-C、HDL-C、甘油三酯水平與健康體檢者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與相關學者的研究報道[2]結果類似, 表明LKB1檢測在冠心病臨床表達中具重要意義。LKB1是抑制腫瘤生長的因子, 作為蘇氨酸激酶的一種, 生物學作用主要是調控細胞生存、代謝以及生長, 定位在染色體p13處, 最早發現該項基因突變主要在(P-J) 黑斑息肉綜合征類遺傳性腫瘤[3]。目前他汀類藥物被廣泛用于冠心病醫治, 長期服用該類藥物可降低體內膽固醇水平, 藥理機制主要通過抑制體內膽固醇上的 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限速酶, 而且還能減少高脂血癥與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除降低體內膽固醇水平外, 還能改善患者內皮細胞功能以及保護血管的作用, 能有效穩定硬化斑塊[4-6]。HMG-CoA 還原酶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用底物, 激活AMPK后能通過逐漸磷酸化阻止膽固醇合成, 抑制此酶活性, 而AMPK是LKB1的作用性下游底物, 通過AMPK激活LKB1能抑制體內HMG-CoA 還原酶的活性[7, 8]。LKB1功能逐漸失活后, 通過AMPK-mTORC1軸可增多HMG-CoA還原酶功能, 繼而降低膽固醇水平, 早期已有多項臨床實驗表明他汀類藥物能明顯改善疾病預后且降低冠心病發生率[9]。LKB1 濃度降低對體內LDL-C合成存在促進作用, 促進冠狀動脈粥樣性硬化生理病理過程, 致使冠心病發生, 提示LKB1是檢測冠心病的一項無創性新指標, LKB1水平越高發生冠心病的幾率越小, 但是作為鑒別冠狀動脈正常以及冠心病的切值水平具體為多少, 有待后期研究[10-12]。此外在單純性冠狀動脈狹窄病變與急性心肌梗死中, LKB1水平無明顯差異, 相關文獻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理病理過程多不穩定, 斑塊破裂可促進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激活, 致使患者管腔閉塞, 在不夠穩定的硬化斑塊內通常可發現炎性因子過度表達, 其中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6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13-16]。研究受各種因素影響, 未對其術前房顫進行細致分析, 有待臨床再次研究。
綜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LKB1水平較健康者低, 在冠心病檢測中具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藺瑞江, 姚亞麗, 黨林林.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三聯抗血小板治療冠心病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4, 14(11):1351-1360.
[2] 石素珍, 李三英, 林能波.美托洛爾緩釋片聯合麝香保心丸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4):10-11.
[3] 何慧娟, 張艷紅, 蘇良獻, 等. LKB1在冠心病患者的表達及臨床意義.新醫學, 2015, 46(1):16-19.
[4] 謝雁鳴, 常艷鵬, 曾憲斌, 等.真實世界中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冠心病的聯合用藥分析.中國中藥雜志, 2013, 38(18):3186-3189.
[5] 黃從新, 韋瓔洛, 唐艷紅, 等.穩心顆粒聯合美托洛爾治療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系統評價.海南醫學, 2014, 25(5): 752-757.
[6] 孫曉迪, 孫世光, 石亞飛, 等.兩種丹參類中藥注射劑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系統評價及其藥物經濟學分析.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4, 14(3):287-291.
[7] 賴紹斌, 趙冬華, 鄧斌, 等. LKB1在冠心病患者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新醫學, 2015, 46(1):16-19.
[8] 賴紹斌. 肝臟激酶B1—新的檢測冠心病的生物標記. 廣州醫科大學, 2015.
[9] 富萍.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蛋白激酶B的活性變化. 中國醫科大學, 2003.
[10] 李河圣. LKB1蛋白在中國人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大連醫科大學, 2008.
[11] 程忠強, 詹曉東. LKB1在腺癌中研究進展.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8(2):224-225.
[12] 毛凱晟, 李明松, 周杰. 肝激酶B1基因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5(19):3086-3093.
[13] 孫琳琳, 連林娟, 鐘殿勝. 肝激酶B1與肺癌發生發展關系的研究現狀.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2, 19(21):1672-1675.
[14] 徐新宇, 夏雷, 莫伏根, 等. 肝激酶B1和p53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4, 26(7):451-453.
[15] 池菲, 才虹美, 張新, 等. LKB1、VEGFR2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表達及臨床意義的研究.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8):1486-1488.
[16] 李作生, 王國臣, 陳志全, 等. LKB1蛋白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中國老年學, 2013, 3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