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強
摘 要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受眾群體身份發生了變化。網絡謠言作為負面輿情的一種,以威脅社會信任體系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文章著重分析了網絡謠言形成的原因,并認為有效疏導網絡謠言,建立安全的自媒體平臺,完成新媒體語境下新的傳播實踐活動,才是首要思考的問題。文末相應給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 自媒體平臺;網絡謠言;受眾研究;高校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2-0013-02
自媒體概念誕生于21世紀,漸漸發展成為網絡中強有力的輿論引導者。2003年美國新聞學媒體中心出版物首次提到“自媒體”概念。概念中提到“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①。事實上就是指公民自己操控的分享真實事件的平臺。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平臺、論壇等。對于國人,QQ空間就是自媒體平臺的雛形。如今,完全進入自媒體時代,新一代的自媒體平臺層出不窮,也終究導致人人皆是信息的生產者,亦是信息的受眾。
1 自媒體環境下群體身份的變化
自媒體環境下,參與群體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這之前,我們清晰的可以明辨,群眾作為受眾,身份也僅限于受眾,跟隨輿論的方式是通過報紙、公開演講等進行傾聽,通過選舉權、被選舉權等權利參與輿情,引導輿論的方式是一傳十、十傳百的口口相傳模式。
而自媒體時代,受眾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受眾不僅限于接收,還會通過公眾平臺,成為輿情的參與者、引導者。根據追隨者分布情況,甚至可以成為某一事件“意見領袖”從而引導輿情。此時,受眾既參與輿情的接受,也關注并引導輿情的變化,成為切實的輿情參與者。
2 網絡信息傳播特征與網絡謠言的形成
網絡謠言作為輿論的一種現象,也擁有網絡信息傳播的一些特征:第一,網絡信息傳播開放性;第二,平臺上的虛擬身份與信息的個性化。在現實生活中,網絡信息浩如煙海,又向民眾公開,網絡使人人都變成了信息源,這樣大大拓展了人們選擇信息和利用資源的內容和范圍,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此外,平臺用戶很少被要求實名制,虛擬的身份導致用戶發出的大量信息并不需要承擔后果,用戶發出的信息也就極具個性。在這樣的信息流動背景下,網絡謠言也完全可以如細菌一般滋生在各個角落。
網絡謠言的形成亦是有原因的。
首先,自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導致信息流動平臺門檻極低。現如今自媒體平臺幾乎滲入到每一位用戶,每一位用戶基本都擁有至少一個平臺。這些平臺申請的門檻低,又廣泛公開,互惠的分享空間極其利于信息流動。自媒體傳播方式是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等多樣融合。互聯網開放且多元,互動并豐富。正因為它如此多變,互聯網導致的傳播行為也難以控制。自媒體時代的信息發布者不再是某些少數人,而是每一個人。互聯網與自媒體時代的特性導致了信息的雙向流動。這也利于網絡謠言的形成。
主要依據如下兩種方式:一是意見領袖受到來自于自己粉絲的反饋信息,再通過自媒體傳遞出去,左右其粉絲的見解;二是受眾自由選擇意見領袖,消費觀點,贊成與否直接影響到意見領袖的觀點,實現了自我傳播的價值,形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輿論場,促進網絡謠言的形成與發展。
其次,信息移花接木,失真度不斷擴大。斷章取義的信息被有意無意的重構,再進行傳播,造成了網絡謠言的失真現象。受眾通過碎片化信息編制出不同的內容并通過自媒體進行再次傳播,其自媒體下受眾則再一次被接受。失真的信息一個接一個地傳播,與原消息早已謬以千里。
最后,“意見領袖”的言論很少被質疑。網絡意見領袖本身具有身份的特殊性。網絡意見領袖絕不能是單純的吃瓜群眾,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虛擬空間里,都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他們有的是社會名人,有的是網絡紅人,有的則是身處信息端口中。“網絡意見領袖通常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與專家,在各自擅長領域有深刻認識與獨到見解,具有關鍵話語權。他們在網絡上發表自身觀點、意見或情緒等,通過自媒體平臺將信息傳遞,憑借自身影響力獲得多數網民的肯定與響應,進而左右他們的觀點,改變網絡輿情”。
基于此,不明真相的受眾往往極易受到意見領袖的信息左右。更多認證的主流自媒體平臺參與到某一信息的傳播中,受眾基于其平日良好的形象,也疏于證實,也因此制造不可更改的網絡謠言。利用明人效應騙取關注之后,這些大“V”用戶對于接受的信息不曾過濾篩選,從而導致網絡不實信息的發出,受眾也普遍信以為真。
3 高校自媒體平臺對于網絡謠言的疏導策略
如今,正如韋路所說的那樣,“傳播學界有三種公認的主流研究范式:社會科學研究范式、批判研究范式和詮釋研究范式。新媒體研究作為傳播研究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點,同樣在這三種研究范式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上展開,其中包括:以社會科學范式在媒介層面,探討新媒體的接入、采納和使用與受眾認知、態度和行為之間的復雜關系;以批判研究范式在社會層面,考察新媒體技術與社會變遷的關系,考察傳播技術、傳播媒介、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以詮釋研究范式在實踐層面,就新媒體語境下新的傳播實踐活動(如新媒體事件)展開詮釋性分析。”很顯然,自媒體時代下,如何有針對性的高效疏導網絡謠言,并建立安全的自媒體平臺,完成新媒體語境下新的傳播實踐活動,才是首要思考的問題。
社會層面中的網絡謠言需要依靠政府公信力、媒體平臺的控制以及社會人員精神層面的自律等方法加強疏導與遏制,而高校中學生面臨的網絡謠言才是變本加厲的多樣化,甚至威脅性更大。自媒體的覆蓋率極廣,學生也極易受到網絡謠言的影響,甚至有時容易被混淆視聽。也因此高校環境下急需有效疏導謠言。本文具體提出以下幾點對應疏導策略。
首先,重視校園平臺建設與相應內容的開發。思想政治工作雖然枯燥,卻也是必須的,盡量控制那些失真的信息流入學生群體,并以校園自媒體建設進行辟謠、引導等行為,以此控制失真信息對學生的混淆。校園自媒體平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增強信息發布的主動性與及時性,及早遏制謠言的生長,并及時給出辟謠、引導、解答等工作。
其次,善于應用朋友圈了解學生想法,為謠言疏導做準備。朋友圈是每個受眾群體表達自我的自媒體平臺,學生的表現也尤為多,通過此平臺了解學生所知信息、所思所想,都是較為穩妥的方案。當失真信息出現并影響了學生受眾群體的正常行為,那么可以極早從該平臺獲悉。
最后,在已經具有明顯導向性的自媒體平臺上制造“名師效應”與“明星課程”,引導輿論跟隨“名師”,從而在出現謠言之時,利用名師效應引導學生跟隨正確輿論導向。
受眾在獲悉失真信息之時,容易受到負面輿情誘惑做出相應的反應,而學生受眾群體尤是。網絡謠言危害性極大,不僅危害學生自身,也對于學校、社會信任體系產生巨大的破壞性影響。盡早遏制謠言,善于運用輿情正面疏導,才是新媒體時代應用與建構自媒體平臺的正確模式。
注釋
①轉引自羅斌的《網絡自媒體研究》中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概念。
參考文獻
[1]李金銓,祝建華,杜駿飛,等.數碼傳播與傳播研究的范式轉移及全球化[M]//陳韜文,黃煜,馬杰偉,等.與國際傳播學大師對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李維杰,劉暉,吳世忠.互聯網輿情理論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大學學報,2013(7):93-103.
[4]許璟梓.網絡意見領袖在自媒體時代對互聯網輿情的影響[J].2015(10):21-23.
[5]鐘瑛.網絡傳播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2.
[6]王婉妮.網絡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J].今傳媒,2014(12):123-124.
[7]藍海江.高職高專《普通物理學》考試質量評價[J].柳州師專學報,2006(2):110-113.
[8]陳紀德,湯型正,朱建德.《普通物理學》與《工程力學》課中力學部分內容重復的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1998(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