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紀++劉曉紅
旅游業是朝陽產業、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是新興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旅游業,是適應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對于擴就業、增收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已進入大眾旅游的新階段,旅游業處于加快發展的黃金期。內蒙古作為旅游資源大區,應緊緊抓住國家重點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機遇、人民群眾旅游需求旺盛的發展機遇,以發展全域旅游為目標,大力推進旅游業發展,把內蒙古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使旅游業成為內蒙古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
內蒙古旅游資源品位高、種類和數量多,歷史文化獨特,疆域遼闊,橫跨“三北”,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區位優勢明顯。內蒙古的地貌種類多、差異大,從東向西依次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具備多種自然景區開發的潛力。天然草場面積居中國五大牧場之首,涵蓋世界所有草原類型,被稱之為完整的天然草原博物館;森林面積居全國之首,大興安嶺林區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取之不盡的大寶庫,是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旅游品牌。內蒙古具有多元化的人文景觀,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草原民族文化,在服飾、飲食、居住、音樂、舞蹈、民俗等方面獨具特色,沿邊地區的中外風情魅力獨特。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是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但相比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內蒙古的旅游業發展“差距甚遠、任重道遠”。主要體現在:一是大多數旅游資源還未深度開發、有效利用,知名的大型旅游企業少,旅游資源優勢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旅游與文化的融合不夠,旅游產品內容單一老化、產品品牌不強不響,仍然以一般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特別是綜合性主題旅游產品、休閑度假和高端專項旅游產品供給不足;三是旅游目的地建設缺乏吸引力和影響力;四是旅游業收入與旅游資源不相稱,景點的旅游商品雷同、缺乏創意和創新,旅游“伴手禮”產品供給不足,旅游購物所占比例和旅游強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五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道路、游客服務中心、景區景點環境衛生和食宿條件等公共服務不精不細。這些問題與把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的目標要求有很大差距,在滿足“大眾旅游時代”的旅游需求和休閑需求、做精做強我區旅游業這篇文章上還需下很大的功夫。
發展旅游業正逢其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十三五”規劃在構建產業新體系中明確指出,“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大力發展旅游業”,把旅游作為現代服務業板塊中的重點發展產業,作為常態消費的重點。近年來,國務院積極倡導、大力支持旅游業發展,先后出臺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法規,通過逐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多方資金支持等,全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隨著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旅游業也以其強勁的勢頭成為全球經濟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近年來,普通民眾的出游頻次和出游需求持續增長。2015年我國旅游業繼續實現穩步增長,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超過4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4.13萬億元。其中國內旅游人數達40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3.4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5%和13.1%,居民出游率達到2.98次。據國家旅游數據中心測算,2015年中國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10.2%,旅游業將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平臺。2016年上半年國內旅游22.3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47%;入出境旅游1.27億人次,增長4.1%;實現旅游總收入2.25萬億元,增長12.4%。國慶假日全國共接待游客5.93億人次,同比增長12.8%,累計旅游收入4822億元,同比增長14.4%。內蒙古2015年旅游發展取得較大突破,共接待游客8542.61萬人次,同比增長12.67%,旅游總收入達到2257.1億元,同比增長25.03%。2016年上半年,全區接待游客3160.34萬人次,同比增長11.68%,實現旅游總收入802億元,同比增長23.38%。國慶長假期間,全區共接待國內游客853.16萬人次,同比增長21.49%,旅游收入60.25億元,同比增長28.98%。這些都說明,目前已進入“大眾旅游時代”,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旅游業呈現逆勢“井噴式增長”,居民的旅游消費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消費熱點,內蒙古旅游業發展要乘勢而上。
旅游業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市都把旅游業作為“十三五”期間重要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比如,浙江省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總收入超萬億元的大產業,把浙江建設成為更加發達的旅游經濟區和全國一流、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全面建成旅游經濟強省。湖南省把旅游業作為適應新常態、培育新動能的戰略舉措來抓,作為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來抓,制定了到2020年將旅游業打造成為萬億產業,實現由初步小康型旅游大省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強省跨越,進而向現代化旅游強省邁進的目標。海南省被列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示范省,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為全天候的旅游目的地,將旅游產業培育成為新經濟增長板塊,高水平高標準建設國際旅游島。云南省提出把云南建成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旅游輻射中心,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旅游業發展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全域旅游為方向,以特色化、高端化、國際化為目標,以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實現從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的跨越。內蒙古作為旅游資源豐富、民族特色鮮明的地區,加快發展旅游業正逢其時,要迎頭趕上,努力實現跨越發展。
要加快把旅游業打造成充滿生機活力的支柱產業
實踐證明,持續穩步增長的旅游業是順經濟周期性和逆經濟周期性相統一的產業,既能拉動需求又能提升供給。我區應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改變目前旅游業發展品質不高、收入不多、貢獻不足的現狀,加快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加快把旅游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努力把內蒙古打造成全國旅游強區。
一是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我區旅游業發展問題既是實踐問題,也是認識問題,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思想認識問題導致的實踐問題。解決內蒙古資源“強”,旅游業不強的問題,要切實提高對加快旅游業發展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意識,以更加寬廣的視野認識旅游業,把旅游業作為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支撐,從大旅游、全域旅游、全時旅游的角度謀劃旅游業發展,強化思維引領、頂層設計,強化科學規劃、產業融合,以實施全域旅游為戰略引領,以旅游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要充分發揮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拓展和挖掘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產品和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培育圍繞旅游形成的綜合性產業群,拉動相關行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綜合功能,利用旅游業產業關聯度大的優勢,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拉動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要改變旅游業發展方式。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轉型,發揮“旅游+”的巨大潛力,努力推動旅游與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圍繞旅游調結構、圍繞旅游出產品、圍繞旅游搞服務。積極推動旅游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牧業現代化、綠色化深度融合,與城鎮、文化、產業、生態、科技、鄉村建設緊密結合,開辟旅游發展新領域、拓展旅游發展新空間、形成旅游發展新產能。積極推動旅游和互聯網融合,運用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服務旅游業發展,促進旅游產業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創新。以發展在線旅游為重點,推進旅游區域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相關信息互動終端建設、旅游物聯網設施建設、開展智慧旅游景區建設、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創新旅游網絡營銷模式,實現旅游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積極拓展旅游市場,主動融入“三北”旅游圈,加強與沿黃河省區、與西部省區市、與東北三省的旅游合作,與俄蒙共同開發“茶葉之路”國際旅游線路,不斷提升內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進一步擴大旅游市場。
三是要不斷提升旅游產品質量。準確把握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要著眼“創造經濟”,充分認識差異化、特色化的核心是文化,借助文化、創造文化,以有創造性、有創意的文化旅游產業帶動服務業增值。通過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旅游品位,建設富有文化特色與內涵的休閑街區、特色村鎮、旅游度假區,加快培育旅游文化精品;大力開發旅游演藝產品,打造體現草原民族特色的旅游實景演出,豐富旅游體驗,充實旅游內容,增加旅游收入。要加強農牧業、工業旅游產品設計,總結伊利、蒙牛等企業旅游經驗,探索發展農牧業莊園經濟、開展農牧業旅游;搞好工業旅游產品開發,拓展工業旅游空間。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把內蒙古納入“三北”毗鄰省區市的休閑旅游圈,積極發展草原旅游、森林旅游,推動草原文化特色體育旅游,加強競賽表演、健身休閑與旅游活動的融合發展,增加游客參與式體驗,滿足游客休閑娛樂需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依托各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突出鄉村特點,開發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創新文化旅游產品,發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品牌效應,讓游客重溫歷史,找到鄉愁,旅有收獲。要加大旅游商品創意開發,緊密結合地域文化、重大事件等,打造緊跟社會熱點、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旅游商品,緊盯旅游“伴手禮”市場需求,把“伴手禮”開發作為大產業來做精做強,提高旅游消費收入。大力發展秋冬季旅游,利用秋冬季開展駱駝節、胡楊節、攝影節、那達慕、冬捕節、滑雪節等活動,讓“冷資源”變成“熱產品”,讓淡季不淡,實現四季旅游。探索發展旅游地產,在休閑度假資源富集地區,開發建設住宅、酒店、主題公園、文化會所,適應大眾休閑、度假、養老等需要;推廣民宿旅游,打造特色農家、牧家、林區民宿客棧,吸引游客深度體驗,通過旅游服務收入以旺季養淡季,帶動閑置房地產的消納。要進一步加強旅游目的地的宣傳和營銷,圍繞休閑度假時代的消費需求,密切跟蹤市場走向,打造既體現草原民族特色又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端旅游產品品牌,架起目的地和旅游市場之間的橋梁。
四是要構建全方位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服務業發展關鍵“在人”,要高度重視旅游人才隊伍培養,創新政府、高校、協會、企業協同培養旅游人才模式,培養一批旅游應用型人才,打造一支素質較高、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旅游人才隊伍,以滿足我區旅游業發展人才需求。不斷加強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快進慢游”的全域化旅游交通服務體系,改變我區草原旅游交通網稀疏的現狀,緊密結合旅游發展需要加強交通路網建設,打通從機場、車站到景區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大交通便捷,小交通順暢,實現路路全通。大力提升旅游服務水平,緊緊圍繞休閑度假旅游消費鏈,做好細節,打造全方位、高品質的服務鏈,形成服務產業鏈,重點完善景區服務體系,突出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游客中心、景區停車場等旅游必需設施建設,建立智慧景區服務體系,為旅游提供優質的人性化服務。大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快區內主要旅游道路沿線美化綠化和改造提升工作,搞好重點旅游城鎮、旅游鄉村環境整治,進一步優化旅游環境。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