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沛明
摘 要:綠色低碳經濟,不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必然選擇,也是積極保障能源安全,推動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最佳選擇。如果處理得當,低碳經濟和經濟增長是可以同步發展的。本文在闡述英國在低碳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所面臨的挑戰,積極探索適宜中國發展之路,以實現綠色低碳和經濟同步增長。
關鍵詞:低碳經濟 英國 啟示
黨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并著重提出要“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可以說,“十三五”規劃是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
一、對低碳經濟的正確認識
(一)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化工能源的依賴,減少以CO2為表征的溫室氣體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工業革命時代開始大量燃燒煤炭,二氧化碳開始上升,如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比過去65萬年高了27%。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走向工業化,道路上的汽車也越來越多,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增多,使對流層臭氧量增多,若不再作出改變,將使2100年農作物的產量下降40%。如果不加以控制,全球平均臭氧到2100年還會增加50%,這將給植物生長帶來無法預計的影響。
(二)低碳經濟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一,低碳經濟不等于不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生存和發展是第一位的,低碳經濟的目標也應是低碳高增長,不能在限制發展經濟的前提下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發展中國家為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要加快發展,共同實現發展經濟增長、消除貧困、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實現低碳發展;發達國家應更多地承擔減排責任,同時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技術,節能減排。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應該阻擋重化工等高能耗產業發展,只要通過技術進步、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提高效能,就能逐步做到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不一定高成本。應該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經濟發展整體上考量,從功在當代、惠及子孫、造福人類來審視。
二、英國低碳經濟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積極倡導低碳經濟的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為碳預算立法的國家,也是全球最早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國家。英國政府在過去的10多年間實現了200年來最長的經濟增長期,經濟增長了28%,但溫室氣體卻減少了8%。
英國的實踐證明,經濟增長和低碳排放是可以同時實現的。向低碳經濟前進,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也是經濟繁榮的機會。
英國低碳經濟之所以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和英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分不開的。在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一直起宏觀調控的作用,不斷地從技術創新和思想意識上,支持和激勵企業和全體公民。
(一)將發展低碳經濟列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戰略
英國政府在全世界率先將發展低碳經濟列入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并將低碳經濟視為未來企業和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2003年2月24日,英國發表了題為《英國政府未來的能源——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的白皮書。白皮書指出: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產量減少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英國將義無反顧地轉變為“低碳經濟”。
2009年4月,當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機沉重打擊時,為幫助英國經濟盡早復蘇,英國政府制定了一份戰略計劃——《建設英國未來——新產業新工作》。該計劃明確提出“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關鍵方面。2009年5月,英國開始禁止在英國新建煤電廠,除非這些電廠能立即捕獲和掩埋發電過程中產生的至少25%的溫室氣體,并在2025年前將其溫室氣體100%處理。這從根本上確定了能源政策。對高排放企業采取“誰排放,誰付費”的原則,開征碳稅,設立碳基金、對采取低碳排放企業給予財政資金補貼的激勵、推動配額制度和強制減排抑制手段等方式,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不斷完善與創新政策法規
1990年,英國實施了“非化石燃料公約”(簡約NFO)規定:可再生能源開發項目由政府發布,通過招投標方式選擇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者,競標成功者將和項目所在地的電力公司按中標價格簽訂購電合同。推行NFO以來,英國的可再生能源大幅降價,每年可減少260—300萬噸含碳化合物的排放。為發展低碳經濟而調整能源結構,2012年英國政府公布了《能源議案》,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發展多元化可再生能源,進行電力市場的徹底改革,該部《能源議案》被認為是英國能源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
(三)推出碳地圖、設定碳預算、實施碳交易
2007年英國碳基金推出了著名的“碳地圖”,為推進英國的碳減排提供了重要依據。通過對33個英國城市中居民及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展開調查,碳基金提供了一份全英二氧化碳排放報告,其中包括一張標注各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地圖、相應的幾何圖表以及城市排名。
2009年4月,英國財政部發布了2009年財政年度預算報告,確定從2009年開始設定“碳預算”,作為每年財政預算的組成部分,并根據“碳預算”排放目標安排相關財政預算,支持應對氣候變化活動,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政府預算框架內特別設立碳排放管理規劃的國家。
早在2002年制定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了全球交易中心,通過市場來形成碳的全球價格,被公認是英國最具有創新性和最有效的行動。以倫敦為中心,全球碳交易市場每年的價值相當于200億歐元,預計2030年價值可能是目前的20倍。
(四)促進技術創新,積極倡導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碳捕獲與封存(CCS)涉及二氧化碳的捕獲、運輸和長期封存。2007年5月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更是確定了計劃的細節,宣布開展一項CCS競賽。根據該計劃,英國政府對CCS示范項目的成本資助可以達到100%(不包括電廠建設成本)。
(五)全力發展新能源
1.巨額投資風力發電。英國是風能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近十幾年來,隨著風能發電成本大幅度下降,英國加快了利用風能的步伐。英國海岸線長,氣候條件有利,除陸地風能外,還重點發展海上風能。近十年來,英國在海岸沿線增加4000臺瓦發電機,在海上增加3000臺風力發電機。海上新建5000-7000個風力渦輪機,產生250億瓦的電量,相當于25個大型燃煤發電廠。
2.支持低碳汽車工業。2009年4月,英國首相布朗宣布啟動一項批量生產電動車、混合燃料車以應對當時經濟衰退的“綠色振興計劃”。通過政府對歐洲投資銀行擔保,英國汽車工業獲得總額13億英鎊的綠色汽車推廣計劃中,3000萬英鎊將直接用于電動汽車相關項目,發展在未來全球汽車市場具有競爭力的低碳技術,實現低碳汽車技術全球領先的長期目標。
3.太陽能高速發展。英國貿工部于2004年7月宣布將進一步撥款220萬英鎊用于英國太陽能項目的研發。
4.擴大生物物質能源利用。生物質發電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變暖的有利手段。英國開始尋求新技術,對農作物秸稈、木材、垃圾等生物質進行處理發電和供熱,擴大生物能源利用。
(六)倡導全民低碳社區和“綠色家庭”
英國從政府機構、企業與民間,都十分重視“低碳社區”的示范試點與建設,使居民早日體驗和享受到別有一番風趣而又十分重要的低碳生活方式。這些措施主要有:以生物質燃料熱電聯產為小區實現集中供暖,通過屋頂鋪設光伏板為電動汽車充電,增加保溫絕熱材料厚度,使用節能電器等。
三、對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啟示和對策
在推進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英國政府在宏觀調控、研發投入、政策支撐、法制保障及公民意識等方面的形成了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不僅發展本國經濟,而且做到了綠色低碳,保護了生態環境。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推進工業、能源、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支持優化開發區域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深化各類低碳試點,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實行重點單位碳排放報告、核查、核證和配額管理制度。健全統計核算、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碳排放標準體系。加大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力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英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寶貴經驗,選擇適宜中國國情的低碳發展之路,可以更好地推進中國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
(一)細化目標任務
中國政府雖然非常重視綠色低碳經濟,但是僅限于理念和目標,在具體政策方面還需進一步細化,以便更好地實施低碳經濟發展的步驟。因此,應盡快制定詳實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措施、責任人等。
(二)不斷完善法律法規
目前中國的低碳經濟的相關法律略顯滯后,已經跟不上目前經濟的發展步伐了。中國政府在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應積極完善和創新政策法規,尤其是法律方面,需要更加完善,用法來約束。根據實踐需要,對相關低碳經濟領域增補和修訂,滿足低碳經濟的實際發展需要。
(三)加強技術創新,研發先進技術
以掌握低碳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加速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領支撐作用,依托優勢企業、產業聚集區和中國大項目,統籌技術研發,工程化、標準制定、應用示范等環節,培育出一批戰略性示范基礎。
(四)運用市場機制調節低碳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一貫注重行政手段,沒有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來引導低碳經濟發展,限制了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國還未將低碳發展資金列入國家財政預算科目,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沒有得到有效的資金保障,也缺少碳排放的激勵和抑制的補貼和稅收等機制,對高碳排放的企業不能有效控制,碳金融市場還處于不成熟階段。為此,首先,應通過碳預算的形式,保證碳經濟的資金;其次,開征二氧化碳排放稅;然后,加大碳金融、碳信托、碳交易所和碳保險等新型碳金融工具在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碳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陶蘊芳,尚濤.國際低碳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行為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 2011,(6).
[2]孟赤兵,芶在坪,徐怡珊.人類共同的選擇——綠色低碳發展[M].冶金工業出版社. 2012.
[3]《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全文).會議論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一屆氣候變化與健康論壇. 2010.
[4]何一鳴.國際氣候談判影響因素與中國的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 2011.
[5]魏代梅.《京都議定書》簽署以來中國政府的國際環境合作[D].黑龍江大學, 2009.
[6]張杰才,毛茜.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經驗與啟示[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
[7]邢繼俊,黃棟,趙剛.低碳經濟報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
[8]劉勝.低碳經濟體系:英國的經驗與啟示[J].社會科學研究,2013,(6).
(作者單位:包頭師范學院)
責任單位: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