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慧
摘 要:目前,我國的傳統工業化道路正在向低碳經濟轉變,而技術創新是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保障之一。簡要介紹了低碳經濟和技術創新的內涵,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創新的必要性,給出了提高技術創新水平、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技術創新;技術本體機制;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5.029
1 發展低碳經濟下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如何應對和處理這一問題不僅僅是對錯之辯,更是人類繁衍和發展的需要。目前,雖然各國的技術創新水平發展不一,但是,通過發展“低碳經濟”來調整工業結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在世界各國普遍達成共識。世界資源研究專家曾說過:“在節能領域,大眾需要高度關注建筑節能技術,在此基礎上盡早出臺相關建筑法律和建筑法規。建筑物所需要的建筑能源基本需求額度大,能源基礎性利用程度低,所以,急需進行低碳經濟技術創新,提高操作效率和操作質量。”
2 發展低碳經濟下技術創新的瓶頸
2.1 動力嚴重缺失
技術創新的前提是必須要擁有較為正規的激勵機制作為支撐點,如果動力不足,那么,技術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在短期盈利目標和長期盈利目標中,短期盈利目標不能更好更優地合理揚棄,無法放棄當前利益而放眼于長遠投資利益和長久發展。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與經濟發展技術兩者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均衡發展的態勢,假設低碳經濟介入,那么,勢必會對原有經濟結構造成不小的影響,改變起來也較為艱難。技術創新風險相對比較大,在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許多機制尚未成熟,那么,低碳經濟技術介入便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風險巨大,未來收益有可能難以彌補財政缺陷,不確定因素眾多。
2.2 創新環節相對薄弱
對于發展中國家,經濟模式由最開始的高碳逐漸走向低碳,那么,在經濟模式轉變的過程中,會遭受多方阻礙,主要是科技水平落后和技術研發能力落后。在此應該注意的是,技術創新能否成功,研發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技術研發能力受到了各類因素的限制,始終處于一種低水平發展狀態。技術創新人才引入機制不完善,招賢納士準則不明和動力缺失,新鮮血液難以注入,導致技術創新步伐緩慢,人員素質和團隊質量均得到不保障,所以,只有開發好、利用好技術型人才,才能助力低碳經濟技術創新工作循序漸進發展和實施。
3 發展低碳經濟下技術創新的解決策略
3.1 引進優秀技術,完善技術本體機制
合理引進技術可以有效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低碳技術水平與其他國家有較大的差距。當技術發展處于起步狀態,過度投入往往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需要恰到好處地引進新型技術。針對這種情況,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打破原有瓶頸,作出應用突破和創新,幫助企業或行業引進較為先進的低碳技術運行機制,之后在此基礎上推動低碳技術運行機制的良好發展,使其發展前景變得更加可觀。另外,要合作開發低碳技術創新,資助研發低碳創新技術,合作開發核心低碳技術。此時,可以有效降低低碳技術基礎性研發成本,達到資源節約和互贏共進的目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3.2 完善法律法規,為技術創新保駕護航
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比較正確的做法是,制訂出低碳經濟法律框架,剔除過往不利因素,還有就是要不斷創新和修改規則,旨在更好更優地促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節能減排技術的創新,并為它們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借助法律法規將相關工作引入正軌,保障國民經濟的長足發展。同時,相關部門還要有效調整產業結構。這樣做的目的是及時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循序漸進地將低碳產業轉變為正規產業,由它們代替原有的高碳產業,由點及面地穩步提升低碳產業所占比例,及時突破高碳產業鏈條,推動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在保障環境的同時提高社會經濟水平和國民水平。人才引進至關重要,引進低碳經濟技術創新型人才,團隊思想和意識也會不斷變化和更新,技術和思想雙改模式一旦形成,就會很好地帶動整個社會和企業低碳經濟技術的創新節奏,實現可持續發展。
3.3 消費意識轉變,促進可持續發展
要轉變消費意識,個人消費意識應轉變為新型文明消費模式、節約消費模式、健康消費模式和低碳消費模式。運用這些模式改善和調整大眾群體生活質量,讓消費者整體素質獲得質的提升。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倡導新型低碳消費思想和理念等,以積極消費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為主。同時要實現國家消費層面的改變,政府機構和部門應該進行節能減排宣傳,從實際情況出發,使用節能辦公用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另外,要在低碳標準制訂上適時覲言。對于高碳排放進口產品類型,需要進行征稅操作和配額制度管理操作,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技術創新是通過發展低碳技術引領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改變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為構建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提供技術保障。筆者希望能夠提供特定環境約束下技術創新的路徑選擇,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凌柯.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質量關系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24).
[2]耿瑞霞.“以鄰為壑”的技術創新[J].產業經濟評論,2016(06).
[3]劉萍,郭艷,何思.我國技術創新方法研究綜述[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5(04).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