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婧,吳朦朦
(湖南大學 金融與統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9)*
·金融與保險·
銀行業市場競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
何 婧,吳朦朦
(湖南大學 金融與統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9)*
銀行貸款是企業創新的重要融資來源,銀行業市場的變化影響著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環境。基于2008-2014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發現:銀行市場競爭性的提高有利于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企業規模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有正向的影響,對大型企業存在負的效應。銀行業市場競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也因企業規模不同而不同,中小企業受到的融資約束明顯,銀行業競爭度的提高更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銀行競爭;市場結構;技術創新;融資約束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通過創新形成新增長動力至關重要。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而研發投入是創新的源泉和關鍵,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Brown et al.,2012)[1]。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明顯不足。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0.9%,發達國家企業的這一比例平均為2%。企業研發投入低與企業投資的融資約束問題密切相關。融資約束指企業因自有資金不足,尋求外部融資時所面臨的摩擦[2,3]。由于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與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簡稱R&D)需要持續性高投入,且產出的不確定性較大,僅靠內部融資難以支撐。但R&D的高風險性使得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外源融資中更加突出,再加上抵押品價值的缺乏,R&D活動相比其他投資而言更容易受到融資約束[4]。由于銀行業中介機構具有信息處理的技術優勢,有助于克服外源融資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企業R&D項目使用銀行貸款融資也不需要公開披露項目信息,無需擔心技術泄露,因此,在R&D外部融資渠道中,銀行貸款相比債券、股票更有優勢[5]。
銀行業作為企業創新的重要融資渠道,銀行業結構會改變企業外部融資環境,影響企業R&D資金的可得性、充裕性及投入持續性。但已有研究從銀行業市場競爭的角度分析其對企業創新影響的研究并不豐富。國外方面:Amore et al. (2013) 和Chava et al. (2013)的研究發現,銀行業管制的放松促進了企業R&D投資[6,7]。Benfratello et al.(2008)選取20世紀90年代意大利公司為樣本,發現銀行競爭度的提高可以減少公司固定資產投資支出對現金流的敏感度,增加公司(特別是中小型公司)投入研發的可能性[8]。Cornaggia et al.(2015)發現,美國銀行業競爭水平的提高可以改變企業外部融資約束環境,銀行競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存在顯著的異質性,銀行競爭程度的提高可以促進私營企業尤其是高科技創新型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但是不利于上市企業的技術創新[9]。Hu (2001)發現,銀行集中度和企業融資約束的正向關系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體制不健全的國家比較顯著;在經濟發展水平良好、體制比較健全的國家,銀行集中度對企業融資約束的正向關系不顯著[10]。Mudd(2013)選取跨國的銀行和企業的相關數據研究發現,在銀行競爭度較低的情況下,競爭度的邊際增加有助于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然而,在平均的銀行競爭水平上,這種作用是不顯著的[11]。國內方面:解維敏和方紅星(2011)以2002-2006年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銀行業市場化改革推進、地區金融發展對上市公司的R&D投入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2]。唐清泉和巫岑(2015)基于2002-2009年我國上市公司樣本數據,實證得出銀行業競爭性的市場結構有助于緩解企業R&D投資的融資約束[13]。
國內關于銀行業市場結構的研究,變量均取自樊綱等(2010)的中國市場化指數2009年報告,是以結構化指標市場份額為基礎而計算的指標。但銀行業市場競爭環境不斷變化,機構之間的競爭行為同樣值得關注。因此,本文以2008-2014年上市公司為樣本,使用非結構化的測度方法,從競爭行為的角度來度量,為銀行業競爭性與企業創新活動的關系提供新的論證。同時,考慮到長期以來我國銀行信貸的“所有制歧視”和“規模歧視”,大型和中小型企業研發投入所面臨的融資約束以及對外部融資環境的敏感性會有所區別,因此,分別以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為樣本,分析銀行競爭度的變化對不同企業的作用,以期為優化銀行業市場競爭、加強企業創新的金融支持、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政策參考。
Greenwald et al.(1984)基于非完美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建立了優序融資理論[14]。由于外部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成本,企業在進行投資時,會優先選擇內部融資,通常企業投資越依賴于內部現金流,表明企業受到的融資約束越大[15]。由于R&D投資的高投入、高風險,企業R&D的融資約束更加突出,銀行貸款是其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基于信息假說的理論認為,銀行會為了獲得盈利主動篩選潛在的借款者,監督企業的資金運行情況。因此,較高的集中度有利于建立長期銀企關系,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從而促使銀行增加對企業的貸款,有效地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16,17]。基于市場力量假說認為,銀行集中度越高,越會在信貸市場中利用強勢地位增加貸款利率,結果使貸款成本變高、貸款供給量變少[18],因此,銀行競爭度提高有利于緩解融資約束。
我國長期對銀行業實行嚴格準入管制,過去國有銀行曾經高度壟斷,銀行信貸歧視現象明顯,因此,基于信息假說的長期銀企關系在我國并不成立。銀行機構不是依賴信息處理優勢來建立銀企關系,而是競相追捧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隨著中小銀行發展的加快,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數目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參與競爭,使得銀行難以通過市場力量形成價格優勢獲取高額利潤。同時,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使得銀行在配置信貸資源時受政府的干預減少,銀行信貸歧視逐漸變少,客觀上有利于企業融資環境改善,企業R&D融資約束問題可能得到緩解。銀行業競爭度提髙、市場壓力的增加還可以促使銀行改進技術方法和提高管理水平,例如采取更科學完善的信息系統來搜集、處理、分析客戶信息,篩選有發展潛力的優質企業,減少企業R&D活動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識別風險,科學定價。為此,提出研究假設1:
H1:銀行業市場競爭性提高,有助于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進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熊彼特 (1943)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具有規模遞增效果,被稱之為“熊彼特假設”[19]。相關學術研究對此觀點不一。一方面,創新活動具有不可預見性、風險性、長期性以及人力資本密集性。基于這些特性,規模較大的企業更有實力承擔研發的高投入,而且可以通過大范圍的研發創新來消化失敗,同時,大企業更具有控制市場從而收獲創新成果的能力,確實存在一定規模經濟性。但是,創新活動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企業必須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和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適應創新活動。由于創新的監督成本非常高,加強監督所帶來的收益可能不足以彌補監督的成本,特別是大型企業因為機構和層級復雜,委托代理問題更突出,可能導致創新的規模不經濟。因此,企業規模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在一定規模范圍內存在,即可能在中小企業范圍內更明顯。據此,提出研究假設2:
H2:企業規模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主要作用于中小企業,而不是大型企業。
由于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外部融資難的問題,而大型企業外部融資來源比中小型企業更加多元化,在獲取信貸資金方面具有先天規模性優勢,所以,銀行競爭度的提升帶來的融資環境的改善對這兩類不同主體的技術創新會有不同作用。那些融資約束程度高、對外部融資環境比較敏感的企業,會從競爭性的銀行業市場結構帶來的融資便利中受益更多。近年來我國銀行市場結構的變化突出體現在國有大型銀行的市場份額逐漸降低,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的發展加快。中小銀行具有處理軟信息和發展關系型貸款的優勢,對于服務中小企業具有積極作用。因此,中小銀行快速發展所帶來的銀行市場競爭的變化更有利于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支持。為此,提出研究假設3:
H3:銀行業競爭度水平的提高,能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從而更有利于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8—2014年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剔除ST公司及R&D、財務數據不全的公司,共1129個樣本。全部樣本分成主板上市公司與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兩組,分別代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各自包括566家和563家公司。公司的相關數據來源于萬德數據庫。
為了衡量銀行業市場競爭,收集16家上市銀行2008—2014年的相關面板數據。銀行數據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商業銀行的年報、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及中國金融年鑒等。這16家上市銀行中有5家國有大型銀行、8家股份制銀行和3家城市商業銀行,其總資產占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近八成,以此反映銀行業市場競爭性有較好的代表性。
(二)模型設計及研究方法
首先,構建模型(1),通過內部現金流的依賴程度分析企業創新投入是否存在融資約束。如果內部現金流的回歸系數為正,則表示企業的技術創新確實受到融資約束。
Rdi,t=β0+β1Cfi,t+β2GDPt+β3ROAi,t+
β4asse_sizei,t-1+β5Loan_sizet+ζi,t
(1)
其次,構建模型(2),分析銀行市場競爭對企業R&D投入的影響。如果市場競爭的回歸系數為正,表明銀行競爭度水平的提高對企業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
Rdi,t=β0+β1BCt+β2GDPt+β3ROAi,t+
β4asse_sizei,t-1+β5Loan_sizet+ζi,t
(2)
再次,構建模型(3),同時加入內部現金流、銀行競爭度、兩者的交叉項和所有控制變量,分析銀行市場競爭對企業R&D投入影響的傳導途徑。內部現金流和銀行競爭度的交互項表示銀行競爭通過融資約束渠道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如果其系數符號為負,則表明銀行競爭的確可以通過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來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
Rdi,t=β0+β1Cfi,t+β2BCt+β3BCt×Cfi,t+
β4GDPt+β5ROAi,t+β6asset_sizei,t-1+
β7Loan_sizet+εi,t
(3)
模型(1)(2)(3)中,i表示個體,t表示時間,Rd表示企業的技術創新,Cf表示企業的內部現金流,BC表示銀行的競爭度。控制變量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部分:宏觀控制變量是人均GDP和信貸融資規模loan_size,控制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及企業信貸融資環境的影響;微觀控制變量是企業的總資產以及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ROA。考慮到企業資產規模對企業技術創新存在時滯作用,所以,選取滯后一期的資產規模來控制企業異質性影響,企業總資產收益率ROA控制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關鍵變量的選擇和設計理由如下:
1.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用Rd表示)。衡量企業技術創新可以從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與產出兩方面考慮。研發投入是創新活動的開始,銀行信貸直接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而創新的產出還受到其他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Rd=企業當期研究開發支出/總資產。
2.企業融資約束(用Cf表示)。如前所述,公司內、外融資成本存在差別,較高的外部融資成本使得公司融資受到約束,公司更加依賴于使用成本較低的內部現金流。公司的投資與內部現金流如果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表明面臨的融資約束越大。因此,通過考察企業創新投入對現金流的敏感性來反映企業融資約束狀況,即Cf=(企業當期凈利潤+當期固定資產折舊、油氣資產折耗、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當期無形資產攤銷+當期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當期所分配股利、利潤和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總資產。
3.銀行市場競爭(用BC表示)。對于銀行市場競爭程度的衡量,主要有結構法和非結構法。結構法較多使用行業集中率和赫芬達爾指數,計算簡便易懂。但它主要是從銀行數量、規模和份額等結構性因素進行考察,無法全面反映市場競爭程度。非結構法則從銀行競爭行為入手,多運用BL模型和PR模型進行研究,本文采用非結構法中的PR指數衡量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度,即在簡化的收入模型基礎上,通過收入對要素價格變化彈性之和來測量銀行競爭行為①。PR指數隨著市場競爭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越接近于1,表示銀行市場結構越趨競爭;越接近于0,表示銀行市場結構越趨向壟斷。
(一)描述性統計
表1是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Panel A的樣本容量為1129,Rd的均值為0.019,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237,標準差為0.019,說明企業的研發投資強度差異明顯,差距較大。Panel B是分樣本的描述性統計,中小型企業的Rd均值為0.025,大型企業的Rd均值為0.013。可見,中小型企業更具有創新活力,更有意愿去從事技術創新,分析其技術創新投入的融資約束具有積極意義。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二)實證結果分析
運用SAS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先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p<0.05,即不存在單位根,數據是平穩的。關于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選取, 經過F值檢驗和Hausman檢驗,p值都小于0.05,顯示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更合理。
表2是對總樣本的檢驗結果。模型1中Cf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企業R&D投資依賴企業內部現金流,對內部現金流具有敏感性,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受到了融資約束。模型2中BC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銀行業競爭水平的提高對企業技術創新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模型3中交互項BC×Cf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銀行業市場競爭程度的增加使得企業R&D投資對內部現金流的依賴性減弱,緩解了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約束問題,接受H1。
表2中總樣本的回歸結果表明:企業資產規模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企業規模對創新投入強度有正向影響。分樣本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從中可以發現,大型企業的資產規模的系數顯著為負,中小企業的資產規模的系數顯著為正。可見,我國企業規模與創新之間的正向關系主要體現在中小型企業,而不是大型企業,H2得證。大型企業通常進入了成熟階段,創新投入的意愿和強度都有可能降低,同時,由于大型企業存在人員、機構和層級過多,協調成本增大、效率降低等問題,都可能導致大型企業的規模對創新投入強度的負向影響。

表2 總樣本實證檢驗結果
注:括號內為t值;F值表示對模型采用隨機效應還是固定效應的檢驗;*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從表3可以發現:(1)兩組樣本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融資約束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異質性。中小型企業Cf的系數顯著為正,而大型企業的Cf系數雖為正,但不顯著,說明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對內部現金流的依賴度更高,所面臨的融資約束更大;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受融資約束卻不明顯。(2)銀行競爭對促進不同類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也表現出一定的異質性。中小型企業BC的系數顯著為正,BC×Cf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銀行業競爭度的提高更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R&D投資中所面臨的融資約束,進而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而大型企業的BC、BC×Cf的系數都不顯著,銀行業競爭度的提高對于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表3 分樣本實證檢驗結果
中小企業受到規模和實力的限制,創新的融資約束問題更突出,而且往往缺乏完善的財務報表和抵押品,難以滿足銀行發放貸款的要求,所以,它們對外部的信貸環境更為敏感。大型企業的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鑒于其國企和政府背景,往往更受銀行等金融機構偏好,創新投入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相對較小。銀行業市場結構的優化提高了銀行的競爭度,有利于改善中小企業的信貸環境,因此,競爭性的銀行業市場結構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在中小企業樣本上表現得更加顯著。H3得到了驗證。
以上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的創新投入存在融資約束,主要是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創新的規模效應明顯,資產規模對R&D投入有正向影響;大型企業的資產規模對R&D投入存在負向影響。銀行業競爭度水平的提高可以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主要是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從而有利于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對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卻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本文的研究樣本是A股上市公司,其融資渠道比一般企業更寬,但仍然存在明顯的融資約束。由此可見,為了推動企業創新,尋求我國經濟增長新動力,需要進一步拓展企業R&D的融資渠道,有效增強融資效率。中小企業極具創新活力,但創新高投入、高風險的特性,使得中小企業創新的外源融資更加困難。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出臺了多項措施引導和推動中小企業信貸發展,很多銀行業機構也紛紛成立了中小企業部,確實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但是隨著經濟形勢下行,中小企業貸款暴露的風險越來越多,銀行又開始收縮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市場化運作的前提下,銀行的這一選擇無可厚非。但如何通過多元化的金融市場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多方面支持和保障,發揮擔保、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多種金融渠道的功能,為企業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值得進一步研究。
隨著民營銀行市場準入的放開、中小銀行機構的快速發展、利率市場化的實現,將會帶來銀行業市場結構的進一步改變。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的新常態下,銀行業機構的經營也面臨更嚴峻的考驗,競爭壓力將更加明顯。銀行業機構應明確各自市場定位,改進貸款技術,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創新金融服務,將差異化競爭策略落到實處。比如針對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創新需求的不同,銀行可以根據自身定位分別對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由于資產規模對大型企業技術創新具有負向效應,大型企業應更加重視創新的監督、降低管理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問題。銀行在為大型企業提供創新支持時,也應關注企業的公司治理問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規模的成長有利于發揮創新活動的規模效應,中小企業要注重自身積累,銀行也應關注企業的成長。對于中小企業更熟悉、更擅長處理中小企業信息的銀行機構應多發展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業務,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同質化競爭和惡性競爭,形成健康有序的銀行市場競爭環境,使銀行機構更好地為企業創新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持,促進經濟增長。
注釋:

[1] Brown, James R,Martinsson,Gustav, Petersen, Bruce C. Do financing constraints matter for R&D?[J].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 2012, 56(8): 1512-1529.
[2] Whited T, Hennessy C. How costly is external financing? evidence from a structural estim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2007,62 (4):1705 -1745.
[3] 蘇志強,杜云晗.商業信用、融資約束與公司價值[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4):28-32.
[4] Myers, Stewart C.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n'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13(2):187-221.
[5] Hall, Bronwyn H. 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2,18(1): 35-51.
[6] Amore Mario D,Schneider C,Maksimovic V. Bank competition and access to financ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 109(3):835-855.
[7] Chava S A,Oettl A. Subramanian,Krishnamurthy V. Subramanian. Banking deregulation and innova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 109(3):759-774.
[8] Benfratello L,Schiantarelli F,Sembenelli A. Banks and innovation: 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90(2):197-217.
[9] Cornaggia J, Tian X, Wolf B. Does banking competition affe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5, 115(1):189-209.
[10] Hu, Albert Guangzhou. Ownership,government R&D, priv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 29(1): 136-157.
[11] Mudd S. Bank structure,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small firm access to finance:a cross -country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13,44(2):149-174.
[12] 解維敏,方紅星.金融發展、融資約束與企業研發投入[J]. 金融研究, 2011(5):171-183.
[13] 唐清泉,巫岑.銀行業結構與企業創新活動的融資約束[J].金融研究,2015(7):116-134.
[14] Greenwald, Bruce C,Stiglitz, Joseph E, Weiss, Andrew. Informational im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4,74(2):194-199.
[15] Fazzari S, Hubbard G, Peterson B.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8, 19(1): 141-206.
[16] Petersen ,Rajan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110(2):407-443.
[17] Marquez, Robert. Competition,adverse selection,and information dispers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 15(3),901-926.
[18] Beck T,Demirguc -Kunt A,Maksimovic,V. Bank competition and access to finance:interna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And Banking, 2004,36(3): 627-648.
[19] 池仁勇. 不同規模企業的技術創新比較分析[J]. 軟科學, 2002,16(4):84-88.
(責任編輯:寧曉青)
The Influence of Banking Market Competition o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 Jing,WU Mengmeng
(CollegeofFinanceandStatistics,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
Since bank lo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nancing source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changes of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affect the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2008 -2014 a share listed companies show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banking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s beneficial to alleviating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enterprise, thus promo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rm siz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nd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large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large enterprise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are more serious, the improvement of banking competition degree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bank competition; market structu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ncing constraints
2016 -08 -08;
2016 -11 -2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JY182)
何 婧(1979—),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F832.1
A
1003 -7217(2017)02 -001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