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聲樂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研究是決定聲樂藝術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音樂表演雖然形式多樣,但可以簡單劃分為用歌聲表演的聲樂表演和用樂器表演的樂器表演。聲樂從學術角度一般被定位為音樂表演學科,它的教學可以分為技術層面和理論層面。本文主要講述中國聲樂教學思想和方法上有哪些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糟粕”需要去改進,又有哪些可取之處需要去繼續發展。
【關鍵詞】聲樂;教學思想;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207-02
一、中國聲樂起源
中國的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并且形態多樣,在國際上也一直備受贊譽。音樂是能夠將社會聯系起來的神奇存在,它沒有國界與階層,即使沒有樂器也可以選擇用聲音傳達感情,正是因為這樣,聲樂一直都作為一個獨立的音樂表現組織存在。“黃河”因見證中華大地五千年歷史而被稱作母親河,音樂的歷史也是在黃河的見證下開始的,中國最古老的傳統音樂就是以黃河為核心向中原以及四域擴散。在傳播音樂文化的過程中,與其他外來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斷地改變和進步,形成了現代音樂表演藝術的雛形和基礎。
雖然外來音樂、四域音樂以及本土中原領域音樂一直是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起源和標志存在,但是聲樂教學卻是在音樂被發現之后很久才出現的。科學家與學者們根據對中國的原始社會架構信息的研究發現,古代音樂是作為勞動作業的附屬衍生物而存在。
原始社會中,勞動一直是第一生產力,人們的一切活動,不論是繁衍后代還是工具發明都是為了服務于勞動。原始人的確是通過勞動尋找“自我”,在這過程中音樂也一直幫助他們,賦予他們力量,音樂最開始對人類的貢獻就在于此。
二、聲樂教學方法
(一)明確歌唱目的。如果想要真正的去了解聲樂,歌者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歌唱目的,為何而唱?意義為何?目的所在?對于歌者來說,單憑技巧而沒有感情的歌聲是打動不了人的,聽眾終會感受到你“完美”表演后空虛的內心。好的表演是在結束后還會讓人覺得余音繞耳,每每回憶時更是心緒難平,但這不是單純依靠于技巧就能做到的,歌者需要有堅定的心,知道自己歌唱的目的是為了感動聽眾,為了將自己誠實的全部“獻給”觀眾,這才能有力量去完成最好的表演。
(二)聲樂技巧。雖然一直強調在音樂中情感才是重點,但是完美的技巧是表達情感的前提。歌者只有準確掌握不同曲目的歌唱方式,才能完美地去演唱歌曲,這就要求教學者在教學初期就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歌唱藝術觀念。讓學生知道聲樂是需要技巧的,它不可能完全依靠于自學,雖然歌唱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但也需要嗓音和技術的幫襯才能完成的,即使你有聲樂天賦和好的嗓音,但是如果沒有好的教學手段去輔助是很難發揮出真正的實力的。教學者本身更是需要不斷“完善”自己,從多方面去感受、理解與吸收其他風格的外來文化,利用外來風格作品的表現形式,更加全面地去填充自己的聲樂教學知識。
(三)因材施教。教師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時,需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聲樂教師,無疑是學生的啟蒙者,教師只有具備了責任感才有資格去教導學生。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萊-泰巴爾迪直截了當地宣稱:“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師。”由此可見一位好老師對于聲樂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導學生時,教師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自己教學方法的個性化、多樣化、層次化,不要被固定模式束縛,而是能夠熟練地活用手段。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歌唱發聲和藝術表現上的問題,根據情況調整方式,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中國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模式固定。中國聲樂教育的水平之所以一直停滯不前,最大的問題是教學模式。中國的聲樂教學多少年來都是那么“老”一套,不知道推陳出新、因材施教,而是將學生個體的不同特征完全忽視,不論是什么樣子的學生都是相同的教學,不懂得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考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多數聲樂教學都是“依樣畫葫蘆”,學生先進行演示或是對上節課的內容復習,老師去聽,然后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直接讓學生更改與“模板”不同的地方,可是音樂不是數學題,它是沒有公式和標準答案的,這種硬性的改變,改變的可能不僅是學生的缺點,連一些演唱時具有特色的地方也一起被改變,這種傳統的中國式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抹去了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天賦。
(二)聲樂教師具有演唱能力而缺乏教師教育能力。聲樂表演需要依靠聲音來獲取信息,聲樂教學同樣需要,一對能夠感知出曲子問題所在的耳朵,直接決定了對表演水平評判的程度。優秀的聲樂教師需要具有敏銳的感受出聲音變化和曲調變階的耳朵,能夠對學生的發聲以及演唱時的音準、節奏、音質、音色、共鳴、氣息、讀字等情況進行準確判別,及時地針對學生出現的節奏問題和把握不好的地方給予建議。
沒有好“耳朵”的老師,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聲樂教師。中國聲樂教學水平的停滯不前就是因為多數教師雖然有“唱”的能力,卻沒有作為一名老師的能力,學生需要的不是伴奏帶而是幫助他們走出迷茫的明燈。
四、提高中國聲樂教學水平的方法
根據上述分析,一個聲樂教師不僅應該具有舞臺演唱能力和鋼琴伴奏能力,還應該具備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只有提高了教師的綜合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中國聲樂教學的水平。常言道,“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只有具備了基礎實力的教師將“言傳”與“身教”結合,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讓教師從固有的“喋喋不休”形象中解脫出來。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教師需要將自己的文化底蘊、文學素養與教學方法進行結合和整理,除了本身具有的經驗和表演實力,還應該掌握相關學科的技術和知識層面上的問題。
想要將中國的聲樂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要講究教學方法和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只有好的教學思想,成功的方法,才能教育出優秀的聲樂演奏家。唱歌人人都會,但是怎么藝術化、作品化才是問題所在。只有規范的發聲技巧、豐富的內心情感表現以及日積月累的文化素質,才能最后形成完美的演唱。因此,聲樂教學者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文學、教育學、史學、語言、心理學、音樂理論等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基礎,這樣才能塑造出完備的知識結構,方便在教學中從多種角度來分析解決學生聲樂學習中的問題。
五、結束語
目前,中國聲樂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研究還不成熟,仍然需要改進與學習,只有去吸取教訓改變現狀,才能有所成長。相信在聲樂教師們的不斷努力下,會造就更多優秀的聲樂表演藝術家,提高我國的聲樂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育澤,周艷.信息技術背景下羽毛球教學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6).
[2]劉建華.油畫教學網的構思與設計[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07).
[3]陳睿.淺談聲樂教師的嗓音保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9).
[4]趙永霞.淺議素質教育下教學方案撰寫的多樣性[J].德州學院學報,2011(S1).
[5]趙麗.“范唱”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及其藝術特性[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6]陳會兵,蔣斌.漢語史課程“漢語語音史”部分教學方案[J].教育教學論壇,2009(02).
[7]曾愛玉.針對中國中職計算機現狀分析新教學方案[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24).
[8]熊鶯.日漢語氣助詞對比研究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9]楊素軍.音樂高考特長生的聲樂教學探究[J].大眾文藝,2011(14).
[10]林賽君.高校聲樂教學生態課堂模式探索[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1(04).
作者簡介:
李小曼(1994-),女,山東聊城市人,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表演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