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問題
產品有其生命周期,對于一個行業來說,也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例如,在美國,諸如黑白電視機、手工打字機、甩干洗衣機這些產業已經衰落;有些如洗碗機、電烤箱以及冰箱處于成熟階段,其增長已經很小或者沒有增長;還有一些如高清電視和移動電話仍處于增長階段,而iPad類產品還處于生命周期中的引入階段。如同產品生命周期一樣,一個行業也分為引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
本文假設企業一直發展良好,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針對其剛剛意識到整個行業進入衰退期時,作為該行業領導者應如何通過整合企業內部價值鏈體系進行變革,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從而延長生命周期并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基于價值鏈理論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企業應對行業衰退策略
如果行業進入衰退期,直接退出該行業,這是不切實際的。本文認為在意識到進入衰退期的一開始,企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行業生命周期階段在不同區域可能不同,這使得企業可以通過地理上的擴張來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作為制造業的企業可以調整資源,采取服務型制造。
提出上述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根據中經網的數據顯示,我國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自2012年開始起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地位得到穩固。拓展企業自身的服務業,有助于其延長生命周期的同時提升其收益。
(2)民營企業追求附加值的需要。衰退行業技術成熟、市場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等特點造成其競爭激烈,屬于低附加值產業;只有處在“微笑曲線”高附加值區域的產品才能獲得高利潤的潛能,才能確保企業的持續經營。
(3)在我國,依靠人口紅利謀取發展的時代漸漸過去,勞動力成本上升是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其根本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民營企業依靠廉價勞動力在國際分工中占據微笑曲線的中間,即低附加值部分,核心競爭力弱。
(4)在這個全球化時代,行業可能在某個國家或者地區衰敗或者消亡,但同時在其他的地區誕生并成長。
(5)作為行業的領導者,其產品技術較先進有較大的緩沖時間以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1.向相對落后地區轉移
(1)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是企業謀求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從空間上講產業轉移一般發生在具有一定梯度的由中心轉向外圍的區域內;從時間上講,處在中心區域的正處于衰退期的企業從區域中心轉向區域外圍也是產業得以繼續維持和發展的一條可行的路徑。
(2)企業向相對落后地方轉移實施策略
①將產品的生產環節向內陸地區轉移。由于沿海地區的不斷發展,不斷出現工業環境污染、人力成本提升等現象,位于產業鏈中游的制造環節本來就是高成本、低回報的低價值區域,位于價值鏈的低端。將產品的生產向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可節約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在后文提到,運用服務型制造模式的核心在于滿足顧客的需求,那么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在內陸地區生產好產品再運輸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成本較高。
②將現有成熟產品向內陸地區轉移。行業在一個地區衰敗,但可能在另一個地區引入和成長。在進行轉移時,重點在于選擇合適的地區進行轉移。在選擇地區時,可以運用巴林杰提出的“產業吸引力評估工具”判斷進入該地區的可行性。選擇該行業在當地為中潛力和高潛力的地區。但是在產品的轉移過程中也不能完全的照搬,要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調整。同時在轉移過程中要注意整個產業鏈的轉移。
③將現有產品向相對落后國家轉移。向海外拓展是其提升企業價值、延長生命周期的重要舉措。將低技術、創新度低、附加價值低、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以及失去競爭力的那部分進行轉移。在進行企業國際轉移過程中要處理好人員轉移的問題。
2.采取服務型制造模式
(1)服務型制造
服務型制造是21世紀先進制造模式。服務型制造是為了實現制造價值鏈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通過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客戶全程參與、企業相互提供生產性服務和服務性生產,實現分散化制造資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協同,達到高效創造的一種制造模式。
其與傳統制造模式存在差異。首先,在價值工程方面,服務型制造價值構成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其次,在價值獲取方面,傳統模式容易陷入價格戰爭,服務型制造強調主動出擊,通過將顧客帶入到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建立穩定的關系,從而抓住市場需求。依靠網絡捕捉信息,加速產品與服務創新滿足顧客深層次需求。第三,在價值放大機制方面,不同于流程優化的價值放大,服務型制造追求專注于核心競爭力,通過將部分環節外包的方式從不擅長領域解脫,由合作的生產性服務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2)企業服務型制造具體實施策略
①制度管理
首先,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建立初期都是家族企業。規模變大后,家族式管理模式不能更好的適應民營企業的成長需求,在企業面臨行業衰退時,最主要的是要從內部建立管理制度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應提高企業家的自身素質。民營企業大多為一人或少數人控制,不聘用經理人。而民營企業家大多沒接受過系統的企業管理培訓。當企業面臨轉型時,往往因自身素質制約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時,守舊思想的作為創業一代可以退居二線把關,通過其子女和職業經理人負責決策、管理。
②企業知識管理
衰退制造業企業進行服務化轉型期,進行知識管理格外重要。進入衰退期之前,企業一直發展良好,這一階段其內部可能沉浸在往日的成功中。此時,面對企業向服務化轉型,組織學習就變得尤為重要,組織內部學習進行知識分享與整合,組織外部與組織外部伙伴進行知識擴散與吸收,識別顧客需求與市場知識。
③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在行業面臨衰退期時,市場需求不斷減少,這個時候努力抓住客戶需求,與顧客建立穩定的關系是企業的重點工作內容。具體來說企業可以從“三全”方式入手:
a.全周期服務:從有限次服務到全周期服務。企業與顧客之間關系發生變化,原先由上游供應商的推動式供應鏈發展成如今的推拉結合模式,從向顧客提供有性購買服務變為全產品生命周期的服務。這一方面更好地滿足了客戶的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提供服務的盈利空間。
從價值鏈的角度看,企業不僅要關注其價值鏈低端有形產品的生產環節,更需要通過服務創新,增加或改進價值鏈高端設計、研發、銷售、售后等無形產品。
b.全方位參與:改變以往的運營模式,重視顧客自身需求,讓終端顧客參與到產品設計到交付使用的各個環節。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通過附加價值獲取企業利益最大化。由單一、單環節的服務收入向多層次、復合收入轉變。
c.全需求滿足:交付產品是交付使用價值,往往難以完全滿足客戶的需求,服務型制造的引入,通過滿足顧客的深層次的需求,實現客戶價值的增值,進而增加企業的價值。除了產品服務,企業還可以提供如售后支持、金融服務和物流服務產品以外的服務。
④供應鏈整合
a.對供應鏈進行分析,將涉及到服務開展的資源進行識別與整合,識別資源時分為核心資源與非核心資源,核心資源留在企業內部,非核心資源則可尋求其他企業進行外包。
b.形成服務型制造網絡。通過加入或者自己建立的形式形成服務型制造網絡。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優勢互補。
⑤注重產品研發與創新
基于價值鏈理論與微笑曲線,企業應把重要工作放在價值鏈的兩端,在價值鏈的左端要提升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當企業面臨行業衰退時,最穩妥的策略是選擇模仿創新。但是模仿創新并不意味要完全效仿,更重要的是引進、吸收、再創新的一種二次創新模式。前文我們已經提到,服務型制造應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那么,企業的研發創新也應圍繞客戶的需求,準確把握客戶內心的想法。
三、小結
本文根據價值鏈理論和微笑曲線,提出當企業剛剛發現其行業進入衰退期時,可以選擇向相對落后地區轉移和采取服務型制造模式延長其產業鏈,達到延長生命周期的作用。但是,這兩點策略只是在衰退行業中避免減少市場份額的第一步,當穩住腳跟之后,企業就要繼續其在衰退行業中的調整,結合其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策略。
作者簡介:孫景怡(1993.07- ),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