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士明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所在。大學生,既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高低對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自身的完善與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想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必須要充分的理解什么是社會責任意識。
明確什么是社會責任是理解社會責任意識的基礎。我們所說的社會責任,一般是指個人在祖國、民族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進步的過程中所承擔的職責和擔任的使命。是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義無反顧的付出。而社會責任意識,顧名思義,就是指個人對自己所承擔的職責和擔任的使命的認識。這種社會責任意識可以通過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在社會生活中具體展示出來,對于個人的自我發展和完善、對于社會的建設與進步有著重大的意義。
而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體是指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應該認識到在祖國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過程中,在他人的生存和發展中自己身上所承擔的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換句話說,就是大學生應該做到心系祖國的發展和繁榮,胸懷為人民服務的熱忱。
大學生作為優秀分子群體的一部分,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將影響著其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同時也關系到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中的重要群體-----藝術類大學生,他們既有著普通大學生的共性,又有著自身專業的特性和更加鮮明的性格。對于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的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大學生能將祖國的發展、民族的進步與自身的成長和個人的前途緊密的聯系起來。除此之外,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日趨緊張,并逐步產生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道德喪失、精神萎靡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大力培養道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開始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目標。其中,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更是獲得了許多國家的關注,成為道德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的重點也由最初的“學會生存”向“學會負責和關心”轉變。在21世紀人才素質研討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負責任的公民。總而言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已經成為全球教育事業的共識,同時也是日益發展的現代高科技社會對于未來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全球教育的共識所在。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培養了一批批美術、聲樂等藝術類專業性人才。但是在他們花費大量時間練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就忽略了基礎文化知識的培養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所以說,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迫在眉睫。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黨的重要發展戰略,應該是構建一個法治民主、誠信友愛、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
和諧社會的重要理念已經深入國人內心,深入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全民都希望能夠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工作與學習。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肩上的重擔更重。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點必然要求就是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進一步加強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可以進一步培養最為活躍的社會群體——大學生遵紀守法、愛國護法的意識,樹立起其強烈的道德法制觀念;同時還能夠培養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體意識、合作精神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與此同時,還能將眾多藝術生塑造成為具有專業特長并且個性鮮明、具有強烈負責意識的當代大學生,從而使其能夠真正地擔負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擔。
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對于其實現自身的完善與發展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青年時期,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許多大學生的責任感開始產生并且不斷地增強,他們會產生按照自己的理想化模式改造社會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完成和現代化的建設事業高度關注并能產生強烈的參與感。
但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的大學生并沒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尤其是基礎文化知識較薄弱的藝術生。伴隨著信息網絡化、社會多樣化、價值觀多樣化的社會環境,他們的身心發展會產生較大偏差。往往會出現社會責任感缺失、價值取向偏差等問題。因此,高校的教育活動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從“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出發,真正將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作為學生工作的核心,引導大學生立志、博學、修身,從而實現自我的發展與完善。
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想要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道德品質高尚的學生,教師隊伍就必須要有較高的、過硬的素質。教師只有做到言傳身教,才能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尤其是做學生工作的班主任或者是輔導員,由于平常與學生的接觸最多,在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都經常接觸,所以班主任或者是輔導員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在無形之中就對學生起著重要的影響和示范作用。所以說,教師隊伍的素質是一定要提高的。
2.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的課余時間,定期舉辦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比如結合國家的時事舉辦征文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等等。通過這種比賽,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團結互助的精神。同時,還可以舉辦歷史講座,通過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來激發學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藝術院校可以也成立德育宣傳小組或者是課外社團,宣傳國家的方針、踐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或者是舉辦和責任有關書畫展、攝影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和思想教育的開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其群體意識、生活方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學校的校風、學風、校園環境等都屬于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健康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很好的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激情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著重大意義。
1.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上文提到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大影響。反之,社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也具有重大影響。大學生們通過學校的道德教育,立志要為祖國的發展繁榮和現代化的建設貢獻力量。但如果學生看到的是社會道德敗壞、社會風氣日益低下等現實,自己盡職盡責的行為受到阻礙,學生自然會將自己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拋之腦后。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2.建立有效地監督機制。單單只進行教育和正面的宣傳是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督制約機制,其中應包括道德和法律制約。道德制約雖然不追究其法律責任,但是它可以通過制造正面的社會輿論來引導大學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惡丑。目前,只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有效地傳播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充分的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社會發展的棟梁,加強培養其社會責任意識是時代的要求、是大勢所趨。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時代的緊迫性,需要學校、社會和學生自身的參與和合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呼喚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1] 蘇志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2(02).
[2]楊燕,丁文敏.大學生責任教育概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01.
[3]王易.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J].中共黨史,2008(01).
[4]王希俊.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思考[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