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吉
社會發展需要創新,需要依托生命個體的發展,而個體的發展必須建構自我成長需要的價值體系。語文教學工具性、社會人文性也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性。減負增效以來,我更認識到語文教學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迫切性,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呈現題目層次,進行有價值提問,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
題目即“文眼”,有的以人物命題,有的揭示主要內容,有的則點明文章中心,抓住題目,也就抓住了文章要點。所以針對題目,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有意義思維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如導入新課時,有層次出示課題,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時,分兩個步驟看課題:(1)出示樟樹,板書“樟樹”,說說課前你了解的樟樹。(2)完整板書課題,說說對宋慶齡的了解,并提出此刻心中的疑問:課文是怎樣介紹樟樹的?樟樹適宜生長的地域廣泛,為什么只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過程,就充分體現了根據學情,引導學生有向思維的思想,同時,也滲透了語文學習中抓住題目進行思維的方法。所以根據文題特點,設計引導學生有價值提問,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思維能力的重要抓手。
二、學習過程生成中互動,促進思辨能力的發展,提高科學把握的能力
文本內容是語文學習中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載體,它具有豐富的延展性與研究性。在課堂中組織有效的研究性學習,緊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時產生的問題,給予他們提問的機會,更好地培養學生有價值思維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如在教學《生命的壯歌》中的《“蟻國英雄”》時,學生在解決為什么稱外層螞蟻為“蟻國英雄”的過程中,從語句體會到文本核心:外層螞蟻堅守崗位,甘愿獻身的精神。文中還有多處表現出群體的可貴之處,教師適時出示:“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著,并不斷發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后爆裂的聲響,但是蟻團卻不見縮小。”你能提出怎樣有價值的問題。你能聯系上下文解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討論得出:為什么蟻團沒有縮小,是與螞蟻們前赴后繼、不怕犧牲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雖然微不足道,但在險惡的環境面前,有著超乎人的智慧與精神,它們是當之無愧的自然的主人,是多么可敬可佩啊!以上追問過程,也是學生揣摩文字的思辨過程。學生的思維是靈動的,是有理有據的,也是有深度的。適時把握課文的內容,進行有目的的質疑問難,既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更能培養學生對內容的科學把握與認識能力。
三、欣賞中發現語言之美,在習得規律中發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
語言富有韻律美、文化美、思想情感之美。新大綱指出:語文教學以應有的人性和審美性之路,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創造力、想象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學科。因此,在課堂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語言及審美能力,也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二泉映月》第五小節教學進行了嘗試設計。
(一)明確直接描寫——聽聲
讀第五小節,用直線劃出有關詞句,你聽到了怎樣的琴聲?
組織討論,相機指導朗讀。
(二)感悟聯想特點——悟情
默讀課文,用心聽著琴聲,我們還有什么感受?用曲線畫出來。
反復品讀體會。
評點總結:表示感受的詞句是用仿佛、宛如等詞連接起來,前面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后面寫產生的想象,這就叫聯想。書上還有哪些也是這樣的寫法。
(三)情境習得表達——達意
音樂與文字的背后有很多阿炳想要說的心聲,結合課文內容,任選其中一句,用聯想的寫法來表達。
教師從品讀文本語言入手,充分發揮語言特點的功能,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設計教學活動,在讀文中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激發了對語言的美好感受。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文本語言的資源,加強對表達形式的認知體驗,逐步深入,積極為學生提供練習表達的機會,使蘊蓄的情感在表達中得到延續,增強了對語言資源的運用,獲得學習表達的方法,強化良好的讀思結合、讀說結合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情動而辭發”。
思維科學家張光鑒先生告訴我們:當環境和問題作用于感覺器官而產生的信息輸入后,大腦就必然要和以前記憶中的知識信息組塊,即“相似塊”,在以相似性為基礎的某種模式上進行相互激活、相互聯系。而這種在相互聯系中被自動激活的“新相似塊”,就是表象、情感以及初步認知行為產生的基礎。與此同時,那些被激活了的信息,在總期望和目標的引導下,經過大腦內部反應器、控制器的相互配合,就能達到最后的認識。融情入境,使學生進入符合文本的情境之中,通過朗讀、深讀、聯想,入情入境中培養語文的思維,激發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張光鑒.內隱認知的快速反應研究[J].科學教育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