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 張娟
摘要:農村學前教育對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和諧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農村地區依舊是教育的薄弱環節,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對于提升教育水平,實現全面化教育目標十分重要。本文探討了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的意義,并針對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希望能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農村;學前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05-01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是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學前教育的普及率較低,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問題尤為嚴重。在今后較長的時間內,農村地區是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重點,要讓農村地區的孩子享受到學前教育,就需要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研究。
1.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的意義
1.1對農村幼兒個人全面發展的影響。著名心理學家李宜嶸指出[1],最好指出誰說的,引用無論人的認識發展到什么程度,都可以追溯到其幼兒時期,一個人的早年經歷直接影響到其心理的發展。一個人的幼兒階段直接影響到其今后的行為,對其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幼兒時期為孩子今后性格的形成打下基礎,是孩子發展自我意識的開始,在這個時間段中,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強,容易受到家長和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重視學前教育。幼兒教育是一個人發展的基礎,與城市相比,農村各項條件較為落后,只有重視學前教育,才能為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2對農村家庭的影響。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的面貌也有了極大的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的家庭收入明顯增加,物質條件改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人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上。由于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對農村而言,幼兒園的存在非常重要,人們逐步重視到學前教育的必要性,并且其直接影響到一個家庭的未來。農村學前教育對農村家庭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1.3對教育事業的影響。學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事業的根基。如果學前教育不到位,直接影響到教育事業的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國,三分之二的學齡前兒童生活在農村,農村學前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民生事業和教育事業。學前教育是為學生進入小學做好準備工作,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學校生活和學習。城鄉兒童在進入小學之前,在性格、語言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很大差距。幼兒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孩子今后的教育,因此,必須加強農村學前教育,減少城鄉孩子的差距。
2.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缺乏足夠的重視。改革開放為我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東西部的經濟存在很大的差距,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貧困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學前教育水平十分低下。首先,當地政府不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對農村學前教育缺少資金的支持。其次,農民缺乏學前教育意識,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學前教育,落后的思想觀念導致學前教育在農村的發展滯后。最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很多貧困地區,只是能夠解決溫飽問題,根本沒有多余的財力去支持幼兒的學前教育。
我國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而言比較低,其中,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占有量更少。在我國農村,很多幼兒園由于資金運轉不靈而無法繼續開展下去。這也與教育經費投入比較低有關。農村正規的幼兒園收費也比較高,甚至超出了當地中小學的收費標準,農民由于收入低,根本無力支撐高昂的學費,使得幼兒無法接受正規的學前教育。同時,大多數農村幼兒園的辦學條件低,硬件設施趕不上,學生學習環境惡劣,也導致學前教育的質量提不上來。
2.2幼兒園數量少,師資力量薄弱。目前我國農村幼兒園的數量比較少,還有很多地區甚至根本沒有設立幼兒園,無法滿足適齡幼兒的入園需求。在一些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平均3到4個村子共用一個幼兒園,幼兒園的生活、教育環境無法得到相應要求,不能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需求。由于缺乏相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幼兒園的建園條件比較差,很多都是私立幼兒園,幼兒活動面積有限,硬件設施缺乏,大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的幼兒園,缺少專業的教師進行教育。由于農村條件差,導致很多教師不愿意投身到農村學前教育中去,農村的學前教育嚴重缺乏專業的教育團隊進行教育,教師水平普遍偏低,師資力量存在嚴重不足。
2.3家庭教育缺失,幼小銜接困難。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大部分農民而言,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也不知道如何進行家庭教育。農民對幼兒成長不太關注,認為幼兒階段,只要吃好玩好就行。由于自身經濟條件以及素質水平,更加無法給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幼兒在成長階段,如果能夠收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其以后的發展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導致幼兒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和別人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對幼兒的心理和身心造成不良影響。父母外出打工,也是家庭教育缺乏的重要原因。
3.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的思考和建議
3.1堅持政府投入為主的教育模式。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學前教育方面,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政策,一方面是為了減輕財政壓力,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的利用社會資源。這種教育模式對于幼兒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擁有眾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部隊、團體和社區內執行,具有明顯的效果。但是,對于社會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地區,則效果不太明顯。首先是因為農村社會條件不夠,沒有很好的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其次,民間投資辦學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盈利,農村人口比較分散,經濟承受能力差,在農村建立幼兒園所獲得的利潤十分有限,投資環境十分不可靠。所以依靠民間資本來建立幼兒園的方法行不通。最后,民辦幼兒園的收費標準是按照成本來制定的,就目前我國農民收入現狀而言,大部分家庭是難以承擔高昂的教育成本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學前教育的普及率。所以,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只能夠堅持政府投入為主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斷鞏固和擴大公辦幼兒園的規模和比例,降低農村適齡兒童的入學門檻,為適齡兒童創造入學條件。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全面立體化的扶持和鼓勵學校或者是個人舉辦幼兒園,多渠道、全方位的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
3.2實行"省級統籌、以縣為主、縣鄉共管"的管理體制。由于社會體制的發展,"誰辦園,誰負責"的傳統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不能夠將農村學前教育的責任推給鄉村層面。因為很多純農業的鄉村政府財政力量薄弱,根本沒有能力去辦教育。而且,"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已經基本建立,鄉村級別的教育管理力量再次變得薄弱,對學前教育無法形成有效的統籌管理。所以,為了解決好農村學前教育的問題,必須將其與正規教育銜接起來,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去,進行統一管理。一方面,對于辦學條件好的鄉村而言,進行統一管理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更加方便幼兒園布局的調控。另一方面,對于以下條件比較差的農村,可以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的建立優惠補助政策,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幼兒接受同等的教育。而且,鄉鎮級政府要負責好學前教育的發展,為農村幼兒教育提供經費支持和場地支持,舉辦鄉鎮中心幼兒園,提高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建立優秀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3.3合理規劃、建設農村學前教育機構
(1)加強標準化幼兒園的建設。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地區,至少應該建立一到三所標準化的幼兒園,滿足周圍居民以及周邊村民子女上學的需求。而且,以標準化幼兒園為中心,對所在轄區內的各類幼兒園進行管理,對各類幼兒園的教師進行指導和業務培訓,使其起到帶頭模范的作用。從而,提高農村學前教育管理質量,彌補農村學前教育資源的空缺。
(2)合理利用中小學資源。要充分利用中小學多余的場地資源和教師資源,和中小學聯合舉辦幼兒園,從而擴大幼兒園的教育范圍以及加強資源利用。因為教育在考慮效益的同時也要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前教育的教育對象比較特殊,自理能力比較差,需要家長的配合,所以,為了更好的促進幼兒發展,一般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家長都會就近選擇,所以,應該在這一方面為家長提供便利。
(3)建立家長活動室。在人口稀少、偏遠的鄉村,為了方便家長的配合教育,可以建立家長活動室,或者建立家長志愿者,有計劃、有目的的舉行家長活動會,促進家長對幼兒的科學性管理和教育。
4.總結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在教育資源上面應該體現公平、合理。我國農民依舊占我國總人口的大部分,對農民的教育不容忽視,所以應該加強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其中包括師資資源、教材資源和物質資源。其次,教育投入的公平需要中央和當地的教育部門對農村教育足夠重視,加大投入,體現教育投入的公平。
參考文獻:
[1]朱曉琴.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問題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10):19-19.
[2]黎若嫦.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策略探析[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3,(9):161-163.
[3]劉哲.淺論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模式[J].才智,2015,(16):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