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仕虹
【摘要】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中國將來的脊梁,為了祖國的發展,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必不可少。小學作為兒童剛剛開始接觸外界和接受新事物的階段,也是一生中品德養成的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正確引導和培養兒童的品德修養,對其一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一個長期且持久性的過程,因為兒童具有對第一次接觸的事物記憶更深刻的特點,所以小學的品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兒童時期,我們每個人形成了一生中的大多數的行為和思維習慣。所以在兒童時期就應該對其品德的發展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使他們在今后的成長過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家長和學校的重要作用,然后闡述了提高小學品德教育課堂效率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小學 品德教育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75-02
一、小學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參與者
小學品德教育對小學生一生的品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引導著小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而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說直接影響著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學校和老師對兒童品德教育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品德教育的參與者——家長
家長擔任著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兒童自出生起就一直陪在其身邊的人,家庭的教育可以在兒童的身上得到完整體現,所以說家庭教育對兒童未來成長道路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重視小學品德教育,家長僅僅依靠喊口號是完全不行的,要積極的采取行動,配合教師和學校的教育,關注兒童在成長路上的一舉一動,從小事抓起。要想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應該注重在平時的習慣養成,僅僅靠一些簡單的書面理論是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兒童應該在家庭教育中就要意識到一些事情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的印象會更加深刻。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學生在學校已經養成了一些很好的習慣,但是一到寒暑假就原形畢露,所以家長應該在家嚴格要求學生,不要讓老師在學校付出卻收獲甚微。
2.品德教育的主導者——學校
諸多環境和因素造就了兒童的品德,其中學校教育這一因素占據著主導。俗話說的好“要成才,先成人”,所以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學生由于缺少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歷,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而且求知欲和模仿力都十分強,特別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學校在品德教育方面打好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學校應開展有關品德教育的課程,從娃娃抓起,防止不良思想對學生思維的侵蝕。假如學校只是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其品德的正確引導,那么可能就會大大的影響人才的質量。但是現在處于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大多數學校僅僅關注升學率,甚至在小學,小學生寫家庭作業就可能會寫到晚上9點,導致學校和學生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注重本身的道德發展,“高分低能”的例子屢見不鮮。而且學校在評價學生好壞時,習慣用成績來界定,這些都不利于小學生正確道德觀的形成。
學校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學生,力求把小學生培養成為在情商和智商方面都出眾的人。學校應該為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觀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3.品德教育的執行者——教師
學生在進入學校進行學習時,有90%的時間都是在教師的監督和指導之下。所以說教師是小學生品德教育的實施者和監督者。因為小學生對于教師有一種不同于家長的服從,在生活中,小學生相對于家長的教導更愿意聽從與老師的教導的例子隨處可見。所以平時老師在與小學生的教導和溝通中,就應該用其本身的素質和優雅的氣質去科學的引導和影響學生,在溝通和交流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愛,學會用愛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時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努力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思路,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同樣如此。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要打破紙上談兵的傳統教授方法,做到言傳身教,即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要想正確的引導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教師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同時還要具備高尚的品德情操,成為學生的榜樣和學生成長路上的指明燈和領航者。
二、提高小學品德教育課效率的有效途徑
1.靈活式教學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課時,要學會靈活教學,不能一味的追求“填鴨式”教學,只傳授相應的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課堂效果。這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較低課堂效率。例如教師在講解“怎樣與性格內向、害羞的同學相處時”,由于小學生缺少一些社會閱歷,可能不能客觀的對待這些同學,這是教師就要在旁邊對學生積極引導,讓小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只看到問題的表面。讓學生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能夠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用更積極包容的態度對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2.從現實出發
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面對現實事情的時候,能夠利用比較合適和恰當的方式去處理,所以小學生的品德教育應該從現實出發。所以老師在教授品德教育課時,應該選取現實生活的例子,讓小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能夠有更高的代入感,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多方位思考。
3.實踐出真知
毛主席曾經說過“實踐出真知”,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親身體驗才能夠學到更多。例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敬老院慰問老人、參觀監獄的活動。讓學生實際的去體驗和感受,在實踐中明白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
參考文獻:
[1]衛花崗.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探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3).
[2]李湘春.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1(12):207.
[3]徐鶯歌.通情,動情智慧課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情感教育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