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現在的問題是“老字號”與消費者之間的血肉聯系被隔斷了。因此“老字號”要通過新的方式、新的渠道重建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
一把擁有300余年歷史的“張小泉剪刀”,就其知名度而言,在今天的國人眼中還比不過一把不到百年歷史的“瑞士軍刀”。原因何在?本就印有民族符號并懷揣赤誠匠心的“老字號”,怎樣才能在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贏回消費者心中的消費選擇權?在市場經濟以及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過程中,國內上千家“老字號”企業又該如何自籌籌碼,走出國門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民生周刊》記者觀察發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上述話題不僅引發一些代表委員思考、熱議,同時也吸引了來自會場之外各界人士的積極討論。一時間,“老字號”這個在國人記憶長河里安然若素地漂流了許久的歷史詞匯,在與新的挑戰和新的歷史機遇發生碰撞后,似乎需加以更新、更富時代內涵的腳注,才能澎湃出與現代制造業吻合的方法與路徑。
有分析指出,“老字號”之所以成為今年兩會會場內外的熱點話題,與《政府工作報告》“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的提法不無關聯。
會場內外一致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老字號”應是勇氣和自信并存,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打造自主知識產權民族經濟的重要力量;要讓消費者重識“老字號”的質量之魂與匠者之心,并通過不斷創新來適應消費升級,引導品牌價值全面回歸,進而成為“中國品牌”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籌碼。
“老字號”是“中國匠心”傳承者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場內的代表委員還是場外的各界人士,在熱議上述話題時,首先對“老字號”給予了高度肯定。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袁仁國認為,“老字號”既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民族工商業的精華,也是中國百年商業大潮中大浪淘沙留下的珍品。
食品行業領域專家馮則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老字號歷史悠久且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不但傳承了獨特的產品、技藝、質量、服務,還承載吃苦耐勞、勤勤懇懇、誠實守信的‘匠心美德,是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p>
而在會場之外,北京二商東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唐俊杰則認為,“‘老字號是我們優秀文化和傳統商業的代表,具有不可再生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p>
同樣是在會場之外,作為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健在受訪時說:“我們的民族品牌,尤其是‘老字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向社會傳播傳統文化的載體?!?/p>
廣藥集團董事長李楚源與張健的看法基本一致。在他看來,“老字號”凝結的是民族智慧、傳承了百年精粹,除此之外,它還是振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力軍。”
重建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
除了肯定“老字號”傳承和發揚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藝之外,會場內外所形成的另一個共識是,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老字號”還要順應消費需要,在產品、服務、文化上不斷創新,以期迎合消費者的新需求,并借此重建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
作為媒體人,陳凱星在談及自己的觀點時就認為,“老字號”要創新,就必須要解決跟消費者的溝通。他指出:“現在的問題是老字號與消費者之間的血肉聯系被隔斷了。因此老字號要通過新的方式、新的渠道重建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p>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培羅蒙西服公司總經理金建華同樣認為,民族品牌是“企業”加上“產品”的綜合體。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管理能力、自主品牌對市場的營銷能力等,這些環節緊緊相扣,一環也不能少。
然而,讓金建華不無憂慮的是,由于許多國產“老字號”甚至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導致“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研發、質量、檔次等方面相對滯后,就難以適應國際市場變化?!?/p>
“與國外成熟的市場相比,我們的市場經濟之路還顯得太短。國外成熟的品牌有不同的產品線,適應不同消費人群有不同的宣傳方式,我們的‘老字號 在這方面的探索還要加強?!睆埥√嵝颜f。
他強調,“老字號”核心是產品,產品上附加的是品牌,宣傳應緊緊圍繞產品,而不是空洞地講述企業業績?!白屜M者重識‘老字號,企業內外形象就要建立在消費主體認可的基礎之上?!彼f。
李楚源則認為, “一方面,‘老字號企業應該沿襲工匠精神,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高匹配度的產品;另一方面,消費者應該理性消費,購買優質產品,而非盲目追求低價或是購買國外奢侈品?!?/p>
在李楚源看來,“老字號”雖然擁有上百年歷史,但無論是其傳承的精湛工藝,還是其使用的天然原材料都是現在人們所崇尚的。
“‘老字號應該作為一種時尚的文化給予弘揚,這也是‘老字號企業要向更多消費者傳遞的信息?!彼麖娬{說。
用鳳凰涅槃的勇氣“走出去”
事實上,幾百年來產品品質一直都是“老字號”品牌價值的化身,亦是“中國匠心”靈魂的符號。然而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1128家,有一定規模、效益相對較好的占20%~30%,多數經營情況欠佳。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分析認為,由于中國工業化起步較晚,大多數老字號仍是中醫藥、食品、絲綢等傳統行業,世界認知度不高。此外,諸多像“張小泉剪刀”這樣的“老字號”走出去渠道建設不夠,沒有跟上現代制造業的發展。
“‘匠心如何融入現代制造業,是‘老字號亟須解決的問題?!比珖f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說,老字號要通過“匠心巧思”推動技術更新、品牌發展,不能因循守舊,倚“老”賣老。
原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商業聯合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張志剛近日指出,當前正值“老字號”創新發展的最佳時期,“老字號”的創新發展需要全方位多渠道支持。對“老字號”企業來說,無論是做小做精還是做大做強一定要制定自己的目標,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老字號企業也要有鳳凰涅槃的勇氣和發展自信,通過銷售渠道走出去,帶動中國文化和中國價值走向世界?!痹瑏喎钦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