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靈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理念的不斷變化,傳統的教育制約著教育的快速發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戰,從高考方式、學校管理、課堂組織形式和教育評價等都要進行變革。作為站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我們該做何準備才能勝任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呢?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這是適應教育事業發展、勝任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認為,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素質,特別是學科情感方面的培養則是勝任新課程改革的首要的重要環節。
情感,指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積極的情感能使一個人處于愉快的情緒狀態中,反應敏捷;而消極的情感則使人的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可見,情感對學生認知活動中的智力操作影響很大,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對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學生思想知識的不斷開拓,教師的學科情感尤為重要。
傳統的教學,長期以來由于受特殊認知模式的影響,認為課堂教學是純粹的知識傳授,我講你聽,我板書你筆記,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認識和內心體驗,而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高中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歷史課課程,內容包括近代現代史、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等學科。所學的基本觀點、原理對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理解、分析社會現象,特別是幫助自身成長提供了很多現實性的幫助,是一門具有時代感、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學科。教師在講授課程時應不斷地對學生強化此觀點,不能讓學生誤以為這是一門“講條條、背條條、考條條”的僵死的學科。講授時應緊密結合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實例,教會學生實實在在的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后可能產生的正面效應。如:在哲學課的教學中,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世界觀,就能解決多少生活中困惑的問題,甚至歷屆高考的語文作文題都以哲學原理作為題材或理論依據;再如學會“兩分法”能使自己明顯地感覺到成熟了、理智了。這樣的教學,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明顯增強,學科興趣油然而生。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同時,要增強學科學習動力,重視師生的人際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擴大學科親情的重要因素。師生情誼深厚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可忽視的的一個重要心理條件。“親其師而信其道”,良好的師生情誼有利于保持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學生將會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教師的人格魅力將會積極影響學生,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會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師生之間的情感會對其交往活動和關系產生直接作用,最終影響教學和教育的效果。教師應重視師生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發學生良好的情感,創設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以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學習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到另一個腦袋里,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新課程標準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強了人文性,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重視學生道德主體性發展。這就要求中學思想政治教師具有相當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特別重視情感對學生的激勵作用,要用自己熱愛學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學生的情感火焰,這對中學生尤其重要。教師要善于觀察和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并針對某些進步或成功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表揚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如口頭、書面、點頭、微笑等;范圍可拓寬,如:考試、作業、筆記、回答問題。適當的表揚如同給學生注入了興奮劑,學生由此獲得前進的動力。在這里,情感就是熱愛、信任、尊重。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現在教師的語氣語調里,表現在他的每一個手勢里,表現在對每一個學生關愛的眼神里,也表現在每一塊臉上的肌肉活動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信息,這種信息,能調動學生的正性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能吝嗇對學生付出愛與情感,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歷史課教學背靠的是社會大舞臺,面對的是時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圍墻”隔不斷課堂和社會的聯系,社會生活節奏變快,社會現象、形勢風云變幻,課本內容往往使學生缺乏新鮮感。中學生關心社會,思索人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感興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會現實問題設計教學,在教學中引用社會生活新鮮事例,尤其是聯系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確對待,不僅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引發學生思想共鳴和師生“思維共振”的重要途徑。如現時期,人們對中國的非主體地位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收入差距拉大問題、腐敗問題、臺灣問題等。對于這些問題學生非常關心,限于認識水平又難以搞清楚。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從我國國情出發,用辯證的觀點,正面引導和教育學生,堅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景一片光明。從高考來看,命題涉及社會熱點的程度在加強,這也要求歷史教師在設計教案時,緊密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國際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搞好問題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就是意味著教師要花大量時間精力關注時政,挖掘熱點,要求教師具有對社會、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歷史教師不能滿足現有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堅持與時俱進精神,開拓創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實教育人”的原則,針對學生好說、好動、好參與的特點,做到講解與討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動腦與動手結合,動腦與動口結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實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學中適應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變換教學方式,貫徹教學新理念,提高教學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充滿感情的事業、充滿愛的事業,如果把教育變成枯燥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而且用分數去激化其中的厲害關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須的情感素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過程之外,教育就會出現巨大的危機。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樣,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動之以情,學生會之以情。由無數“情”的操作而綜合為“情操”的生成,達到心靈與心靈的耦合。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育的目標就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