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海
在教學教育工作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發現孩子們總是潛藏著這樣或那樣的錯, 有時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盡管一次又一次地對他們苦口婆心地說教,指出他們的錯誤,反復強調他們改正錯誤,結果還是不如人意:不是“好景不長”,就是“舊病復發”。這可是許多同仁志士的共識。為此,我們作為孩子們的“領路人”,就得想方設法換個方向,引領孩子們徹底走出誤區。茲依本人之愿,把我從教多年引領孩子們走出誤區的事實以及點滴心路歷程與同行們分享,期望群策群力,共同為發展教育事業而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實例一:我在教學孩子們讀寫數時,曾經這樣引導他們記住讀寫數的要領:讀數時,要寫“讀作”,再寫冒號,然后用漢字寫出數字的讀法;寫數時,先寫“寫作”,再寫冒號,然后按“寫作”“左邊的漢字用數字寫出來,經過多次強化和示范后,讓學生嘗試做練習,結果孩子的練習當中,無論是讀數還是寫數,都出現一半寫漢字一半寫數字的現象。后來我不得不把讀寫數的要領編成如此的口訣:“讀漢字,寫數字”,并讓孩子們熟讀成誦,然后再讓他們嘗試練習,結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能夠規范地完成練習,依然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孩子出現半寫漢字半寫數字的現象。面對這種現象的再度出現,我簡直有點懊羞成怒了,但轉念一想,掌握知識的要領可不是怒得出來的,于是在評點練習的時候,我非常沉得住氣,理智地思索:該以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孩子們的注意,緊記住讀寫數的要領不再出錯呢?幾經思索,我終于想出了這樣的打比方的形式指出孩子們的練習的錯。我先啟發性地提問:“孩子們,我們該在什么時候穿棉衣?”“冬天。”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道。“那我們又該在什么時候穿涼鞋呀?”“夏天”。孩子們毫不猶豫地答道。此時此刻,我不失時機地板書我巡視學生讀寫數練習時發現的典型出錯的題:2785讀作2萬七千8百二十五,五千零三十七寫作:5030七。“請同學們看,”我說,“像這樣的練習,就像一個人在冬天身穿棉衣腳穿涼鞋,又像在夏天腳穿涼鞋身穿棉衣。”“啊哈哈……”孩子們樂了。不言而喻,孩子們恍然大悟,發現了練習的弊病。“趕緊檢查自己剛才的練習,如果有類似這樣的錯,立刻改正。”我趁機提醒,然后稍等片刻。我特意巡視剛才練習有誤的那部分學生的改正狀況,果然他們全然改對了。事后,我布置學生做有關讀寫數的作業然后批改,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因為學生作業的準確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教學實例二:記得我實施加減法筆算教學時曾經有過這樣的歷程。學生進行筆算加法的練習還是好端端的,可是實施筆算減法教學后,讓學生做練習,結果學生的練習當中,有部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本是一道多位數減多位數的筆算題,有的學生竟然是這樣做:被減數的個位加減數的個位,十位加十位,依次算出和,然后計算到百位時才發現減號在旁邊,于是才知道用被減數的百位數減去減數百位上的數算出差,就這樣完成一道題。我真的不知氣從哪出來,但還是強忍住 了,然后把學生的錯題“傳真”到黑板上,隨即叫孩子們暫停練習,專注黑扳上的這一道題:
821
- 715
————
136
“這是一道算錯的題,”我明確地邊指邊說,“誰知道這道題為什么錯成這樣?”孩子們紛紛把目光鎖定在這道題上沉默了片刻,又紛紛舉起了手。我隨意從舉手的學生中,指名上來說明錯誤的原因后,首先贊揚這名同學是個高明的“醫生”。然后這樣小結道:“我們穿的同一件衣服不能左邊是長袖而右邊是短袖。”(教室里一片嘩然,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又樂開了。)從此以后,孩子們進行筆算加減法練習時,很注意看清楚運算符號再計算,很少再出現類似這樣的錯。
教學實例三:我在教孩子們提問并解決數學問題這一個知識板塊時,曾如此按部就班地引導孩子們歸納出以下3個步驟:
1.看信息,提問題。
2.看問題列算式,算答案。
3.看得數答問題。
一切看似做得“天衣無縫”,可是在孩子們的實戰練習中,有先列了算式再提數學問題的,有答了問題再列算式的,還有的干脆不提問題就列式解答的。我一一把他們錯的類型都板書到黑板上,然后依舊叫孩子們逐一審視,找出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后我才作小結向孩子們質問:“穿了鞋子再穿襪子,行嗎?只穿襪子不穿鞋子走路好嗎?”這可把孩子們逗樂了,與此同時,他們深刻地意識到,做先提問題再解答之類的練習時,條理化、完整化地解答是很必要的。在作業檢測的過程中,學生犯類似這樣不講次序的錯果然大大減少了。
教學實例四:記得我最初教孩子們認識“>”和“<”時,曾經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開口向左,是大于號,表示左邊的數大于右邊的數,開口向右是小于號,表示左邊的數小于右邊的數。學生對此也倒背如流。但他們在做分析兩個數的大小關系然后填上合適的符號這類練習時,除了左右兩邊的數量相等的習題選對率較高外,左右兩邊數量不相等的時候,孩子們選錯符號來連接表示大小關系,令人出乎意料。我真的感到吃力不討好。我在反思:是孩子們不懂得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還是依然不確切理解“>”和“<”的含義呢?我得“對癥下藥”。于是我特意找來了這批“后進生”,不斷地出示一左一右不一樣大小的兩個數,讓他們口頭說出誰大誰小,結果很令我吃驚。孩子們竟能快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我立刻意識到孩子們的癥結所在,他們是不會用“>”和“<”。因此,我索性告訴他們道:“大開口,永遠跟著大數走。”孩子們終于茅塞頓開,很快就把錯的作業改正了。這一句帶有押韻而又形象的話語,可成了孩子們的法寶。后來在班里推廣傳誦,大凡孩子們做選擇“>”和“<”或“=”填空的練習時,近乎“百發百中”。
事實表明,換個方向引領孩子,就好像給了孩子們一面十分鮮明的“旗幟”,又仿佛賦予孩子們一個個閃耀的“路標”,會奇跡般地讓孩子們“少走彎路”,“不再迷路”,以致“走出誤區”,會讓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更精彩!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