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種認識在我們語文教學中已形成經典性的共識,對于我們現代語文教學,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而培養閱讀能力,首先是從朗讀訓練入手的。朗讀作為出聲的閱讀來講,它的培養不光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更是發展小學生言語學習能力,促進其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我認為要訓練學生朗讀,應引導學生做到情韻交融。
一、抓朗讀的情韻因素
1.抓漢字“音、形、義”結合,使學生讀得正確
低年級學生朗讀課文時出現誤讀、多讀、少讀、倒讀、跳讀等錯讀現象,固然與其低年級年齡特點、認知特點有關,但是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出現錯誤朗讀的根本原因一是“音”的問題,學生文字讀音不準確甚至不正確,二是“形”的問題,學生對某些文字根本就不認識,或認識偏差,三是“義”的問題,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文字的意義。試想學生存在字詞障礙,怎么能把課文讀得正確呢?如一年級學生朗讀《神奇的塔》中“多美的塔,就像一盞明亮的宮燈”中的“宮燈”,有部分學生就將“宮燈”誤讀為“光燈”。這就是學生未正確認識“宮”字或未理解“宮燈”的意義,產生了朗讀時的主觀猜想臆造。又如,有的學生讀《秋天到了》第一段“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了)。”最后一句多讀了一個“了”字,這是學生受前兩句末尾“了”字的影響順口所形成的,一字之差,偏離了課文的原意。所以,我們在朗讀教學時要把“音、形、義”三者統一起來,讓學生讀得正確。
2.抓詞句的“連、順”關系,使學生讀得流利
培養低年級學生流利地朗讀,必須訓練學生朗讀課文時“連貫”,不要停停讀讀,結結巴巴,要求學生逐行掃視朗讀,不能指一個讀一個,看一個讀一個;另外,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按順序,不能多讀、漏讀、倒讀、跳讀。注意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連、順”關系,控制好語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3.抓文中“停頓、輕重、抑揚”特征,使學生讀得有感情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是在有了正確、流利的朗讀基礎上形成的,也是語文朗讀的最高要求。朗讀時把文中蘊含的情韻表現出來,使聽者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共鳴。感情朗讀需要在領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并通過“停頓、重音、轉承”等朗讀技巧加以表現和渲染。抑揚頓挫地朗讀可以培養學生領悟課文思想感情和表情達意的能力。
二、抓朗讀訓練指導
1.在朗讀內容上作指導
(1)范讀引導:低年級學生模仿力、可塑性較強,我們采用“先入為主”的方式,規范正確的范讀,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較深的印象,形成一種朗讀定式,起到導向作用。
(2)掃清字詞障礙:我們應對學生朗讀時的發音不準、讀錯別字、添字、漏字、倒句、跳句等問題及時糾正指導,反復指導學生發準每個音,讀清每個字詞,必要時采取逐句領讀的方式進行糾正。
(3)指導理解字義:讓學生明白字詞的意義,只有正確地理解了課文的意義,朗讀時才可能朗朗上口,流暢生動。
2.在朗讀訓練形式上作指導
(1)訓練有序列:我們對學生朗讀訓練應是由詞、句訓練到段的訓練。先訓練學生讀準讀好字詞,再聯詞成句,聯句成段,逐個訓練,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定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如進行“友,朋友,葉青和方方是好朋友”的朗讀訓練。
(2)朗讀形式多樣:采用老師引讀、領讀、個別分角色朗讀、配樂配圖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
(3)反復朗讀,鞏固形成。指導學生多讀多練,形成語感,在頭腦中不斷刺激、鞏固。
3.在朗讀技巧上作指導
(1)引導學生恰當地停頓。
如,教學古詩《鵝》,引導學生朗讀時作這樣的停頓。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學生聲情并茂。教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我們頭腦中浮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長著白色羽毛的鵝浮在綠色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水,緩緩向前移動,這只鵝真美啊!學生作恰當的停頓后,不僅正確地理解了詩句意思,也把作者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2)引導學生讀出重音。
如教學《愛爸爸媽媽》一課時,引導學生注意加點字的重音。“媽媽笑了,田方也笑了。”“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從兩個“笑”字重讀中,學生體會到田方是個懂事的孩子。
(3)引導學生“抑、揚”。
在教學《比尾巴》時,讀問句時,指導學生語氣要上揚;讀答句時,語氣要平緩、肯定。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書聲瑯瑯,情韻交融”已成為學生朗讀的風氣,學生的語感得到了培養,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養成了良好的朗讀習慣,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丹丹.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策略初探[J].學苑教育,2015(19).
[2]陳虹.怎樣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課文[J].云南教育,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