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峰
數學作為小學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門學科,它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且時刻考驗著小學生的理解性。從以往的教學來看,在課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思考得少,老師和學生的課堂交流也少,老師問什么,學生答什么,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缺少了很多探索過程,也讓他們難以發展自己的個性。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應該把“從問答走向對話”這種基本理念應用到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變得更自由,同時老師也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創新,給予他們啟迪、激勵和力量,引導他們自主地學習,在給學生帶來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注重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對話教學可以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在課堂中引入對話教學很有必要,接下來,我就以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從問答走向對話展開討論。
一、從課本問答走向與課本的對話
學生最先接觸到的就是數學課本,數學課本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讓學生能了解到方方面面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多種能力。然而,課本上的知識主要以問題的形式為主,學生學習課本就是單純地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學習方式往往會禁錮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只會答問題而不會自己從中創造問題。因此,學生要善于與課本教材進行“對話”,從對話的過程中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進而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提倡學生先自學課本,讓他們從課本中尋找出知識間的因果關系,深入體會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此來透徹地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在“圓的周長”這節課的教學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課本的自主學習,學生經過自己的測量、分析和計算對圓周率的概念有了理解,并能得到圓周率的值,對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與課本教材進行對話,接下來學生在與課本知識進行交流時,會發現圓周率那一長串數字很神奇,同時也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心生崇拜之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發現圓周率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有好幾種,他們會產生這樣的疑惑:“祖沖之也是用這幾種方法計算出圓周率的嗎?”老師應該這樣回答:“我也弄不清這個問題,那么讓我們一起回歸課本,與課本進行對話,共同探討這一問題,可以嗎?”在這一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學生與課本的對話,同時通過對話與教材反思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
二、從學生間問答走向學生間的對話
學生之間進行對話就是為了要相互學習,從而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由此看來,進行學生與學生間的對話很有必要。學生的共同語言會有很多,通過彼此間的交流與學習會讓他們產生共鳴,找到樂趣。并且,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他們也能更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在課堂上,可以實施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等形式,要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的交流不僅是給老師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自己能夠通過對話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例如,在“升與毫升”這節課的教學中,老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去交流應該怎樣理解升與毫升的概念。把學生分組后,小組間進行討論,他們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有關升與毫升的瓶瓶罐罐,可以利用這些瓶罐的容量來進行測量產生“升與毫升”的認識觀念。然后學生又經過交流發現問題:“升與毫升間有什么關系呢?”這時有的學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記錄下家里這些瓶罐的容量,然后再測量去掉一部分液體的容量。”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把操作、交流和思維結合在一起,把數學知識從抽象變具體,同時在對話中,小組間進行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他們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除此之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且學會利用多種方法去探索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從師生間的問答走向師生間的對話
師生間的對話是數學教學的前提。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基本上都以老師為主要支配者,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總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難以沖破老師的思想牢籠,因此,我們應該轉變傳統的“提問應答式”教學模式,提倡老師與學生間多進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態度要親切,注意使用商量性的語言,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接觸,構建和諧的朋友關系,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的教學時,老師可以先這些開始對話:“大家對四邊形感興趣嗎?你們都知道的都有哪些四邊形呢?”這時學生興奮起來,全身投入并且積極思考。然后老師讓他們去思考怎么樣去計算這些四邊形的面積,隨后學生會細心地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沒有學過,這時,他們會疑惑問老師:“怎么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在這樣的對話交流下,老師很順利地引入了新課的教學,在對話中構建他們的知識,同時也讓他們對舊知識加強了鞏固。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老師要注重對話教學,為學生創造交流的空間,養成他們進行對話的習慣,讓他們在與課本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新忠.讓“對話”走進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學習,2014.
[2]徐潑.從提問走向對話[M].上海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