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順利
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安徽黃山 245041
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萬順利
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安徽黃山 245041
隨著環保事業的發展,高質量的環保專業型人才需求量不斷變大。本文綜述了我國不同層次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并結合結果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從而為各高校的環境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鑒。
環境科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近二三十年來發展極為迅速。自20世紀90代以來,全國相繼有200多所高校開設了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專業畢業生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環保行業對于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能在生產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而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普遍存在著缺乏實際工程經歷、動手能力差的特點。因此,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質量與社會需求類型的矛盾不斷加劇。這一現象也引起了高校的重視,很多高校均在積極的探索著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設計,以期培養出更吻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本文綜述了國內不同層次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在環境科學專業培養模式上所做的改革,并做了簡單評述及思考,從而為正在探索以及將要進行專業培養模式改革的高校提供借鑒。
該類高校定位為培養高端的研發型科技人才,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需要,也在積極的探索培養模式的改革。同濟大學根據專業培養方案,以培養理科學生的工程素養與面向實踐的創新意識為目標,構建了理工相融的大學環境科學專業認識實習教學體系。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一是建設多元化認識實習基地,直觀性強、可操作運行的仿真模型深化了學生對實際工程的理解;二是建設研究型認識實習項目,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及示范工程中,增加學生對科研動態及本專業發展趨勢的把握;三是建設數字化認識實習教學視頻,典型工程視頻的觀看可使學生直觀的了解廢水的處理流程、工藝及構筑物的結構等;四是建設認識實習考評機制,根據重點突出、易于操作及激勵學生的原則,通過一系列途徑構建學生認識實習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并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以考察認識實習的效果;五是延伸認知實習成果,成績顯著的學生可繼續深入研究與調查,參加學院社會實踐和創新實驗獎學金的評選或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發表學術論文[1]。同濟大學構建的認識實習教學體系,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同時通過新鮮事物的刺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北京林業大學充分認識到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加強實踐能力的迫切性,故結合該校教學水平、地理條件等對環境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改革,在實踐課程體系建設上,將傳統的以生態學為主的課程體系轉型為以環境科學、污染控制工程為主,兼顧生態學、林學特征的課程體系,以形成北京林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頗具特色的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在實驗教學建設上主要做了三點改革:一是重新設定了實驗內容,內容上既注重傳統技能的培訓,又關注環境科學的最新進展,提高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增加了實驗學時。二是實驗、實習工作中加強了教師的參與,借助理論課教師的前沿性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實驗項目。三是分階段建設開放型實驗室,為學生提高更好的訓練條件。該校環境科學專業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通過與北京著名高校與研究所配合,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2]。陜西師范大學對環境科學課程體系中的化學課程設置做了重要改革,將化學課程的學時比例提高至19%,這不僅為后續課程環境監測、環境工程、水及大氣等污染控制課程、見習實習課程、綜合性、開放性、設計性實驗、畢業論文設計和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符合我國目前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和社會的需求[3]。
省屬一般高校重點培養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為適應社會發展,該類高校也積極的開展應用型培養模式的改革。南昌航空工業學院也在積極的探索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改革,他們改革授課形式,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改為講座式教學和實例教學,同時也對考試形式進行了改革,無論教學模式還是考試形式的改革都使得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更加貼近于實際,為實際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重慶文理學院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了環境治理工程和環境監測與評價2個方向模塊,環境治理工程方向模塊主要開設環境工程方面的基礎課程,該模塊的設置可培養學生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工程中問題的能力,以增加畢業生的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環境監測與評價模塊的設置是為了適應社會對應用型環境監測人才和環境影響評價人才的需求,增加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該校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比例高達46.2%,同時學校還將把職業技能訓練及職業資格證書納入教學計劃中,并計入相應學分。重慶文理學院的課程體系很好的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相應的模塊學習,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增強。高比例的實踐教學環節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改革符合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5]。三峽學院為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加強了畢業論文各個環節的指導工作。通過畢業論文的嚴格訓練,學生不僅理論知識得到了鞏固,實際動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均顯著提高,且寫作及答辯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為以后的論文指導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6]。
就業形勢的嚴峻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促使各個高校深刻認識到培養社會吻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紛紛投身于自身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熱潮中,但很多高校,特別是省屬一般高校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辦學定位不夠明確,培養方案不盡合理
對社會需求型人才的培養機制認識不足,理解不深,課程繁重,且基礎教育課程學分比例過大,開設課程種類較多,專業教育課程以理論課為主,實驗及實踐環節所占比重不足,且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基礎教學設施不完善
由于教育經費不足,很多高校現仍采用大班教學,效果較差,且實驗室的實驗設備及實驗場地遠遠不足,無法保證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
現大多數高校的教學方式還主要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主,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消化。
(四)實習、實訓基地不足
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對口實習、實訓基地過少,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社會生產相結合。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高校應結合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培養模式改革,采取必要的手段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如:結合自身條件,合理借鑒其他學校的辦學思想,明確自身辦學目標,根據社會需求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不斷完善培養方案;教師可嘗試討論式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利用視頻、模型等豐富課程內容,使所講解內容更加直觀、易于理解,多講解實用性的知識點,生僻的理論性內容少講甚至于不講;應有計劃、有步驟的投入基礎教學設施,先投入關鍵性的教學設備、設施,再逐步完善其他設施。若條件允許可嘗試小班制教學,并不斷積累經驗;應拓展實習基地,努力將所處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環保相關企事業單位納為專業校外實習基地,要不斷加強與校外實習基地的深層次的聯系和協作,使各實習基地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環節中,為學生的培養建言獻策。
各層次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均在積極的探索著適合自身需要的專業培養改革方案,以適應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總體來說,各高校均將提高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動手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方面放在了改革的首位,故而加大了實習、實踐環節的學時比例。當然,高校在改革過程中一定要探索適合自身的改革方案,不能生搬硬套。改革之路是漫長的,但只要積極的學習、思考,就一定能適應社會的要求。
[1]黃菊文,賀文智,徐竟成,等.環境科學專業認識實習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165-167.
[2]王毅力,張征,梁文艷,等.北京林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思考 [J].中國林業教育,2007,2,10-13.
[3]李小平,馮琳娜,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化學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46-150.
[4]熊輝,張秋根.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教改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4,2,109-110.
[5]曹優明,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0,29(4),86-90.
[6]余順慧,何立平,付川.加強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培養高素質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J].2011,10(1),73-74.
萬順利,1987-,男,安徽省霍邱縣人,助教,從事環境污染控制科研教學工作。
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2015sjjd022);黃山學院教研項目(2015JXYJ18);校級質量工程項目(2014sjj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