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銳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8
廣西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才發展初探
侯 銳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8
經濟發展,帶來了文化娛樂產業的迅速發展。電視媒體的收視“三巨頭”分別是:新聞、電視劇、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作為“三巨頭”之一的綜藝娛樂節目,占據周末的黃金時段,可見它舉足輕重的地位。全民娛樂時代大背景下,“得娛樂者得天下”,電視媒體不惜花下重金來打造自己的綜藝娛樂節目。廣西的傳媒業相對落后,如何在“娛樂天下”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需要媒體根據地方特點,發展綜藝娛樂節目。作為節目的直接呈現者,主持人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走品牌化道路。
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廣西本土特色;品牌化;高校人才培養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生活享受,媒體在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性作用。受眾的審美水平提高對傳媒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媒領域已不再僅僅是當初信息的傳遞者,它將更多的為受眾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現代電視媒體的收視“三巨頭”分別是:新聞、電視劇、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作為“三巨頭”之一的綜藝娛樂節目,占據著周末的黃金時段,可見它舉足輕重的地位。全民娛樂時代的大背景下,“得娛樂者得天下”,電視媒體不惜花下重金來打造綜藝娛樂節目。國內外媒體在利益驅動的大背景下,對綜藝節目的推陳出新,速度極快。在研究欄目的同時,對主持人的定位和要求也日益嚴格。
廣西地處西南,屬于西部大開發城市,媒體發展較落后,本身的綜藝娛樂節目數量有限,如何借鑒別人的節目,本土化發展自我節目,走特色之路,提高收視率是發展的關鍵。同時要推出自己的主持人,把主持人的發展趨勢找準,主持人品牌化,構建自己的綜藝娛樂主持人才體系。
廣西媒體作為媒體發展起步較晚的地區之一,本身的綜藝娛樂節目有限,如何贏得收視率,首先要準確理解綜藝娛樂節目的含義,找準自己的節目發展定位。
(一)綜藝娛樂節目定義
朱羽君教授曾這樣說“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是通過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眾參與,在互相交流中形成一種娛樂氛圍的節目形態。單純以娛樂性,趣味性和消遣性為突出特點的節目”。綜藝娛樂節目主要以受眾的需求為導向,滿足和豐富了受眾的心靈和精神上的渴望,促使人們提高生活的質量,也很大程度的引領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各地電視媒體的綜藝娛樂節目,也根據自己的特點找定位。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綜藝晚會類節目:其主要特點是“明星+表演”各地的主題晚會最具有這類的代表性;(2)綜藝游戲節目:此類節目以“明星+游戲+觀眾”“觀眾+游戲+巨獎”為主要的創作形式,也是最受受眾關注的節目,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深圳衛視的《年代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擁有較為固定的收視群,成為周末受眾守候的娛樂節目;(3)真人秀類節目:又可分為明星真人秀和百姓真人秀,以舞臺表演或節目游戲形式呈現,讓受眾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明星也使自身有了更好的展現舞臺。
(二)廣西綜藝娛樂節目的定位發展
我國的綜藝娛樂節目從80年代開始到今天的發展,最大的不同是從“我播你看”,“你說我聽”變為了觀眾參與為主“大家一起做,一起說,一起聽”,做到了放下身價,全民娛樂。廣西媒體應該看到綜藝娛樂節目的本質特點,揚長避短,根據自身的特點,打造有特設的精品欄目,讓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
1、找準自身定位,避免生搬硬套
廣西地處西南,屬于西部大開發城市,媒體發展較落后,綜藝節目的數量有限。在有限的資源里做出精品是制作團隊考慮的關鍵。不能跟風似的盲目追隨別人的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現在我國的泛娛樂現象嚴重,周末黃金時段打開電視,各大衛視的綜藝節目如法炮制,這星期在這個媒體出現的明星嘉賓,下星期又同樣出現在另外的媒體上。雷同的節目形式、內容讓觀眾手中的遙控器頻繁換臺造成了“三秒鐘效應”。
媒體自身的資源限制也會將節目的缺陷暴露無遺。從制作團隊,主持人和明星資源來說,廣西媒體不能與央視和各大衛視同日而語,必須整合有效的資源,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走特色的綜藝娛樂之路。
2、善于利用資源,打造本土化特色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主要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這些少數民族都有很久遠的民族文化且擅長歌舞,本土文化氛圍濃厚。媒體就要善于利用這樣的優勢資源,運用到綜藝娛樂當中,找到不一樣的娛樂因素。一方面滿足了本地觀眾的參與度,另一方面也將廣西本土文化在輕松娛樂的氛圍中傳遞給全國乃至全世界。
3、努力營造親和力,加強節目互動性
“親和力”是所有的電視節目中都會提及的一個詞語,在綜藝節目中與受眾處于同等地位,會讓其更加忘我的參與到節目當中去。比如在廣西臺的《超級點子》收視率一直居高,節目制作團隊在節目中就充分考慮到了節目的親和力問題,他們的節目中沒有明星,鏡頭中出現的是帶著圍裙的媽媽,演播廳也搬到了家中的廚房,打造出了在“家”吃著“媽媽”的味道,讓觀眾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提高了親和力,同時“媽媽”參與也加強了節目的互動性,說不定哪天節目就到了你家,哪天這道菜就上了你家的餐桌。最大限度的擴大了參與面,真正做到了平民電視。
4、植入網絡元素,善用新媒體資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腦、手機網絡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現也為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新媒體的節目具有更強的時效性,且因它的制作要求相對簡單,不拘于形式,所以它包括有更多的內容。廣西媒體充分的整合網絡資源為自己所用,更加貼近生活,也可以使節目更加多元化。同時利用微博、微信等大眾平臺,與受眾進行互動,交流,使受眾更加的了解節目,更加擴寬受眾面。
央視著名主持人倪萍在《日子》一書中寫道“節目主持人就是一個大家庭的主人,觀眾就是客人,不論你炒的菜是否可口,都應該讓觀眾滿意。”主持人作為一檔節目的主導者,節目宗旨的實現者,節目特性的體現者,文化節目的傳播者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為節目更好的服務。
(一)主持人個人素質能力發展
作為綜藝娛樂的主持人必須從多角度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的發揮“主人”風范。
1、提高專業能力,培養獨特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準確、清晰、圓潤、變化豐富是播音發聲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播音員主持人專業基本功的首要條件。作為方言地區綜藝娛樂節目主持更應苦練基本功。綜藝娛樂主持人以主持人身份出現,早已脫離了照本宣科的背稿主持,在節目中被賦予了充分的話語權,必須有獨特的觀察力想象力及流暢的普通話,才能更好的駕馭節目的進程,作良好的綜藝娛樂把門人。
2、擺脫羞澀,激發表現欲,做真正的娛樂者
主持人是一檔綜藝娛樂節目的精神內核和形象體現。受眾觀看娛樂節目,目的就是通過收看娛樂節目獲得娛樂放松。因此在節目中。營造輕松休閑的氛圍是娛樂主持人的目標。“自娛然后娛人”是綜藝娛樂主持人應該把握的原則。比如游戲競技類主持人,在游戲中就應像“孩子般”忘我的投入游戲,真正的感受游戲的快樂,而不是顧及形象顧及臺詞,畏手畏腳,自己假顏歡笑。這樣無法帶動嘉賓進入真正的游戲氛圍,受眾也就感受不到娛樂放松。節目達不到預期效果。
3、適度表演,把握好節目中的“秀”與“真”
所謂適度,就是要避免“不及”和“過火”。主持人要合適的把握自己的表演,不能一味的夸張模仿而不顧及節目的風格宗旨。“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電視娛樂節目是日常娛樂項目的在加工。經過包裝的綜藝娛樂節目多了幾分“秀”的色彩,使其多了幾分吸引力和觀賞性。但作為節目主持人必須真實的展示參與者的實際狀態,不能完全“秀”,把自己變成了電視劇中的主角。安徽衛視《我們的法則》就將嘉賓主持人,較為真實的搬上銀屏,讓觀眾看到了真實的嘉賓表現,近距離“接觸”嘉賓,贏得了觀眾窺視欲的消費心理。
(二)本土化創新,找到自己的個性定位
韓國、臺灣綜藝娛樂節目頗受歡迎,“韓流”“臺流”成風后,一些主持人盲目模仿港臺主持人的表現,卻沒有考慮到這樣的表現是否符合內地的文化傳統和受眾接受心理。而且很多內地的娛樂節目主持人模仿方向錯誤,沒有學到港臺主持人的機智靈活、平民化,只一味學習他們講話的腔調、一些夸張的語氣詞等等這些膚淺低俗的形式。主持人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節目的宗旨定位和自身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主持人定位。不適合本土的主持風格肯定會“水土不服”。在一期《中華情——情藝在線》節目中制片人郭霽紅邀請吳宗憲擔任主持,節目后她說“節目收視率偏低,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大家可能有點水土不服。”可見主持人還得根據本地受眾的需求,找準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如劉純燕的“金龜子頭”,竇文濤的“馬甲”,孟非的“大智若愚”都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三)主持人明星化發展,打造品牌形象
綜藝娛樂節目的主持人早已打破了“節目串聯員”身份,他們以游戲參與者、訪談者等身份融入節目之中。有些節目直接用明星擔任主持人,雖然明星沒有過硬的主持基本功,但他們已有固定的粉絲群,他們參與節目其中就帶來了一定量的觀眾。專業主持人同樣可以明星化包裝,讓其成為具有“偶像風范”的主持人,甚至是能主持、表演、唱歌、演戲的“多棲藝人”。這樣的明星形象可以讓其擁有自己的粉絲,容易被受眾接受,讓受眾有與節目“約會意識”從而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通過主持人的明星效應和社會影響力,建立媒體品牌,獲得更大的收益。
(四)建立主持群,主持人身份多元化
“主持群”是由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特點鮮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規律合在一起的一種形式。“主持群”在節目中可以最大范圍的滿足受眾需求。不同的主持人自身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受眾在節目中對主持人不同的審美要求。多人協作的主持群,也可以哄抬節目現場的氣氛,遇到突發性困難時,可以相互幫助,協作面對。
在全民娛樂時代,在“得娛樂者得天下”的媒體激烈競爭當中。廣西媒體要在觀摩中,學會借鑒,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利用本土資源優勢,完善主持人發展定位,推出品牌綜藝娛樂節目,打造綜藝娛樂明星主持。
[1]吳郁著,《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0-61頁.
[2]張頌主編,《中國播音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第39-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