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江
遼寧葫蘆島92515部隊 遼寧葫蘆島 125000
教學語言避誤的六種方法
張長江
遼寧葫蘆島92515部隊 遼寧葫蘆島 125000
教學語言是教師教授知識、啟迪智慧、塑造心靈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本文介紹了教學語言避誤的六種方法,遇生求教、糾正方言、辨別詞性、記少排多口訣記憶、單聯區分,作為一名教師要我們處處留心,注意把握漢字讀音的特點和規律,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學語言上的失誤,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實踐;方法探究;語言避誤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常因教學語言上的失誤,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并在學生面前處于尷尬境地。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偶爾為之,無傷大雅。但若經常讀錯字、說錯話,甚至被學生稱為白字先生,那問題可就嚴重了。筆者總結出教學語言避誤的六種方法,謹供大家參考。
每一種教學法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并伴隨著某種具體的目的,受到當時的語言學、心理學理論的影響,所以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各自的側重面,教師在講課或呼點學員時,時常會遇到一些不知讀音或不敢肯定讀音的生字。對此,不少人“見字讀半”,如“扈”讀“戶”、“詰”讀“吉”等,這些顯然是讀對了。但是,若將“菅(ji n)”讀為“官”、“緘(ji n)”讀為“咸”、“緱”(g u)讀為“侯”,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見字讀半”經常會鬧出笑話。采用“遇生求教”法,則可有效地避免這種口誤。一是備課中遇到生字時,千萬不要輕易放過去,應立即查閱字典,確定其正確的讀音;二是講課中遇到生字時,切不可難為情,放不下架子,應坦率地問學生:喲!這個字(姓)很少見,大家知道該怎么讀嗎?只要虛心求教,一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并避免尷尬。
方言雖不是口誤,但會給學生聽課造成很大的障礙,甚至使其對教學內容產生錯誤的理解。一些人可能認為,說了幾十年的家鄉話,很難改得了,其實,只要正確把握某一方言的特點和規律,還是可以逐漸糾正過來的。例如,南方人大多區分不開“s”與“sh”的讀音,經常將“老師”說成“老斯”,把“陜西”讀成“傘西”;在西北方言中,把“電流”說成“見流”,把“定向移動”說成“靜向移動”,則是由于分不開“j”與“d”的讀音。部分學生發不準,這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發準s、sh,j、d,我就讓學生看發音部位示意圖,找準舌尖所處的位置——硬腭的前部,叫他們先把舌尖放上去,然后再發音;又如發后鼻韻母ing,有學生不是發不到位,就是發過了,發成了i+eng,這就需要反復講解和示范,讓學生明白其發音要領舌尖接觸下齒背發i然后軟腭下降,打開鼻腔通道,同時舌根與軟腭閉合,使氣流從鼻腔透出,口形沒有明顯變化,動程不能太長,并且反復對比,多感受,克服語音缺陷。如此掌握了發音方法,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抓住這些關節點反復練習,就能有效地糾正方言,講好普通話。
有些字的發音,與其詞性有著密切關系。如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經常會用到一個詞——“粘貼”。這個詞中的“粘”字該怎么讀?很多人把握不準,此時,就要看其詞性了:當“粘”字作形容詞時,應該“nián(年)”;當“粘”字作動詞時,應讀zh n(沾)。由于“粘貼”是命令,是人與計算機的動作行為,故應讀為“zh nti”。此類情況還很多,如“處”字,作動詞時讀“ch ”(處理),作名詞時應讀“chù”(住處);再如“盛”字,作動詞時讀“chéng”(盛飯),作形容詞應讀“shèng”(茂盛);又如“彈”字,作動詞時讀“tán”(彈琴),作名詞時應讀“d?n”(導彈),等等。
漢字構詞能力非常強,有些字隨著構詞的不同,讀音也發生變化。遇到這類漢字,可只記憶其少量特殊構詞的發音。如:“單”字,它有三種讀音,分別為“d?n”、“chán”和“shàn”。在其上百個構詞中,只有作地名、姓氏時,才讀“shàn”;只有與“于”字組成“單于”時,才讀“chán”,而其他構詞均讀“d n”。可見,只要記住這兩種特殊的構詞讀音就可以了。
有不少字“形相近、音相遠”,往往讓人分不清、弄不明。對此,可將其字形特點編成口訣,以幫助區分和記憶。如:“巳”、“己”、“已三個字”,可根據其堵口情況歸納為“堵巳(sì)不堵己(j),半堵是個已(y)”;又如,“戌、戍、戎”三個字,可歸納為“橫戌(x)、點戍(shù)、十為戎(róng)”。記住了這些口訣,也就不會再讀錯字音了。
也有不少字在單用與聯用時讀音不同,可就此判定其正確的讀音。如:“逮”字,單用時讀“d i”(逮住他),聯用時則讀“dài”(逮捕);“勒”字,單用時讀“l i”(勒根繩、使勁勒),聯用是則讀“lè”(勒令、勒索、懸崖勒馬),等等。
在課堂上,教師主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只要我們處處留心,注意把握漢字讀音的特點和規律,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學語言上的失誤,提高教學質量。
[1]李書平.課堂教學語言藝術芻議.科技信息,2008(22)
[2]王秀鳳.教學語言藝術特點初探.青年文學家,2009(6)
[3]王世枚,劉先覺.教師教學語言藝術探析.繼續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