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煥鮮
田東縣朔良鎮群敏小學 廣西百色 531500
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效益探討
韋煥鮮
田東縣朔良鎮群敏小學 廣西百色 531500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帶有大量情感、具體形象和主觀色彩的學科,語文教學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情感態度等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本文將從綜合教學的全面性、相關性、層次性及探索性這幾方面探討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效益。
小學;語文教學;綜合效益;全面性
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各類課文是達成重點項目的憑借和階梯,這種教學是“圍繞重點,從扶到放”的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經過多層次的訓練,能夠初步從理解到運用。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否貫徹全面性原則,是檢驗教師的教學思想是否端正的分水嶺。所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面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面向全體學生
語文課堂教學要保證好、中、差的三類學生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能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的各項活動,使他們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習得、有所提高、有所發展。要克服過去“尖子”教學與“英才”教學的片面性、單一性做法的影響。中小學教育是打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更是基礎的基礎,教師要把小學語文教學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著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
(二)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發展
語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與全面提高素質不能以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顧學生興趣特長、壓抑學生創造個性為代價,而必須在整體培養和全面提高的基礎上開發學生的差異“資源”,對學生實施優勢教育,把教育者的著眼點從死盯書本與分數的“應試教育”引向研究學生心理特長的素質發展教育,使有某些天賦和特長的學生都能學有所長。
(三)學生個體全面素質的提高
要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教育,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努力克服以分數為唯一目標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長期效益,對他們終身負責,實施整體培養,使之能滿足進一步深造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互相聯系的。以重點訓練項目為核心的整體教學也是這樣,它與各類課文、非重點訓練項目及其它語文基本功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1.要處理好重點訓練項目與講讀課文的關系。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方法的習得、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表達能力的形成,都以講讀課文為主要憑借,它起著范例、引路的作用。
誠如葉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樣:“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現代教育培養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要具備獨立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知識和能力的發展雖不是同步與成正相關的,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
2.要處理好重點訓練項目與非重點訓練項目的關系。重點訓練項目的是動態的、變化的,在這個單元是重點,到下一單元就可能轉化為非重點項目。
3.要處理好重點訓練項目與其他語文基本功的關系。重點訓練項目的訓練,必須以字詞句段篇訓練為基礎閱讀教學訓練的內容是訓練語言,即訓練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理解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而是以此為例,讓學生形成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憑借課文內容,訓練語言運用,把原來單純的理解訓練轉換成表達訓練,讓學生把理解的東西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重點訓練項目的目標達成,除了具有相關性,還具有層次性的特點。一個訓練重點項目,需要經過三個教學層次方能告一段落。
第一個層次是訓練方法的指導。如前所提,這個任務責無旁貸地要落在講讀課文的“肩上”。講讀課文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與把握重點訓練項目的訓練方法。例如,六年制第九冊第五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詳寫和略寫》。
第二個層次是運用與鞏固從講讀課文學到的讀寫知識。閱讀課文是由講讀向獨立閱讀過渡的憑借,它與講讀課文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閱讀課文主要是為了復習、鞏固和運用在講讀課文的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和閱讀方法,并通過訓練轉化為技能,它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練習在講讀課上學到的有關重點訓練項目的知識。
第三個層次是總結與提高,將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讀寫例話”是介紹讀寫方面的知識短文,它的任務是介紹本組教材的讀寫知識點,即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這是自學內容,應放手讓學生自學,先讓學生閱讀“知識短文”,將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后讓學生獨立進行閱讀或寫作訓練的實踐。
在小學語文整體教學這塊“領地”上,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去探求、去發現。筆者認為,探索的重心是:著力于課堂教學整體效益的提高,提高每節課的效率,努力以高效益實現“減負”與提高質量的統一。
[1]李志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新課程,山西新聞出版集團,2017,3.
[2]柳昌鵠.小學語文教學初探.教與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7.
[3]馬麗.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教育:綜合,2015(13):107-109.
[4]楊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和課堂教學技巧[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6(9):29-29.
[5]陳莉.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創新[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1):23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