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
(池州學院音樂與教育學院,安徽池州247000)
將碎片組合在一起
——池州羅城民歌田野調查引發的思考
徐陽
(池州學院音樂與教育學院,安徽池州247000)
池州羅城民歌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然而在筆者多次實地田野調查及訪談中發現其亦如殘編裂簡支離繁碎,以此陳列五個碎片。本文分析如何將這些碎片組合在一起,促進羅城民歌保護、發展、延續,并體現其自我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共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羅城民歌;田野調查;碎片;組合
池州羅城民歌是流傳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一帶的田野民間民歌,與安徽北部的花鼓燈,享有“南歌北舞”的美譽,據相關史料記載及民間傳說推溯,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唐宋年間。新中國成立后,新民歌運動的開展為羅城民歌的興盛帶來飛躍,三次入選到全國第三、四、五屆文代會上演出和展示,受到國家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贊許和肯定,引起了國內眾多知名文藝學者和一線媒體機構的關注,并將羅城民歌譯成14個國家語言向港、澳、臺和世界各國華僑廣播宣傳,從而吸引了德國柏林音樂學院學者的訪問、美國攝制組、臺灣攝制組及香港影片公司前來拍攝電視藝術專題片和制作影視插曲等。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不斷重視,2007年,池州市政府將羅城民歌藝術以“貴池民歌”的名稱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隨后的發展和保護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昔日的榮譽曇花一現,現今的存在如同文化歷史見證般擺設,在筆者多次實地田野調查及訪談中發現羅城民歌亦如殘編裂簡,支離繁碎。
“羅城民歌文化資源豐富”,這是在目前所搜集和整理到的文本音像資料中都要出現的一句定語,然而在具體內容及資源數量的呈現上確是東零西落,文化缺失現象嚴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早期研究資料遺失。在當地博物館、文化館、羅城民歌研究會、圖書館、羅城村委會及網絡媒體等收集調研資料了解到,各部門持有資料數量甚少,大多都以張貼宣傳畫報的形式簡單概括描述羅城民歌。簡介中所提及的大部分音像資料幾乎沒有存檔,目前只有零星幾個較近年份的音像資料在網絡中還能尋見,而所提及的歌譜資料也同樣如此,只能在舊書網店尋得部分,幾乎為孤本;第二,缺乏深度、系統及持續研究。相關羅城民歌歷史文化、藝術理論、文學造詣等領域的學術文獻期刊研究資源幾乎空白,現存的歌譜資料各成體系、零碎混亂,而各部門簡介中所提及羅城民歌的具體內容,也是只言片語,語焉不詳。
羅城民歌的輝煌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民歌在全國掀起一陣熱潮,從而得以向全國展示,被大眾知曉。當地縣城和鄉村在此時間段積極舉辦了三十多場次的賽歌會,掀起學唱羅城民歌的熱潮。新老民歌手言傳身教,活躍在羅城山野乃至整個池州鄉村的田間地頭,成為一種潮流。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深入,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思想意識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大批年輕人外出工作,歌聲日益稀落。相對于民歌發源地羅城來說,因群山環屏四圍的獨特地理條件,生態環境并沒有受到外界發展的太大影響,羅城村民依然唱著自己的民歌,只是不在田間集體勞作而唱,不在集體娛樂齊唱,不在男女互訴對唱,失去了最初歌唱民歌的熱情、氛圍和理想,隨著時間的推移,羅城村民逐漸從較少歌唱發展到不愿歌唱再演變到現今的不會歌唱;相對于羅城村外的城市居民大眾來說,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各種外界因素的滲透,使得經濟收入和物質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對精神享受也有了較高的要求。中老年人群開始忘卻民歌,追求流行、時尚、刺激和西方的古典高雅來匹配自己現有的生活。新一代的年青人和兒童群,幾乎不知羅城民歌,即使有幸接觸,也是難以接受。總的來說,城內城外大眾對羅城民歌歷史存在感知之甚少,微乎其微,并覺得其土里土氣、枯燥無味。
羅城世代流傳俗語:“鋤頭不離手,山歌不離口”“一天要是不唱歌,三歲小孩急白頭……”“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這應是歌者歌唱羅城民歌最初的心態。現今羅城民歌的主要歌者為傳承人和羅城部分村民。在調研專訪中發現,唱民歌需要有時間、地點、場合等條件來決定是否歌唱,同時,歌者又都對民歌的演唱狀態、演唱形式和未來發展又都抱有各自的態度、觀點和認知。羅城部分村民認為,唱民歌浪費時間,不好聽,沒意思,但如有活動需要演唱,還是會積極出席參演。但也有部分家庭男人不唱,也不愿女人在外演唱民歌,認為這是比較羞恥的行為,這種情況占少數。傳承人方面,目前以三位為典型代表。傳承人姜秀珍認為,用當地方言演唱才是民歌的特色,所有民歌的歌詞和肢體語言都要源于生活,民歌就要唱人民心聲,要將人民心聲融于歌聲唱予黨和國家聽,這是黨和國家一直教導她的。這種心態主要是源于姜秀珍在參加全國第三屆文代會上演出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并鼓勵其以后要“為人民多編多唱”“人民歌手永遠為人民歌唱”;傳承人姜夢玉認為,民歌就是草根文化,家鄉老一輩傳唱下來的曲調是根基,不能隨意改動,也不能受曲譜約束,憑著感覺、熱情、情懷才能吶喊出屬于羅城民歌的聲音、情境、精髓和原生態;傳承人姜建設認為,要從村里娃娃抓起,小輩會唱,羅城民歌才有延續的可能性。因此,改編和創作適合小輩歌唱的民歌才是當務之急,歌詞要簡單易懂具有科普教育意義,曲調旋律要朗朗上口,且具有羅城民歌的音調。
宣傳資料中介紹羅城民歌曲調有近五百多種,題材廣泛、內容生動、形式活潑、語言簡煉,主要分為山歌、號子和小調三大種類,演唱形式為獨唱、對唱、合唱、一領眾和、歌舞說唱等。但在實際演藝的民歌作品中,基本固定地采用“洗菜苔”、“慢趕牛”這兩種旋律曲調,并根據演藝主辦方的要求、演藝對象、演藝主題及演藝人數來重新創編歌詞。之所以選這兩種曲調,村民的說法是,大家都唱,旋律簡單好聽。久而久之,這兩種曲調成為羅城民歌的經典代表曲目,也成為羅城村民意識上的第一旋律。其他曲調因不常唱逐漸被淡忘,即使演唱也會互相串調又回到了“洗菜苔”和“慢趕牛”,但村民也沒覺得不妥,反而認為就是這樣,同時也很肯定這不是“洗菜苔”和“慢趕牛”的曲調。
在演出時,這兩種曲調無論配以各種主題類型的歌詞,歌者都能進行自我調節演唱速度的快慢,情緒的起伏演繹出山歌、號子及小調的風格,簡單來說,就是一曲多唱,一曲多用,而這種重新創編出的羅城民歌,村民又將其都歸屬于新民歌的種類。另在田野調查專訪中,我們也了解到,目前外界演藝主辦方需要羅城民歌藝術展演時,基本上是作為個人任務落實或是指定到以上提及的三個傳承人姜秀珍、姜夢玉、姜建設身上,從演藝曲目、演藝人數、演藝形式、演藝服裝及過程排練都由各自策劃完成。因此,演藝主辦方的規模大小、規格要求及經費預算就決定著羅城民歌的演藝質量和演藝規模,加上三人對羅城民歌有不同的認知,所呈現的節目風格不盡相同。有時在個人需要外援團隊幫助給節目增添專業色彩時,往往都是邀請附近黃梅戲劇團專業人士制作舞美、音樂伴奏及演藝場景,節目呈現的效果往往給不了解羅城民歌的觀眾誤認為是黃梅戲。另外,每一次曲目的制作都沒有完整的保存或是成為固定模板持續延用,一旦有新的演藝活動,除了“洗菜苔”“慢趕牛”這兩種旋律曲調不變,其他的相關的元素都會重新策劃改編。
從目前田野調查和文本資料收集梳理來看,羅城民歌的傳承模式有四個渠道。一是傳承人個人口傳心授教學。這以本文之前所提及的三個主要傳承人為主,學習者的接受不分年齡大小,只要有興趣,有時間都可以學習,學習目的基本以娛樂為主,若學習者個人條件突出,傳承人才會考慮是否深遠培養。但這種模式傳承人個人接受學生人數有限,學習者人數流動性大,學習時間周期也不穩定,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
二是學校教育。據統計,池州市只有貴池區墩上中心學校在2014年將羅城民歌引入小學音樂課堂,邀請傳承人姜建設編寫教材,并全程擔任學校每個年級的羅城民歌教學,目前已編寫一本固定教材。在授課方面校方要求每個年級的同學每學期必須學唱羅城民歌五首,上課過程中學校配備錄像視頻,以督促學生是否認真學習,學期末將以分數的形式計入成績單,作為學生藝術素養考核的重要部分。目前此教學效果反映良好,在近兩年的教學中,該校學生人人都會羅城民歌,近期校方也成立了學校羅城民歌藝術團隊。這種傳承模式現今只應用于這一所學校,而所有教學任務實施均落在傳承人姜建設一人身上,存在很多局限因素。
三是演藝實踐。羅城民歌是通過舞臺演藝讓全國大眾知曉并關注,但現今的演藝已經無法適應曾經的舞臺。本文之前提過在田野調查中大部分節目都由三個傳承人各自策劃完成,而三個傳承人的年齡階段、文化背景、學識程度及生活環境,讓大部分的節目風格和表演形式基本停留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同時演藝實踐活動的范圍圈基本鎖定在羅城村和當地縣城及街道,演藝活動次數也歷歷可數,圈外更是寥寥無幾,基本秉承著大眾娛樂的指導思想。傳承人和羅城村民很是希望能將羅城民歌以最美好的形式在高等的舞臺上演藝,希望再創當年輝煌,但是卻苦于演藝的如何突破、如何保留、如何創新、如何美化以及如何接觸大眾。為此,這種傳承模式目前還屬于待發展摸索階段。
四是社會媒體網絡宣傳。按信息內容來說只有兩個方面,介紹羅城民歌文化和地方實踐演出活動,其文字和相關視頻都顯得極為簡略、模糊。在這些內容中沒有呈現出羅城民歌文化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內涵、輝煌的榮譽,甚至是沒有一個完整的民歌演唱形態,猶如浮光掠影,不甚了了;按時間順序來說,較多報道在2011年至2012年期間,越往近期,報道零星,所報道內容還是過去的信息進行重新整合或重復報道,總體來說,信息量少、內容陳舊、宣傳力度薄弱。因此,這種傳承模式同樣屬于待發展階段。
以上碎片是羅城民歌田野調查中事實的存在,如何將這些碎片組合在一起,促進羅城民歌保護、發展、延續,并體現其自我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共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各相關部門、學者、演藝者去積極研究、探索、驗證和實施。筆者在實踐田野調查中,對此有以下幾點思考:
6.1 保護和修復碎片個體的完整
在上述碎片中,碎片個體內部結構也并非牢固,甚有趨于粉末狀態,最嚴重尤為碎片一,文化的缺失,是目前急需保護和修復的重要碎片。文本音像資料的嚴重缺失,現有少量資料的零碎混亂,學術研究的空白,無疑都是對羅城民歌延續發展毀滅性的打擊。沒有這些可視性材料的保存,就等于遺失了羅城民歌所承載該地域的歷史文化、社會文化、人類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實依據,從而影響羅城民歌存在的民眾認知、自我價值和傳唱意義;碎片二認知的迷茫和碎片三歌者的心態,則直接影響了現今羅城民歌文化的存在感及必要性;碎片四演藝的形式和碎片五傳承的模式,則影響了羅城民歌文化歷史現今活態的呈現和未來延續發展的空間。在實際田野調查中,保護和修復碎片個體的完整是目前最需要的基礎性工作,在每個碎片中都有其本身內部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必要的穩定鞏固都是為羅城民歌文化增添一份真實性的歷史存在、人文精神和藝術魅力。如若碎片內部瓦解,我們遺失的不僅僅是羅城民歌,而是那份對自我民族文化的信心、信念和態度。
6.2 構建和鞏固碎片間的組合聯系
在保護和修復碎片個體完整的同時,我們也要重視構建碎片間的組合聯系。個體碎片的發展力量是單薄的,組合的發展會更有利于碎片的穩定和擴展,而構建鞏固組合的重要手段就是溝通與交流。從上述碎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各管理部門之間、傳承人之間、歌者與聽眾之間、學習和教育之間、傳播媒介之間等正是缺乏嚴重的溝通與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羅城民歌現今的狀態。如,各管理部門因歷史原因導致羅城民歌文化資料收集的零散、混亂及空白,而媒體在宣傳報道時,也是將現有民歌文化概況部分整合進行報道,如若下次還需報道依舊是采用過去報道的材料再進行整合報道。對于媒體的報道,各相關部門也沒有專門收集留存、沒有指定報道具體內容更沒有要求長期關注報道,當然媒體也沒有積極關注或是了解羅城民歌文化的動態,彼此之間都在等待對方的主動動向,卻忽略了彼此的互助可促進民歌文化發展。二者由此循環的缺乏溝通交流,使得羅城民歌文化不僅資料難以更新,更加得不到大眾正確認知,從而也影響到民歌實踐演出、學習等一系列發展元素。因此,加強溝通與交流,構建和鞏固碎片間的組合聯系,民歌文化保護才能得以有目的、有意義、有計劃的良性發展。
6.3 拼建完整碎片拼圖
在構建和鞏固碎片間的組合聯系后,最終要拼建完整的羅城民歌文化拼圖,才能完整地詮釋民歌的承載。我們知道民歌是“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羅城民歌的“活態”不僅僅是本意上流動性特點,更重要的是它還一直存在羅城人民現今的生活中,歌唱羅城人現今的生活、現今的理想和未來的希望,雖不及以往的輝煌,但依舊有人不曾忘記,把它歌唱,因為這是羅城人心中的歌,是對歷史的回憶、文化的贊嘆、生活的傾訴、希望的寄托。而拼建完整碎片拼圖的目的,是為了樹立地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覺心;也是為了羅城人民更好地了解歷史、認識文化、美化生活、實現希望;更是為了在人類社會生活、歷史文化、藝術魅力的語境中,重新解讀民歌文化所帶給人類發展背后的意義和價值。
羅城民歌碎片之多有其內外因素,真實的田野調查,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過程以及處理正確的主客觀研究態度,都會揭示羅城民歌內外因素問題所在。以上三點是筆者在實踐田野調查中,對羅城民歌現狀所引發的思考,如何將這些思考得以具體實施還需進一步實踐調查和論證。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2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文化貴池編纂委員會.羅城民歌[M].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
[4]貴池民歌·申報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本[Z].貴池:貴池區文化廣播電視局編印,2006.
[5]徐陽.貴池民歌田野調查與現狀分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6(2):110-112.
[責任編輯:錢果長]
Piceces Together—A Study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f Chizhou Luocheng Folk Songs
Xu Yang
(College of Music and Education,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Anhui 247000)
Luocheng folk song has long cultural history.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it is fragmented.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combine the fragment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uocheng fokl song,and the necessaity and fleasibility of reflecting self value,social value and culture consensus.
Luocheng Folk Song;Field Investigation;Pieces;Combination
J642
A
1674-1102(2017)02-0021-04
10.13420/j.cnki.jczu.2017.02.005
2016-11-30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重點項目(SK2016A0645);池州學院人文社科重點項目(2015RWZ020)。
徐陽(1983-),女,安徽蕪湖人,池州學院音樂與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