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燕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現實困境與模式探索
崔 燕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高校承載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本文以高校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性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目前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過程中的現實困境,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即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模式創新。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現實困境;培養模式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青年只有理想信念堅定、思想品德高尚、業務本領過硬、勇于改革創新、矢志奮斗不移,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是每個有遠大志向、愿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有為青年的永恒追求。高校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陣地,發揮好高校的立德樹人功能,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1.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國家的強大、經濟的繁榮、“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具有堅定信仰、執著追求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高校要認識到,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國際國內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否則,我們的事業、我們的民族將缺乏源源不斷的永恒動力,將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新生力量。
2.是黨和國家賦予高等學校的偉大使命
高校是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搖籃,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年大學生是否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高校要引領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信念,樹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和意志。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容易造成大學生理想信念產生偏差,人生觀、價值觀模糊不清,產生彷徨、無所適從的迷茫情緒。“培養造就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忠于黨和人民,能肩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任務的優秀青年骨干,是黨和人民對高等學校提出的期望與要求。”[2]高校要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個人的奮斗目標有機融合在黨的奮斗目標中,用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武裝自己。
3.是青年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必然選擇
青年是懷揣夢想、充滿激情的一代,他們生活在幸福偉大的國度,品味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發展的碩果。他們深知,今天的富足生活是黨領導千千萬萬的馬克思主義者創造的。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無數馬克思主義者的付出,就不會有國家富強、民族昌盛。做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必然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堅定選擇。因為只有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國家才會越來越強大;青年大學生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才能把強烈的愛國熱情、遠大抱負轉化為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行動,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1.高校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頂層規劃
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知識學習。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注重對青年大學生開展理論教育,有些高校盡管也開展了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但存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通過實踐活動檢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正確性,就可能對自己的信仰產生疑惑,迷失方向,無法成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高校是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主要陣地,只有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進行科學合理、持久有效的頂層設計,才能保障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會、真用。
2.各部門缺乏健全完善的實踐考核評價體系
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社會、了解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進行檢驗。雖然高校在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思路上非常清晰,定位也非常明確,但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效果的考量是模糊的。很多高校僅記錄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次數,對社會實踐活動帶給學生的思想震撼和影響效應未作評價;部分高校在評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實踐效果時,存在注重工作能力、忽視精神品質的問題。缺乏健全完善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將成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一個盲區。而高校是否構建科學、有效的實踐活動評價指標體系,將影響到對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培養和教育能否取得實效。
3.青年學生缺乏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當前,高校部分青年學生存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不足、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對中國制度和中國道路自信不足的問題。調查顯示,青年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著作的比例非常低,有些學生甚至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理論包含的主要內容和歷史貢獻;有些學生雖然認同馬克思主義,但談不上信仰;有些學生經過十多年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習,仍然選擇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佛教等其他宗教。盡管絕大多數青年學生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感到自豪,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時仍會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導致態度模糊、信仰迷失、自信不足。
1.堅持大眾教育與精英培養相結合,確保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全覆蓋
大學生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不竭源泉。高校要在黨委領導下,部門聯動、齊心協力,開展面向所有學生的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向廣大青年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核心思想、歷史貢獻及現實意義,使所有大學生都能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光輝,享受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同時,高校還要以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工作骨干、在專業學習或文體領域具有非凡表現的優秀青年為重點培養對象,組織開展精英式的“青馬工程”教育。采取小班授課模式,配備優質教學資源,通過理論學習、專題講座、主題報告等形式,筑牢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確保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全員參與、全員覆蓋,為黨和國家的建設事業培養源源不斷的繼承者和接班人。
2.堅持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確保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全方位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不是某個學院、某個部門、某些教師的事情,它是全體高校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要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集合起來,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貫穿于人才培養始終,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使青年學生時刻都能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理念的熏陶。要堅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四年不斷線,面對不同年級的青年學生設計不同的教育內容,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實施教育。同時,教師要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標,強化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培養堅定篤信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3.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確保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全過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驗證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唯一尺度,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廣大青年學生認同和篤信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融合起來,通過理論實訓、關注成長沙龍、素質拓展訓練、愛國主義教育、重走抗聯路等實踐教育活動,將理論教育、社會考察、實踐鍛煉有機融合,構建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結合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模式,使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貫穿教育培養全過程,推動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和行為養成。
實踐證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持久、動態的系統工程,需要立足于當前、著眼于長遠,既要抓好全員教育,又要抓好個體教育,努力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示范功能。同時,要將線上育人與線下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交互功能,架構起教師與學生心靈溝通的信息化平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扣子理論”和“中國夢”,積極引導和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開創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新局面。
[1]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3-05-05)[2017-01-3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27.html.
[2]王雯姝,楊增崠.論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的成功經驗[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2):122-125.
[3]薛翔宇,陳愛梅.高校黨委如何占領青年的信仰陣地——以長春師范大學“百優青馬工程”為例[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11):1-4.
[4]趙士初,石波羅.運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高校“百優青馬工程”建設——以長春師范大學為例[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7):5-8.
[5]徐敏,任真真,王泰然.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對“青馬工程”的啟示[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1):1-4.
2017-02-06
崔燕(1962- ),女,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5-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