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巖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略論網絡語言“藍瘦”“香菇”
王紅巖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近來,“藍瘦”和“香菇”這兩個新興網絡用語風靡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不斷地被廣大網友應用在言語交際中。然而,從語言學角度來講,二者并不會被人們運用到普通話中來表達“難受”和“想哭”的語義。本文通過論述這兩個新興語言的語音、詞匯及流行原因,意在說明新興詞語背后所蘊含的語言現象。
語音;詞匯;原因
“藍瘦”“香菇”這兩個詞來源于2016年10月16日的一段網絡視頻錄像。廣西南寧一位男子在失戀后錄制了一段視頻,標題為“藍瘦,香菇”,他在視頻中說道:“‘藍瘦,香菇’,本來今顛高高興興,泥為什莫要說這種話?藍瘦,香菇在這里。第一翅為一個女孩紙這么香菇,藍瘦。泥為什莫要說射種話,丟我一個人在這里?!彪S后,“藍瘦”“香菇”這兩個詞語被眾多網友應用在各種語境中,一時間風靡社交網絡。“藍瘦”“香菇”用普通話表達,即“難受”“想哭”?!八{瘦——難受”“香菇——想哭”這兩個對應的語言結構不僅表現出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差異,更蘊含多種語言學現象。
在方言與普通話不斷融合的今天,“地方普通話”這一概念被學者們運用在普通話學習中。所謂地方普通話,是指方言區的人學習普通話過程中必然產生的語言現象,它既有方言成分,又有普通話成分,但基本擺脫了方言而進入普通話范疇,可以看作是低層次的普通話[1]。南寧普通話作為地方普通話,在音、韻、調上一方面逐漸向普通話靠攏,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保留著南寧方言的特點。
1.聲母差異
把“難受”讀為“藍瘦”,“想哭”讀為“香菇”的原因,是方言區的人們不能很好地區分并掌握聲母n[n]和l[l],k[k‘]和g[k]的讀音。從音標來看,南寧話“難”[nam21]與“藍”[lam21]的韻母與聲調相同,只有聲母不同。普通話中,/n/與/l/從發音部位來講都是舌尖前音,然/n/在發音時氣流顫動聲帶后要從鼻孔通過,即發音時有鼻音;/l/在發音時氣流從舌頭兩邊流出,不帶鼻音。在方言中,n、l不分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把“男女”讀為“襤褸”,“無奈”讀為“無賴”,“河南”讀為“荷蘭”,等等。普通話中,/n/與/l/分屬兩個不同的音位,二者相互對立,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但在某些方言中,例如南寧方言,不區分/n/和/l/,是不是就可以把/n/、/l/看作同一個音位呢?事實并非如此。/n/、/l/在南寧話中與普通話里一樣,分屬兩個不同的音位,有辨義功能,二者絕不混用。如:南[nam]≠藍[lam],寧[neη]≠靈[leη],娘[nη]≠良[lη]。從二者的中古音來看,“難”屬泥母字,“藍”屬來母字。泥組聲母包括中古的泥母和來母,從泥母和來母的分合來看,可分為不混型、半混型和全混型。南寧話中的/n/、/l/就屬于不混型。在不混型的方言中,泥母與來母有區別,泥母一般讀鼻音聲母n,來母一般讀為l。
南寧話“哭”[k‘u]與“菇”[ku]二字韻調相同而聲母不同,普通話中g、k都屬于舌面后、清、塞音。二者的區別在于送氣與否:讀g時,聲帶不顫動,氣流較弱沖破阻礙,爆發成聲;讀k時,聲帶不顫動,氣流較強。無論在普通話還是在南寧話中,/k/、/k‘/都分屬兩個音位,相互對立,以區別意義。從古音角度來講,“哭”在中古為見組溪母字;“菇”未見于《說文解字》中?!队衿罚骸肮?,故吳切,音姑?!薄肮谩痹谥泄艜r期為見組見母字,可知“菇”當也屬見母字。無論韻母洪細,均讀舌根塞音聲母。見母讀[k],溪、群母讀[k‘][2]。然由于受到壯語無送氣音的影響,廣西境內的白話也具備了某些壯語語音的性質或特色,把送氣音發成不送氣音,這是把“哭”讀為“菇”之原因所在。
2.韻母與聲調差異
從韻母來看,“難”與“藍”的韻母都是[am],“受”與“瘦”的韻母都為[ou]。兩組音同義殊,故為同音異義字?!跋搿迸c“香”韻母同為[iang],只是聲調有所差別;“哭”與“菇”韻母同為[u],除聲母不同外,韻調無異。
從聲調來看,“難受”與“藍瘦”中“難”與“藍”在普通話中的調類為陽平調,調值記作35,然“想哭”與“香菇”中的“想”與“香”分屬兩個不同的調類,“想”為上聲調類,調值記作214;“香”為平聲調類,調值記作55。“想”在中古時期為古清聲母上聲字,“香”為古清聲母平聲字。丁聲樹、李榮《漢語音韻講義》指出,“古清和古次濁聲母上聲字今讀上聲;古清聲母平聲字今讀陰平?!蓖瑯?,南寧白話中仍保留著中古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并從這四個聲調分出陰陽來,形成九個調類,其中中古清聲母平聲今讀陰平聲,調值記作55;中古的清聲母上聲今讀陰上聲,調值記作35,這一調值與普通話中的陽平調值一樣。由此可知,無論在南寧話還是普通話中,“想”和“香”二字的讀音是完全不同的。若把“想哭”說成是“香菇”,則相互矛盾。筆者認為,發視頻者原本說的是“想哭”,然南寧話中無送氣音,故聽者聽到的是“想[ku55]”。普通話中無“想[ku55]”這一詞語,故把“想”字諧音化讀為“香”,而“香菇”又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蔬菜,所以把[ku55]用同音字“菇”代替。這既滿足了大眾的娛樂心理,又符合人們日常用語的規范。
詞是由語素構成的,是語言中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據此可知,“香菇”是由兩個語素構成的詞,而“藍瘦”并不是詞。從外部結構看,“藍瘦”是由“藍”和“瘦”這兩個詞構成的詞組;但一旦進入“藍瘦”這個組合中,“藍”和“瘦”就變成了兩個語素,且為有音無義的語素組合。從語義角度看,“藍瘦”所表示的意義并不是“藍”和“瘦”字義的簡單相加?!冬F代漢語大詞典》中并無“藍瘦”一詞,因此它所表示的“難受”義也無處可尋。網友們把“難受”說成“藍瘦”、“想哭”說成“香菇”,事實上它們之間的詞義完全不同,學者們把這種語言現象稱為“無關諧音”。
張斌先生在《現代漢語精解》中對諧音的界定為:“利用詞語聲音上的相近、相同,來構成一種巧妙的表達方式,這就是修辭上諧音手段的運用。諧音詞語的運用,具有多方面的修辭作用:有的可以增加幽默詼諧的情趣,有的可以加強揭露、諷刺的力量,也有的可以使人感到焦永深刻,耐人尋味?!盵3]如:
(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2)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
(3)三更書石闕,憶子夜題碑。(《讀曲歌》)
(4)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夏歌》)
(5)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七日夜女歌》)
例(1)中“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字,諧音雙關“情”,用天氣陰晴之“晴”,隱含地指稱愛情之“情”。例(2)中,“楊柳”表面是指楊花和柳絮,實際是指楊開慧和柳直荀兩位烈士,運用諧音雙關的手法贊揚兩位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
無關諧音用法和傳統修辭學中的“諧音雙關”辭格有很大區別。網絡語言的諧音現象中,用來表達的諧音形式和語境之間是沒有語義關聯的,其語義也沒有對理解產生特殊的表達效果,所以學者稱之為“無關諧音”[4]。無關諧音可以分為三大類:諧音借詞、諧音命名、諧音翻譯。所謂諧音借詞,是指在表達一個舊概念時,不使用原來的詞項,而是借用其他與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項,而且借用詞項和已有詞項之間沒有語義關聯。例如:用“嗨森”表示“開心”,“腫么”表示“怎么”。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用“詞項”而并沒有用“詞”這一術語,主要是因為“詞項”包含詞語和詞組,有時候借用的不是詞而是詞組,如用“童鞋”表示“同學”,“童鞋”就是一個詞組;還有些只是單純借音而無意義的語素組合,如“藍瘦”表“難受”,“藍瘦”這個組合本身是無意義的。
無關諧音理論能很好地解釋“難受”與“藍瘦”、“想哭”與“香菇”之間形成對舉的形成機制,這為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平臺。
一種新興網絡語言的流行受語言系統內部及外部雙重因素的影響,“藍瘦”“香菇”這類用語的出現既是語言系統推陳出新的表現,又是“無關諧音”這樣的類推機制不斷突破創新、充實發展的結果。
(一)語言外部因素
1.媒體傳播
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為各民族語言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廣闊而開放的平臺,它打破了語言文化的地域限制。一個新興語言一旦出現,且異于傳統的表達方式,它就會在網絡媒體中迅速傳播,并爆紅于網絡。
2.求異心理
隨著生活步伐的加快,年輕人追求更加有效而又精簡的語言風格,使自身的言語更富時代特征和個性化色彩。自身的求異心理以及“無關諧音”現象所帶來的獨特、新穎的表述,對新興語言的傳播和使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語言內部因素
1.無關諧音
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語言、文字作為各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也出現了融合現象。在我國各大方言區,人們在說本民族方言的同時也在使用漢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他們既保留傳統語言的語音特色,又極力吸收普通話的語音,從而形成了“地方普通話”。方言區的人們所發出來的音與普通話中的某些音相似,但實為異字,造成了“無關諧音”現象的產生。
2.相似認知
客觀事物之間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相似性,這點僅從感知就能發現。網絡語言中的“無關諧音”利用的就是語音上的相近和相似,如本文中的例子“藍瘦”和“香菇”,它們的出現與使用并不是偶然的、被動的,而是人們主動創造的。同時,“無關諧音”這種語言現象自身具有結構穩定性與廣泛流行性,這也為網絡語言的流行提供了內在動力。
方言在與普通話的融合過程中,存在語音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值得語言學者去關注。類似“藍瘦”“香菇”這樣的網絡詞語背后所蘊含的“無關諧音”現象同樣值得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八{瘦”“香菇”這類網絡語言能否成為新詞語并一直被人們應用在言語交際中尚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蘊含在語言現象背后的語言學理論將為眾多語言學研究者提供無窮的研究動力。
[1]陳章太.語言規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謝留文.客家方言的語音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3]張斌.現代漢語精解[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4]徐默凡.網絡語言無關諧音現象的構造原則和理解機制[J].當代修辭學,2015(6).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Network Language“Lan Shou”and“Xiang Gu”
WANG Hong-y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 China)
Recently, two new network language terms,“Lan Shou”and“Xiang Gu”,are popular in the major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used by the majority of user continuously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 two terms can’t be used in mandarin to express“uncomfortable”and“teary ”according to the view of linguistics. Therefore, through discussion about pronunciations, vocabularies and reasons for popularity of the new network term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hidden behind the emerging word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reason
2017-01-28
王紅巖(1993-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古文字與簡帛文獻研究。
H1
A
2095-7602(2017)05-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