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華
來自“2017中國智造與創新峰會”的報道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上。
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過去的模式不可持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和企業升級勢在必行。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但人力成本劇增,產能嚴重過剩,必須從低端制造業轉向高端制造……
這是大家共知的事實,問題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如何開啟?中國制造如何轉型過渡到中國營銷和中國品牌?
2016年12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營銷創新聯盟和陽江網商會主辦、孤獨者粘盟社群和中國廣告網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智造與創新峰會暨第三屆中國孤獨者粘會(以下簡稱“創新峰會”)在中國陽江海凌島保利皇冠假日酒店舉行。與會企業家、營銷專家和投資家就《連接,重塑價值——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進行深度探討。
技術&產品:守住經典與積極創新
“中國制造的升級過去總是談技術升級、產業升級以及環境升級,我們今天應該回到核心,中國制造要突圍,產品升級是唯一的途徑。”國內衛浴龍頭企業惠達集團副總裁杜國鋒在主題演講中如是強調。
他指出,目前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因為國內的產能無法消化,消費者還要到國外買最好的東西。這是因為消費者需要的東西國內生產不出來,而生產的東西消費者不需要。
他指出,過去依托于高增長的速度結束了。國人開始回歸,包括人要回歸生活,企業回歸產品。固然,這是個劇變的時代,但怎么變,都變不過人心和信息化的速度。經過反復折騰以后,人們發現一些處于“風口”的企業已經不存在了,真正存在下來的還是品牌企業。
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認真反思后得出結論:所謂的風口論,在制造業是不存在的。”杜國鋒強調,制造企業要忘記風口論,要回歸品質的原點。“我們是做產品的,我們是給消費者提供很具象的東西,我們不要被太多的風口所迷惑,有些風口和我們的本質沒有關系。比如說互聯網的核心是什么?它是打通了信息傳遞的存在,打通了信息傳遞之間的孤島,形成了互動和聯通,它不是一個產品,它也不是一個商業模式。它是我們的工具,我們過去講互聯網+,今天講+互聯網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制造業正慢慢地回歸制造本身。”
杜國鋒指出,產品真正的核心,一是技術,二是工匠精神。技術創新的趨勢不可阻擋,技術是碾壓一切的,是永恒的主題。但同時,企業還要耐得住寂寞,因為不是創新的產品就是好的,就是消費者認可的。盲目的創新和迭代是一種浪費,只有工匠精神才能締造經典。
美國科特勒咨詢集團中國區總裁曹虎則極力強調技術升級帶來的迫切性。在他看來,中國制造業和經濟的產品升級面臨的挑戰比大家說得要嚴峻得多。“因為技術洶涌而來,技術對制造業的改變,技術把原子變成產品過程的改變,我們人力資本的優勢很快蕩然無存。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夠抓住技術,如果不能夠讓新興的技術和中國制造2.5提升我們的技術,在競爭中我們的競爭優勢就沒有了。”
他指出:“我們面臨一個技術爆發的世界。企業的競爭優勢變成動態的,技術的進化、技術的發展超越了人類自身的進化。”比如,泛在智能指數級的增長、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革命、生物學新興科技、虛擬現實世界的廣泛應用……使得新興消費用品和服務大量涌現,“技術給我們帶來了量子般的突進,企業要擁抱技術,擁抱消費者價值,總有一個未來等著你塑造。”
回歸消費者:創造價值
來自中國工業4.0的代表、C2B模式的中國奠基者維尚集團旗下品牌維意定制近年來異軍突起,增長速度遠超家居定制同行。該集團副總裁、維意定制總經理歐陽熙分享了他們在過去十多年的轉型歷程,直接了當地指出,不要相信互聯網,不要相信互聯網思維,更不要相信工業4.0!在他看來,維意定制是一個IT行業企業轉型傳統家居企業的逆生長案例,說明了“品質和口碑才是永恒的模式”。
自誕生以來,圍繞著消費者需求,維意定制一直在不斷進行“轉型升級”。第一步從軟件企業轉型到以設計軟件提供的免費設計吸引消費者;第二步則從開發軟件向使用軟件加定制櫥柜衣柜進行轉型;從2005年到2014年,微博、微信異軍突起,維意定制開始了第三次轉型,用互聯網改變生產模式,做全屋定制,變成了軟件+櫥柜衣柜向互聯網+全屋定制,建立了大規模柔性智造全屋定制新標準。
維意定制第四次轉型剛開始不久,從2014年向互聯網轉型,朝著“互聯網+全屋定制向互聯網+生活方式研究+全屋設計+智能智造”的方向邁進。維意定制開通移動端微信商城,運營不到一年時間,積累了600多萬粉絲。
歐陽熙指出:“我說別相信互聯網,別相信互聯網思維,你做成了自然就成了思維。我們這次轉型表面看好像挺光鮮的,但是我們離倒閉只有一步之遙。”
對此,創業一年多就獲得8000萬融資的互聯網酒店Xbed董事長李春田深有感觸。他說,現在中國經濟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了新常態,“智造”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被迫。
“凡是以廉價勞動力作為支撐點之一的產業,都相應地遇到了毛利正在消失,甚至有的進入虧損階段,所以它們的突圍、轉型,無外乎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智,人工智能一定是必然趨勢,可以讓成本繼續保持較低水平。”
但他同時指出,“智造”的另一含義是價值的提高,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智造并不僅僅是制造工業的專利,它更多體現在服務行業,甚至在全產業鏈形成智造的范圍。只有在這樣新的商業環境中,中國智造尤其是原來的經濟基礎不復存在的新的商業環境,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向。
李春田認為,如果從產業鏈角度看,規模制造的復制品的價值正在降低,市場逐步地回歸原生性和專屬性,簡單的復制會交給智能機器完成。人們去做什么?做原生性的。文化的東西,最終還是要落到人作為基本的使命來承接。
顯然,歐陽熙和李春田兩位企業家試圖將人們的視野從技術的進步拉回到人本身。前者強調品質和口碑,品質包括產品和服務;后者的落腳點也在人身上,他們關心的核心是消費者價值。
對此,喜馬拉雅營銷集團執行總裁蔡偉杰頗為認同。他說:“這幾年,我們服務的行業有幾個非常明確的趨勢,第一是隨著消費升級帶動的整體產業升級,其關鍵詞是如何做高端化的品牌和做高端化的產品;第二,各行各業特別是家居家電產業,已經從原來的B2C模式轉向了C2B——基于消費者需求的定制。定制化繁為簡給消費者帶來了更明確的價值——更簡單有效的生活,更好的產品。”
中國智造激辯:創新之途在何方
在論壇環節,與會的企業家、專家和媒體學者就“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和“中國智造的創新之途”兩大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互聯網家電第一品牌”SKG集團董事長劉杰對中國制造的未來比較樂觀,他認為中國制造尚有幾大紅利,包括近期刮起的環保風暴。他指出:“所有企業要不斷升級,低端制造逐漸消失。我們的消費不斷升級,從最初在互聯網上買便宜、買實惠,到后來買品質,再到現在買方便,已經對產品的價格不是特別敏感,這是一波非常巨大的紅利。我們的品質要升級,我們要做出更高端、更具有技術含量的產品,適應市場變化。”
他警告:轉型升級不能只看成功的例子,失敗的案例更值得參考,不要盲目捕捉社會熱點。“從世界范圍看,成功的創新都是極小的概率。不要認為你能夠成為極小概率中一個,這樣你會死得很難看。我對創新的理解是資源的創新排列組合,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要搞子虛烏有的東西。另外,不要盲目搞商業模式變革。你的企業原本活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搞很奇怪的商業模式變革?”
不過,來自智能家居行業的維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左湘凌似乎有不同的看法。從事工廠管理工作25年的他近年來不斷折騰維銳這家智造公司:2013年投入2億元進行工廠智能機器人改造,人員不斷減少,效率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維銳在智能家居領域不斷進行技術研發,成功研制出高清視頻和整體智能家居連接系統。
“系統的軟件和硬件搭配是非常艱苦的工作。我們做了很多創新改造,把大腦和視頻的眼睛聯動起來。創新雖然很艱苦,但是對于我們制造業來講,可能也是進一步發展的最好途徑。”左湘凌說。
《互聯網生態》一書作者、網絡營銷專家喻曉馬認為:“現在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如果還堅持以產品生產為核心肯定是有問題的。消費互聯網要求我們從需求角度出發倒推80后、90后主體消費人群的行為習慣,關注他們的聚會平臺、思維方式、傳播流量的到達方式。未來屬于產業互聯網,制造企業應該盡可能獲取屬于自己的消費者數據。把數據流轉換成自己產品的信息、資源,然后形成自己的云計算,形成自己的計算能力,然后再去做精確的產品、研發、銷售市場的重新倒推,這樣的企業未來的市場競爭力就非常強。”
從事實業的陽江企業家、陽江納麗德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兵則認為,現在一些互聯網概念是一種過度的炒作。在他看來,機器人和電腦只是利用了處理信息的能力,把世界變得更美好,但它們并不能代替傳統經典的制造業。他說:“我一直告誡同仁:一個企業無論商業模式如何創新,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能丟失,即創新是不是對消費者有價值。要守住自己的價值觀,為客戶著想。”
嘉賓觀點
杜建君 深遠顧問集團董事長
知識服務業也要轉型升級
不僅僅是傳統制造業,知識服務業也要升級。創辦于2000年的深遠在近16年中完全靠勞動力——人來工作,但是近幾年我們也在轉型升級,而且力度非常大:第一,我們強調專業;第二,要在行業內形成差別化的服務,深度的研究和系統的架構能力;第三,要有技術,當今的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包括VR技術),這些和傳統的管理咨詢公司的距離并不遙遠。近兩年深遠把賺的利潤投在了技術上,比如,建立云平臺和大數據,和汽車行業建立云計算的大數據用戶管理系統,服務于很多汽車制造業的4S店,在他們的用戶開發和管理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引起很多汽車制造企業高度關注。
趙必賀 陽江網商會會長、金百利工貿公司董事長
中國制造的關鍵點不在于產品的競爭力
當前世界對中國制造存在一些誤解。在國外,中國制造一般是和“三低”聯系在一起:低端、低價、低值。中國制造為全球經濟繁榮做出貢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也因此中國制造曾一度遭遇全球范圍的信任危機。而德國和日本企業卻讓德國制造和日本制造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讓世界各國消費者都能由衷地接受奔馳、寶馬、索尼等德國和日本的品牌。所以,中國制造的關鍵點并不在于產品的競爭力,而是某些產品未能達到質量標準。這一點值得中國企業家深思。
朱桓 慕思集團品牌推廣總監
慕思整合全球資源
傳統企業一提互聯網,就認為互聯網和實體企業水火不相容。我們慕思不認同顛覆這個詞語,但是在不斷用互聯網的方式幫助我們升級。我們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的便捷性帶來技術升級,它不是所謂的顛覆,我們要做的是整合創新。
我們沒有能力和技術,也沒有時間,但我們會在市場上等,發現一項新的技術和手段,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去做,慕思大量地整合全球資源,實現了產品升級,包括適應消費者需求。我們做分享經濟、共享經濟,讓全球資源產生鏈接,把一些好的資源在一起盤活,大家形成合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
冼京廣 茂德公食品總經理
順勢而為也是一種創新
我們公司出了一本書叫《農民》,這本書里的農民心態一直在指引著我們做事情,指引著茂德公未來的方向。為什么這么講呢?我們一直恪守一種觀念,叫做順勢而為。我們不力求做多大,但是必須順勢而為,我覺得順勢而為也是一種創新,或者是一種轉型的體現。另外,我們本著一種做農民的心態,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情。
譚中明 陽江佰倫實業公司董事長
定制讓每一個人內心的情感價值體現出來
我們是做刀的企業,做了一個世界名刀館。名刀館對公眾開放的時候,很多觀眾想讓我們幫他們做刀。有一個山西的企業家,他和他的妻子住在鐵路邊。年輕時他撿了很多釘子,把釘子放在鐵路上,壓成了一把刀,這件事情讓他妻子一輩子跟定了他。他現在是很著名的企業家,送給他妻子各種各樣的禮物,但是他妻子覺得最珍貴的是他當年送的那把刀。這位企業家要求我做出那樣的一把刀,我做出來了,他非常感動。我們的內心有很多情感,內心的情感也是一種價值,要把它發掘出來。所以我們的名刀館就做了定制。我希望通過互聯網和連接讓每一個人內心的情感價值體現出來。
蘇發勇 易碳科技副總裁
科技是把雙刃劍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就是大氣污染。由于現在不可再生資源,比如煤、鐵等資源越來越匱乏,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易碳科技研發出了一款接地氣的節能產品——星球一號,智能化程度比較高,節能率也比較高。而我們的空調智能管家,主要是給酒店、學校、寫字樓傳統的空調實行一鍵升級。
藍飛騰 啟富匯總裁
中國智造要有資本思維
很多企業家沒有資本思維,所以沒有辦法通過金融資本快速擴張。馬云說,只要有好的創意和好的想法,敢于創新,就可以第一時間到資本市場尋求天使投資。傳統企業的思維是什么?傳統企業沒有門檻,就像騎自行車一樣,誰都會騎。中國智造未來要通過技術、模式創新,勢必有很高的門檻。中國制造要善于借助金融資本,因為股權投資就是把資金投給新興的、迅速發展的、具有市場前景的力量,它與轉型升級和中國智造的大趨勢是同行者。
周云成 商界傳媒集團副總裁
把一次用戶變成一生一世的用戶
中國制造如何轉型升級?第一是抓住用戶,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從產品為王進入到用戶為王的時代,我們首先要找到用戶。第二是伺候好用戶。第三,所有員工都是老板的用戶,老板不把員工伺候好,員工有100種辦法讓老板后悔。所以我們要找到用戶,伺候好用戶,力爭把一生一次的用戶變成一生一世的用戶。在變革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拿出勇氣面對現在與未來,要革自己的命,讓對手無命可革。
段傳敏 中國營銷創新聯盟執行主席
中國智造的產品能夠給人帶來更多的內容
中國智造的崛起不僅僅是冰冷的東西,還有文化等內涵。技術的維度我們要擁抱,但技術進步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回到人本身。所以,中國的智造創新之途在哪里?這個話題很大,大到一個國家都在談,這個話題又很小,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推動和踐行的。
中國智造的崛起,不是一句空話,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開始思考,我們的產品能夠給人帶來更多的內容,特別是回歸內心深處的內容。這是中國智造真正崛起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