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摘 要 當前,互聯網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諸如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更加積極生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具有個性、更加豐富等;也有消極的一面,諸如大學生在互聯網上面臨多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的沖擊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影響因素加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認識、把握和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化 影響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2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rne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has a positive side, such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make the process more active and lively,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rich personality; also has a negative side,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nternet facing the impact of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concept of value, etc..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grasp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univers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impact
伴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技術的崛起和蓬勃發展,人類正朝著一個新的時代——“網絡時代”邁進,網絡滲透到大學生學習、交友、生活等各個方面,而且這種趨勢正在不斷地加強,并對在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著深刻影響。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重點圍繞大學生上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的時間、內容等,隨機抽取了上海政法學院150名大一至大四年級學生做了問卷調查。經梳理分析得出以下結果:就每天上網時間看,每天上網1-3小時約占30%,每天上網3-5小時約占40%,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約占15%,即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每天上網在3小時以上;就學生上網主要內容看,瀏覽信息和查閱資料約占40%,交友聊天約占35%,觀看網絡視頻、電影和小說等約占20%,即有超過半數大學的上網首選是交友和娛樂。因此,有必要針對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加以全面研究。
1 網絡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網絡傳播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統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因為知識信息量少等因素,施教效果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拓展。而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彌補了知識信息量不足這一缺陷,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得以豐富。網絡信息涉及方方面面,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諸方面的內容。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關注點和喜好,上網瀏覽信息,搜索話題,通過鼠標帶領自己暢游知識海洋,無形之中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就上海政法學院的問卷調查來看,針對“互聯網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最大的影響是什么”這一問題,有55% 的學生選擇了“知識面更加寬泛,視野得以開拓”;有45% 的學生選擇了“新朋友得以增加,交友更便捷了”。另外,在個別訪談過程中,不少學生表示,有了網絡,獲取資料、了解新聞、更新知識等都變得非常方便,使得大學生延伸知識面、拓寬視野變得更加自主和普遍,因而大學生的綜合視野在互聯網時代得到大幅拓展。另外,網絡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源共享,高校不但可以與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其他組織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更重要的是,當前不同的思政政治教育機構和組織也可以通過網絡共同分享各自的教育資源和成果,同時可以借助網絡召開研討會,進行無時空限制的溝通和交流。網絡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得以無限延伸,使高校成為了全民、全社會的教育基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教育資源。①
(2)網絡傳播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教育者一方可以通過網絡(例如QQ空間、微信朋友圈)更為真實地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不少大學生則會就社會熱點事件和校園熱點問題自主地發表真實見解,能夠把一般情況下不愿道出的想法在互聯網平臺上毫無保留地講出來。就上海政法學院的問卷調查來看,有40%的同學表示會經常通過網絡發帖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有48%的同學會偶爾通過網絡發帖表達意見建議。這其實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的良好契機,比如:教育者可以透過學生的網絡發帖、跟帖、評論等信息,掌握學生對特定事物的真實想法,及時發現學生在基本立場、價值觀念、情感情緒等方面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最終提升教育活動的及時性和實效性。
(3)網絡傳播凸顯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課堂面對面灌輸式的教學為主,輔以座談交流、主題討論、個別談心、社會實踐等。然而,在當今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網絡論壇、微信群組、QQ社區等,以其個性化、豐富性、私密性等優勢和特點,成為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主陣地。依托互聯網與新媒體,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教育活動實施的時間、空間、形式、方式等都變得更加靈活,有時一張圖片、一個贊、一個跟帖就是一種教育活動的實施。不僅快捷方便,而且及時高效,大學生還喜聞樂見,受教育于無形之中。另外,依托互聯網與新媒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往往更加寬松和諧,也更能引發良性和積極的互動。而只有在和諧的環境中,受教育者才會主動接受教育。正如有的學者形象地指出:相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網絡上的循循善誘顯得更具親和力和優越性。②
2 網絡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1)網絡傳播將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互聯網上的信息往往未經篩選和限制,可謂良莠不齊。在這些信息當中,有不少不良信息,還有不少屬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自由主義價值觀等內容,諸如推崇“強權政治”、“霸權文化”,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人權,極力宣揚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利用網絡炒作一些發生在我國國內的民主事件及法治事件,以抹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得網絡成為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相互碰撞和斗爭的前沿陣地,一部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因此受到巨大的沖擊和影響,甚至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扭曲和價值判斷的誤差。
(2)網絡傳播將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大學生的團隊觀念和集體意識。有調查顯示,41.2%的學生一周需要花3-10小時上網,有26%的學生上網時間則會更長。③與花費如此多的時間于互聯網上相對應,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必然減少。長期沉溺于互聯網的虛擬世界,容易使得個人觀念、個人主義得以強化。正如有的學者所言:長期沉浸于特有的人機互動機制,反而誘發了感情疏遠和道德冷漠現象;這一模式潛在地強化了個體價值,極易導致“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利益而不顧自身做法的對與錯,只從自身利益出發思考問題”。④
(3)網絡傳播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學生的道德責任和行為文明。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中,因為有法律條例的制約和道德的約束,大學生們的道德行為大都比較嚴謹。而在網絡空間中,網絡的隱蔽性增加了行為的偶發因素和機會主義色彩,進而為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思想行為提供了可能。而由于道德規范的非強制性,使得其在網絡中的自我約束和調控顯得力不從心。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網絡的隱蔽性為其張揚個性、發泄情緒等提供了最佳場所,大學生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在網絡媒介上得以滋生,比如,網上散布虛假信息、侮辱誹謗他人、非法竊取和濫用信息、侵犯知識產權、攻擊網站等等,這些都導致了大學生道德規范自我約束的失控和網絡道德倫理的失范。
(4)網絡傳播將在一定程度上挑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導力和權威性。與傳統課堂教學相并行的,大學生基于互聯網技術,很容易獲取大量信息和知識,使得他們不再局限于在課堂教學中獲取知識,并更多喜歡在平等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這就使傳統德育工作者的主導地位和權威性面臨較大的挑戰。大學生對知識和觀點的自主選擇,無疑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面對網絡傳播帶來的挑戰,一些年齡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若不善于利用互聯網及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就很容易出現課堂控制力下降,教師的說服力、感召力和權威性迅速下降的局面,其教學效果自然也會不盡如人意。
基金項目:本文為上海政法學院科研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網絡環境下高校班集體建設的思考與探索——以三全育人為切入點”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注釋
① 蔡立彬.大學城校園文化建設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5(6):5.
② 張旭平,劉春梅.互聯網時代維護校園文化安全的路徑思考[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9增刊: 156-158.
③ 張旭平,劉春梅.互聯網時代維護校園文化安全的路徑思考[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9增刊: 156-158.
④ 方曉強,姜皓,劉麗娜.論互聯網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