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翠麗+繆莉+周曉見
摘 要 在海洋生物學領域,“海洋浮游生物學”是學生學習存在一定困難的專業課程。揚州大學開設本門課程以來,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以多媒體素材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利用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配合,不斷推進教學改革,逐步提升本門課程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成為與當地經濟服務相接軌的多元化人才。
關鍵詞 海洋浮游生物學 多媒體素材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43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marine biology, marine planktology is a difficult course for students to learn. Since this course was offered in Yangzhou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demands were taken as the guide to arrange for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multimedia were frequently used to enrich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roper experimental practices were involved and matched with theoretical lessons. By the promotion of such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results were gradually improved to reach the aim of training the students to be the diversified personnel to serve local economic.
Keywords marine planktology; multimedia materials; teaching practice
高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結合具體專業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課程建設與改革,才能更加充分體現每個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課程內容與體系可能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將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方案有機結合。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知識傳授的內容與形式,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力求使課程的組織形式、講授方式滿足學生的將來應用需要,提高現在學習的興趣;并將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海洋浮游生物學”是海洋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專業課程,在海洋生物、海水養殖、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等眾多高校專業中均有開設。該課程內容較多,體系龐雜,而且基礎性較強,學生學習該課程具有一定難度。揚州大學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自開設該門專業必修課以來,不斷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并在教學實踐當中,根據專業設置的要求并結合實際的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修訂,循序漸進地進行了一些調整。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作為一個地方性綜合高等院校,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兼顧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從歷屆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上看,也是繼續深造的學生和就業或自主創業的學生各占一半。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應該注重“專業理論素質”和“專業實踐素質”的并重培養,二者缺一不可。①海洋浮游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的教學內容龐雜、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包括門類眾多的浮游植物,從原生動物到被囊動物幾乎都有浮游生物的種類,每個門類的基本特征、形態結構都應該進行介紹。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我們一方面詳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分類、形態、個體生物學、生態習性及經濟意義,這些與考研或科研能力提升相關的理論知識,著眼于學生的“專業理論素質”的充實和提高,以滿足學生理論學習、繼續深造和科研的需要。在“專業實踐素質” 教育當中,因為海洋浮游植物尤其是藻類可直接或間接的作為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而浮游動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尤其是水產重要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因此海洋浮游生物的培養對水產養殖的各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實用性很強的海洋浮游生物的室內培養方面的內容,為學生畢業后成為與當地經濟服務相接軌的多元化人才打下基礎,以提高學生在相關企業的就業率。另外,結合我們教研室的主要科研方向,教學內容還增加了與生物污損防治相關的浮游幼蟲方面的內容,實現理論教學與科研實踐相結合,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素質”和“專業實踐素質”都至關重要。
(2)不斷豐富教學手段。“海洋浮游生物學”內容非常豐富,若單在課堂上講述理論知識,運用傳統的圖片、照片進行理論教學,往往很難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在運用多媒體PPT教學的時候,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搜集和整理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視頻資料,并進行適當的剪切和編輯,制作出適合教學內容的視頻短片,可以使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生動、準確的表象。教學視頻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播放教學視頻短片,好處有三個:激發興趣;認識植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以往的教學經驗表明,有一些在課堂上講述的生物物種,學生可能很難有機會真正看到或接觸到,所以無法想象該物種的形態和生活狀態,比如浮游軟體動物當中的翼足類,被囊動物當中的火體蟲等等。視頻短片資料的使用,對于學生認識和理解該物種的基本結構和生存方式大有幫助,并且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內在動力,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效果。多媒體綜合應用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欲,而且能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另外,有些復雜的教學內容講解難度很大,例如腔腸動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的重要類群,其繁殖方式一直是理論教學的重點,由于其繁殖過程十分復雜而且講解難度很大,也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在課堂教學時使用腔腸動物繁殖過程的紀錄片,詳細記錄了在海洋里水母如何產生浮浪幼蟲,然后附著成為螅狀幼體,再通過橫分裂成為橫裂體,再由橫裂體放出一個個碟狀體,由碟狀體發育成為浮游的小水母體。學生們通過觀看視頻短片,親眼看到一個個小碟子在水中漸漸變成小水母,對于腔腸動物復雜的生活史有了直觀的認識,通過這些生動的形象,理解腔腸動物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就變得非常容易了。所以多媒體的使用不僅激發了大多數學生學習浮游生物學的興趣,為學生感知、理解、記憶知識也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②將PPT講解和視頻資料進行合理的編排,精美的圖片和視頻音頻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覺系統,大大增加了課堂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準確性,突破了傳統教學形式的局限,大大提升了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和看,隨著老師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對于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大有益處。
(3)理論課與實驗課緊密配合。海洋浮游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同時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實驗是高校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驗證基礎理論的重要手段,對概念、理論具有驗證作用,變抽象的概念為形象認識,不僅為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提供感性材料,為理解疑難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的實踐機會。因此,我們將“海洋浮游生物學實驗”設置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圍繞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這條主線,構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科學實驗能力的系統實驗體系模式。③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將驗證性實驗進行合理的壓縮與合并,適當提高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比重,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結合實驗室設備儀器的配套情況,在本專業設計并實施了海洋單胞藻餌料培養的全程實驗,實驗內容從單胞藻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接種、到單胞藻的培養與餌料濃度測定,最后用培養好的單胞藻餌料進行輪蟲的培養。這種貫穿單胞藻培養全程的綜合性實驗,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掌握餌料培養的基本流程,為學生將來進行相關工作打下基礎,與就業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競爭力。
在教學實踐當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仍然需要我們繼續關注和不斷努力。比如:知識更新問題。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作為先導學科,知識更新的周期不斷縮短,生物科技每年都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翻新,新知識新理論迅速產生,舊知識舊理論不斷被淘汰。學生們不僅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堅實的專業基礎,還要學習近現代的最新科學技術。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升思維空間和認知高度,及時掌握前沿科學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轉化信息,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內容的補充與更新;妥善解決社會需求的多變性與課程教學內容相對穩定性之間存在的矛盾。④社會需求是課程改革和發展的真正動力和生命線,而其本身又是復雜多變的,尤其是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社會需求也是在不斷調整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知識體系的整體性、完整性的同時,加強與社會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可塑性和靈活性,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根據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和需求,積極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總之,根據我們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海洋浮游生物學”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結構體系,充實和更新理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合理編排實驗內容,進行課程建設和完善,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為把學生培養成為與當地經濟服務相接軌的多元化人才而努力。
注釋
① 鄭清梅等,面向多元化社會需求的高校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4:62-64.
② 龔大潔等,多媒體技術與高校生物教學整合的探索與思考[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6.155(3):63-67.
③ 郁達等,加強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21(1):15-17.
④ 牟金秀.我國高校生物學專業課程現狀及其改革的理論思考[J].才智, 2015(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