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紅
摘 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一種新思路,因此研究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問題顯得十分必要且有現實意義。文章從界定農村電子商務的涵義等概念出發,分析了其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從政府、企業、農民自身等三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 意義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173-02
一、引言
(一)農村電子商務涵義
農村電子商務是指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鄉、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農村電子商務主要是以農業電子商務網站為主,由政府、網站運營商、通信運營商主導完成,同樣會涉及到政府、企業、農民、消費者、物流配送、金融機構等方面,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比城市電子商務平臺更重要,它能給農民帶來網上農貿市場、農村特色旅游、網上農家樂等,能真正服務于三農,改變“肥了商家、虧了農民”的局面,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受益者。
(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當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市場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化融合”的發展趨勢。解決“三農”問題、解決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的突出矛盾,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我國現代化高效農業,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發展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我國農產品價值的問題關鍵在于“分散農戶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單個農戶作為生產的主體,無法及時了解市場信息,造成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出現脫節。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有利于解決這一矛盾,電子商務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三農”,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從而促進農民就業與增收,使得農業生產符合市場化需求、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二、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農村電子商務充滿著希望和朝氣,它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障礙。要推動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必須了解和面對這些問題。
(一)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
在我國很多的農村地區并沒有覆蓋互聯網,很多人不會使用電腦,農民對電子商務依然比較陌生,這些問題制約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在2013年,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28%左右,規模為1.8億,只相當于2008年的城市互聯網普及率。雖然近幾年農村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在快速上升,但相對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依然比較低。
(二)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缺乏
在我國農村地區教育水平比較落后,根據我國商務部的調查,我國農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僅為7.8年,很多農民缺乏電子商務相關知識。農村各種信息傳播困難,農民很難接受社會上新的消費觀念。農村居民長期習慣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商業交易,對于互聯網遠程交易倍感陌生,短期無法適應。同時農村工作條件差、收入不高,使得農村無法吸引到電子商務人才。這些原因都導致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缺乏專業人才。
(三)農村基礎設施較差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政府一直在加強全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相對與城市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落后,特別是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一直以來我國農村互聯網發展很不全面,特別在鄉村和山區等地方的網絡基礎設施更是滯后,這會嚴重的影響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拉大了農村與城市的電子商務發展差距。同時農村物流倉儲基地發展落后,商貿流通效率低下,專業人員稀缺以及管理水平的低下都嚴重制約全國縣鄉村電子商務網絡渠道的發展和流通,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四)農村物流網絡不健全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并且分布廣泛,農村道路交通運輸設施落后導致我國大多數的物流公司的物流網絡只能覆蓋到縣一級的地方,鄉鎮地區無法有效便捷的覆蓋,在一些偏遠山區交通阻塞,更是無法建立和覆蓋有效的物流系統,這些地方的農民即使有電子商務需求,也沒有條件有效發展和運營,同時由于農村商品中生鮮產品較多,物流網絡的不健全將嚴重影響這些產品的流通,使得農村生產出的這些產品,無法有效的進入市場流通。物流發展問題是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
(五)農村電子商務市場小
在2013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農產品的交易額只有約500億元,在全國電子商務幾萬億的交易額中所占比例很少。而且農村地區商品多以未經過加工的初級農產品為主,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單筆規模小,物流費用高,這就會造成單筆利潤少。農村地區人均收入低,購買商品數量畢竟有限,無法帶來規模效益,受到現有成本和物流交通制度等因素制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很難擴大。
(六)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少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大力支持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些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政策主要是針對城市地區,針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政策少之又少。商務部在2015年聯合19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是第一部專門針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政策文件。但只有這一個政策意見顯然遠遠不夠,在多元化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發展、建設農村電商物流系統、培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等方面,我國依然缺少相關法律法規。
三、大力發展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具體對策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上述六方面問題,歸根結底可以從政府、企業以及農民自身等三個方面予以解決。
(一)政府方面
1.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農村電子商務,如農產品等級認定、質量合格的驗證,針對這些方面的標準和規范往往不能緊跟農業新品種出現的步伐,而對于農業產品、種苗等的網絡責任界定和追究,也缺少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和專門的法律依據。而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這些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成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爭端之一,如果解決不好,將會成為農村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不斷補充農業相關的電子商務法律條款,不斷完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是農村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植根于現代信息技術,植根于互聯網絡,沒有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支撐,電子商務就失去了發展的土壤。相對于城鎮網絡的廣泛覆蓋,上網的方便快捷,農村的網絡覆蓋存在較強的地域限制,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或者城市周邊地區,多有網絡覆蓋,而遠離城市的邊(下轉第175頁)(上接第173頁)遠地區甚至山區,網絡覆蓋率則不高。提高農村網絡覆蓋度,需要政府的牽頭、支持和通訊企業的大力投入。
除了信息基礎設施外,交通運輸條件也是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電子商務,小規模的,多依靠快遞、郵政,而大規模的,則需要專門的物流,而這些的基礎,則是道路要暢通。相較于城鎮交通運輸的快捷便利,農村道路較窄,或者路面簡易不能通過重型車輛的現象時有出現。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只有有了良好交通的支持,農產品、農業用品在網上達成的銷售意向,才能更好地實現實物的交易。
3.引進和鼓勵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的人才。為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一方面需要鼓勵當地的人才,鼓勵那些有條件的人從事農村電子商務,另一方面,也需要引進人才。而這,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來鼓勵當地有條件的農民從事農村電子商務,比如稅收方面的減免、網絡開通方面的優惠、技術上的幫助等,讓農民從事電子商務的阻礙因素盡可能的減少。地方政府也可以專門引進人才,以政府的名義開展試點或者技術指導中心。相關新聞機構還可以對成功的農村電子商務案例進行宣傳,邀請其從業者向其他農民傳授經驗。
(二)企業方面
1.直接參與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直接的推動力量,相較于普通農戶的生產規模、資金擁有、才能眼界方面的制約,企業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的最初的推動力量,其作用和效果不言而喻。同時,在投資結果不甚明了的初始階段,農村電子商務也存在著高風險、高收入的問題。企業的風險管理機制可以比普通農戶做得更好。而這種高風險、高收入的投資,對于企業,也是一種機遇。
農用品生產商、農產品加工商以及其他農業企業都可以直接參與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積極主動地直接參與農村電子商務,并在其中進行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在農村電子商務中以先行者的姿態出現,將會極大地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繁榮,并能為自己帶來名利雙收的效果。
2.服務外包。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借鑒當前比較流行的服務外包模式。成立專門的服務企業,為農民提供電子商務店鋪架設服務,硬件、軟件、網店注冊與裝修都由服務企業完成,農民只需要上傳產品信息即可使用,為農民提供營銷支持等。而這種外包服務中最需要指出的是物流外包。農民對于物流,其實并不擅長,農產品或者農用產品電子商務中由于商品的特殊性,對于運輸又有特殊的要求。在農村電子商務發達的地區,建立專門的第三方物流,來解決農村電子商務中的運輸問題,既可以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村電子商務中,也為物流企業帶來新的契機。
(三)農民自身方面
1.提高自身素質。農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信息素質、營銷素質,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為了追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步伐,從農村電子商務中尋找自身發展的契機,農民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
通過參加信息技術類的培訓或者自學,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關注農村電子商務企業或者個人的成功案例,了解農村電子商務的流程、成功因素等,讓依靠網絡,依靠電子商務解決生產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的這種思路存在于自己的意識中,當需要用到電子商務的時候,知道還有這樣的方案供選擇。
2.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我們強調農村電子商務的作用,但是并不能過分夸大農村電子商務的作用,它不能取代原本的農業生產和傳統的交易方式,它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易途徑而已。
農村電子商務是一種虛擬的交易形式,但是這種虛擬經濟卻是建筑在農村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的一種經濟形式。其交易的產品或者是農業生產所需的各種物質資源,或者是農業產品,這些都是實體經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符合農村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同時其銷售數據等也可以反映出農業經濟的供需情況,農村電子商務中的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指導農民自身的生產活動。農村電子商務不能脫離農村實體經濟,而單獨存在。它產生于農村實體經濟,也依托與農村實體經濟。
參考文獻:
[1] 李玲芳,徐思遠,洪占卿.農村電子商務:問題與對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05:70-74
[2] 張喜才.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03:71-80
[3] 劉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8,06:171-174
(作者單位:浙江百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浙江寧波 315000)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