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茜
【摘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的環境也提出了較高的水準。因此,我國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對生存環境的治理。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把環境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變成經濟發展的“推動器”。
【關鍵詞】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 關系 協調發展
一、我國環境現狀
目前,全國環境狀況面臨嚴峻形勢。突出表現在:長江、黃河等源頭的環境惡化程度呈加速趨勢,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濕地日益萎縮,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嚴重;草原地區超載放牧、過度開墾和樵采,沙漠化嚴重;礦產資源亂采濫挖,開發不當導致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自然災害不僅制約經濟發展,更危害人們生命安全。全國野生動植物物種豐富區的面積不斷減少,生物資源總量的下降,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都會給人類帶來損害。環境繼續惡化,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環境安全。
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就要大量的使用自然資源。有人認為,發展經濟必然導致環境污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這非此即彼的矛盾。這種認識顯然錯誤,從歷史來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繁衍與社會發展,利用自然同時改造自然,這種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推送社會向前發展。但改造自然中,人們卻片面強調斗爭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的思想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其結果是人類自食惡果。
(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
一方面,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發展經濟難免帶來環境問題,保護改善環境,需要有一定的財力物力,這是相互制約的一面。另一方面,保護環境本質上就是保護資源和生產力,促進能源和資源的節約,這有助于經濟的增長和效益的提高;反過來,經濟的發展又為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這是相輔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必須以環境承載力為限度,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會使經濟發展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條件。
(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關系是運動變化的
強調“發展第一”的經濟樂觀論”和“零增長”的環境悲觀論”都是孤立靜止的觀點,具有片面性。后者局限于短期狀況,對科技進步的估計不足,看不到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可成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利條件。前者只看到了經濟增長的一面,忽視了經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關系也應隨之互相轉化,二者應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中不斷調整著對立統一的主次關系,直至達到較協調完善的程度。
三、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一個極度復雜、時空尺度廣闊、開放的系統工程。正確處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導思想。長期以來,在一些開發和建設活動中違背自然規律,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環境破壞。所以,在現代化建設中,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可能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解決在生產建設的過程之中,切實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狀況,努力走出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
(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對生態環境的過分影響,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緊張,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社會穩定。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保障廣大人民利益的。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人民造福。解決好我國的環境和發展問題,是13億人民的福祉所在。只有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用生態保護的思想和方法來發展經濟,才能妥善化解環境與發展帶來的社會矛盾,以環境友好促進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雖然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且在迅速追趕日本和美國,但真正執行的環境標準卻接近于貧窮的國家。能源、經濟、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能源、環境系統的動態平衡與經濟系統的持續發展同時實現。目前,三者處于弱協調狀態,明顯影響到整體協調發展的質量,但矛盾若能控制一定范圍內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轉化為發展動力,可從多方面進行積極調控,建立有效的綜合決策機制。
(一)建立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
政府制定政策必須在充分研究當前協調狀態基礎上,由有關部門多方參與,最大程度的避免過去單項規劃在協調問題上視野的局限性和由此多引發的各種矛盾。同時制定好備選方案與應變措施,盡全力避免和彌補單項政策的不合理確定或調整所可能早場的損失與破壞。
(二)改革環保收費制度
在確定收費種類和標準時,要做到科學設計、反復論證,使收費能基本反映出污染治理成本從而抑制能源消費、鼓勵治理。增加SO2收費、提高排污超標費或改為總量收費,征收汽車排污費,收費后核減下來的預算作為環保專項投入
(三)建立國家級新能源基地
基地包括新能源資源技術及生產供應,可對相當大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對國家長遠能源安全發揮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玉慶.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胡振華.淺談企業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必要性[J].經濟理論,2003.
[3]夏元元,任維.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報,2006.